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剖析災后救援人員心理健康的輔導方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救援人員;心理問題;原因;對策
摘要:由于救援人員在災難援助中工作任務和角色的獨特性,他們的心理問題是目前心理援助中較為忽視的問題之一。文章在分析救援人員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救援人員心理健康促進的對策。
大量的調查結果證實,在災后重建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救援人員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這給災后的重建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本文主要對救災人員的心理問題原因進行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汶川地震后,數十萬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醫務人員、青年志愿者等趕赴抗震救災的第一線,與災區人民一起擎起了抗震救災的大旗。由于救援工作災情急、任務重,多數救援人員在沒有充分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投入了救援工作,因此當目睹災后的慘況,面對痛苦的人群,以及超負荷的工作時,會出現一些不良的心理反應,影響情緒和工作效率。在災難救援和危機的應對過程中,我們對于救援人員,更多地考慮是他們如何去援救他人,如何幫助受災群體應對災難,而對于救援人員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幫助問題,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救災人員常見的心理問題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參與救援的醫護人員在承擔救援工作的同時,還要承受不斷發生的余震威脅和直接受害人的悲傷情緒的傳遞,也會產生強烈的生理及心理反應。災難對個體產生的心理影響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生理方面:失眠、做噩夢、容易疲倦、呼吸困難、窒息感、發抖、消化不良等;認知方面:否認、自責、罪惡感、自憐、不幸感、無能為力感、不信任他人等;情緒方面:悲觀、憤怒、緊張、麻木、害怕、恐懼、焦慮等;行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罵人、喜歡獨處、常想起受災情形、過度依賴他人等。
二、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以上這些心理反應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沒有充分的應急心理
由于救援工作災情急、任務重,多數救援人員在沒有充分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投入了救援工作,因此當目睹災后的慘況,面對痛苦的人群,以及超負荷的工作時,尤其是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會出現一些不良的心理反應,影響情緒和工作效率。每一次戰爭或災難中,為了如實報道戰情或災情,挽救受難的群眾,各國各地都會派出大批記者和救援人員,這些人員大部分會在第一時間看到災后的悲慘場面,加上夜以繼日的超負荷救援工作,使他們的情緒無法得以宣泄,因而很多災害報道及救援人員會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并可能在之后的幾天到幾個月內表現出創傷后應激障礙。
(二)對受難者的同理而產生的替代性創傷
一方面,在救援工作的進程中,救援者與當事人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雙方情感的互動,當救援者設身處地以當事人的立場去體會他們的心境(當事人的感覺、需要、痛苦等)時,極有可能產生“同理的痛楚”。另一方面,這與創傷事件的特殊性有關,即創傷往往伴隨著“失落”的存在。在互動中,救援者生活中原來所秉持的安全、掌控、可預測和受保護的信念受到了當事人創傷事件的沖擊,使得救援者可能因“失落”而與當事人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間接獲得了當事人的創傷體驗,而這種體驗會對救援者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三)對自己期望過高
心理干預人員在救災初期常有一種情結,認為自己應該要負起輔導的責任,自己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一旦沒有取得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成果時,往往會出現自責等負性情緒,影響到心理健康。
(四)生存環境導致的不安全感
許多心理干預人員背井離鄉去災區,衣食住行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工作環境艱苦。由于長時間地接觸遇難者及家屬,再加上余震、洪水、滑坡等威脅,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和心身反應。
三、我國救援人員心理健康促進的對策
對救援人員的心理干預主要目的是:避免自傷或傷及他人;恢復心理平衡與動力。有效的對策就是幫助人們獲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由危機引發的強烈的恐懼、震驚或悲傷的情緒,恢復心理的平衡狀態,學習到應對危機有效的策略與健康的行為,增進心理健康。具體措施有以下方面:
(一)救援人員要經常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積極的心理暗示不僅能改變人的生理狀況,還能改變人的精神狀態,提高人的意志力和主動性,發揮人的潛能,提高人的應激能力。參加救援人員應對所承擔任務的艱巨性和挑戰性有一個心理預期,不應在心理上“輕敵”。同時要自己給自己鼓勁、加油,告訴自己不是一個人,身邊還有自己的朋友、同志和領導,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
(二)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
救援者本人要不斷地累積充足的工作經驗,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并能得到及時的專業督導,而這將有利于救援者及時覺察自己的不平衡狀態,以利于其自身的調整。救援者需掌握一定的自我調節的策略,例如,保持幽默感和客觀性,適當的休閑和鍛煉,應用某些如“蝴蝶擁抱”、“安全島”、“保險箱”等特定的自我保護技術。這些將有利于救援者及時平衡、調節自己。
(三)救援人員應多關注問題解決,避免感情用事,鼓勵救援人員通過訴說宣泄壓力
過度的感情投入無益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激起自身的不良心理反應。在救援行動中,面臨慘烈的災難環境和大量的人員傷亡,對于沒有經歷過類似場景的青年救援者來說,產生心理上的壓力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應及時把壓力宣泄出來,而不能悶在心里。訴說是一個調整情緒的基本方法,它有利于將心理能量釋放出來,使內心重新獲得平衡。應該鼓勵救援人員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并給予傾聽和關注。
(四)為救援人員盡可能提供有利的環境
1、為救援人員提供及時準確信息。信息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特別是在突如其來的災難發生時,環境的巨大變化很容易使人產生恐懼和焦慮,人們需要獲得足夠的信息對周圍的環境和自己所處的“位置”做出判斷,救援人員也不例外。因此,應向一線救援人員提供必要的獲取信息的途徑和設備,這樣有助于他們及時了解災區整體救援進展情況,同時使他們切身感受到后方全國人民群眾的支持、敬佩和感激之情,使他們感到溫暖和力量。
2、創造條件讓救援人員及時休息,保存體力。身體健康、體力充沛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救援人員應抓緊點滴時間休息,哪怕是幾分鐘時間,也可以打個盹。這樣做有利于恢復體力,增強心理免疫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進行洗浴等放松活動,使身心疲勞能夠得到及時的緩解,體力得到很好的恢復。
3、鼓勵救援人員保持與親友的溝通渠道。親人是救援人員的主要社會支持系統,在重大任務面前,來自家人的支持和鼓勵是救援人員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因此可以通過電話和媒體等途徑與家人取得聯系,向家人報平安,同時了解家人的情況,得到家人的鼓勵和支持。親人的支持和肯定能夠有效地提高救援人員的戰斗力量,使其感到他們并不是孤軍奮戰的而是有著堅強的后盾。
四、結束語
相信隨著全民意識的提高,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以及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我國災后心理干預工程將步入新的階段,我國災后社會和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也將開辟新的天地。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災害過后的心理救援應和物質救援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救援人員不僅需要掌握救死扶傷的重要技能,更應全面掌握心理調適的重要方法,在幫助災區群眾恢復健康心理的同時,學會自我心理干預,恰當調試。我國目前的心理社會干預工作主要依靠現場救援人員、當地醫護人員、當地干部、志愿者來完成,因此應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幫助他們了解災后自身可能產生的應激反應,幫助他們學習遇到應激事件時的應付策略和干預技巧。
參考文獻:
1、蔣洪波.災后志愿者心理援助體系初探[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4).
2、施琪嘉.創傷心理學[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
3、黃津芳.強化危機意識發揮護士在危機干預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6).
4、王紹玉,鄒其嘉,顧建華等.災時應急心理救助技術與方法[J].城市與減災,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