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發展轉型期的創業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發展創業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開拓的意識和拓展新知識面。要認識到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將帶來更多發展機遇,認識到發展創業教育,有利于發掘人的潛能和實現人才強國戰略。教育是提高人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途徑,而創業教育則是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手段。龐大的人口規模對我國的經濟形成了壓力,但如果我們龐大數量的人口能提高素質,能成為創新創業型人才,那人口就不是我國的包袱,而是更為重要的發展動力。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增長中,人的知識貢獻在日益上升,依靠的主要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總理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人才培養,教育為本。開發人才資源必須優先發展教育。要通過發展各級各類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國家提出人才強國戰略,這是將人才推進工程作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制高點”和根本保證的重大戰略決策。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業教育將以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人們以知識為基礎去開拓創新,不斷創造出更多職業崗位和新型產品;創業教育為人們追求自身需要的滿足而營造社會氛圍、搭建知識平臺、提供實踐指導。從根本上說,提高大學生創業意識、激發大學生創新活力是創業教育發展的首要目標。
2.發展創業教育,有利于支持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現階段,我國許多產業還處在比較低端的位置,盡管是名列前茅的制造業大國,但制造業的增加值很低,其根本原因是產業缺乏創新的支撐,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物質資源消耗。一方面,由于長期集中推進工業化,使得國內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服務行業的發展相對滯后;另一方面,從全球產業鏈分工看,中國大多數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處在低端的位置。因此,加快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成為當務之急。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創業活動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創新者。他們可以將創意引入技術以豐富創新的內涵,使創新不再停留于高端領域而成為全體公眾共同參與的實踐。通過創業教育,人們在大量的創新實踐中創造創新成果,包括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優勢產業和新型產品,并為持續推進技術在高、精、尖維度上的不斷進步奠定基礎,從而有效促進產業升級、全面提升國家的競爭實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內外的實踐表明,不管哪個產業或行業,在競爭中始終站在前面、永遠不倒的,都是科技創新能力強、技術不斷進步的企業。誰掌握了先進技術,誰就在市場競爭中擁有了話語權、支配權、主動權。對成熟產業要辯證地看待,由于環境的變化、需求的變化和創新的作用,一些似乎已停滯甚至衰退的產業可能仍有“再生”的機會。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信息化的優勢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速度、提高附加價值。通過信息化來改造傳統產業是今后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種內涵型的發展。另一方面是發展新能源、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等新興產業。新經濟增長點依靠的是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3.發展創業教育,有利于促進就業創業。當今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得不面對失業與就業這一世界性的難題。失業的類型多種多樣,其中既有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失業(如1930年爆發經濟危機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有經濟低速增長時期的(如近年來的歐盟國家);有經濟制度變更時期的(如冷戰結束后的前蘇聯東歐國家),也有經濟體制改革時期的失業(如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更加劇了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在當前市場化、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進程中,我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愈加突出。面對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產生的不利影響,針對就業壓力日益嚴峻與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現象,更應加強高校創業教育,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從根源上解決就業難問題的有效途徑。對此,應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建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以立體創業教育觀指引創業教育發展。創業教育應注重轉變學生就業觀念,使學生由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為主動的創業觀念,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職業的選擇,并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相結合,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價值。高校可以依托企業孵化器,創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器,通過整合學校、企業以及政府、行業組織的資源優勢,以創業教育、創業咨詢、項目論證、技術支持、創業場地、創業基金等多種形式,幫助大學生實現創業與就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的時期,也是創新創業人才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人才流動不斷增強,有利于各地加快引進各類優秀人才,尤其是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新創業人才,以更好地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與區域經濟建設發展,以推進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的進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因此,進一步解放思想、發展創業教育,能夠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創業教育應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
1.迅速轉變教育觀念。高等院校應將創業教育納入常規化教育教學體系,著力構建包括法制體系、管理體系、教學體系、科研體系、評價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的多形式、多層次創業教育體系。大學生應加強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將創業教育過程當作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充實知識技能的重要途徑。美國高校重視培養大學生創業素質,不是將此作為一種“企業家速成”的職業培訓,而是要“設定創業遺傳代碼”,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創業者一代”,把創業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2.加強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研究與實施。目前尚無統一、科學的創業教育教材,尚無明確的教育目的和教學內容。創業教育課程與其他教學課程之間及創業教育課程內部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高校有必要在創業課程設置與創業指導等方面做出進一步的努力,“為推動創業大造輿論,激發創業動機”[1]。將創業教育融入到專業教學中,在教學計劃上安排創業課程,使之成為一門系統的學科,在教學方法上要充分應用以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力,擴大教育受眾面,推進教學資源共享,強化跨越時空的互動參與。高校中的學科交叉融合已較為普遍。創新、創業和創造的過程既是一個不斷分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整合的過程。促進學科的交叉和融合,不僅僅是發展新知識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美國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創業素質中強調體驗教學,教學過程中多采用案例模式、分組討論、結合項目靈活教學,模擬虛擬創業探究教學等。
3.以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培養創新創業者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技能,離不開具體的實踐活動。”[2]在創業教育實踐上,對學生創業組織中科技含量高,具有專業技術知識的項目給予大力扶持,開展科研科技活動競賽,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如“大學生科技創業”中有志創業的優秀學生可獲得科技創業基金平臺的資助。建立高校創業教育交流平臺,定期舉辦活動,為創業教育教師提供交流、溝通,征集創業教育論文、創業成功案例分析等材料,以促進創業教育研究。
4.充分利用創業教育師資。建立健全高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和課程體系,根據學校類型和層次,有效利用各類社會資源,以必修課、選修課、講座、創業活動等方式,實現對學生創業教育的有效覆蓋,打造各具特色的高校創業教育項目。推進實施“KAB”創業教育項目,引進KAB創業教育課程和教材,并建立相應的學分管理制度,建立完善KAB創業教育模塊;加強與社會培訓機構、NGO組織的聯絡,支持、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化培訓,促進社會實踐培訓與高校創業教育的有效銜接;加強與地方青年聯合會、企業家協會等組織的對接,整合企業家資源為高校學生開辟實訓課堂;大力推動“校際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協作”的等模式,積極參與青年(大學生)創業園區建設,圍繞新興產業發展開發一批高校學生創業實訓或見習基地,打造高校、創業園區、重點企業良性互動發展的創業教育系統,服務大學生創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