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課程改革下有效教學行為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根據相關文獻檢索得知,國內外學者對有效教學行為的研究成果頗多,但其研究主要局限于在新課程改革下對于不同科目的教學如何構建有效教學行為以保證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以及有效教學行為與學生學業成就之間的關系。有效教學行為源于西方的有效教學運動,最初研究優秀教師的人格特征,受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轉而研究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行為;研究價值
1引言
近年,我國學者也嘗試通過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等研究方法,致力于研究一套可以用于指導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教學行為體系。影響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的因素有:教學目標與教材內容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素養條件以及各種教學行為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條件。教學行為是教師在教學中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切活動和表現,從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長期通過有效教學行為進行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但有效教學行為作為改變行為的“刺激”,通過學生的認知和反應機制進行加工,是否對其情緒、態度和心理健康存在影響,其結果未曾檢驗,也不得而知,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義所在。
2理論研究價值探析
目前我國學者對于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評價褒貶不一。雖然大部分學者認為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有利于學生的學業成就發展,有利于順利、高效地實現教育目標,但也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郭思樂認為有效教學行為將短期教學認為作為目標,不利于教學的長期效果。本文對于有效教學行為與小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關系檢驗,可以在一定層面上解答有效教學行為的褒貶爭議問題。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層面多見于研究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影響因素和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其中,對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國內外學者更多地從小學生的人格特征、其父母的教養和教師的教學態度等方面進行研究,而對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直接或間接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師教學行為,研究成果甚是鮮見。然而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影響作用不容忽視,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過“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物一樣,第一次弄錯了,不可能通過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有效教學行為的研究僅限于理論層面上,其研究目標也直指學生的學習進步或學業成就,對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學習動機等影響略有提及,但有關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未曾提及和進行檢驗。本題擬采用文獻檢索、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層面。
3實踐研究價值分析
3.1社會價值角度:
有效教學行為可以指導教師選擇合適的、有效的教學方式和行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從成本收益的角度而言,高額的教育成本與低水平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使得我國小學的教學模式缺乏經濟性;從教育連續性的角度而言,小學教育的教學效率低下和教學模式的扭曲,無法為后續的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石,對我國整體的教育水平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小學教師教學行為的無效性,不以培養人才為最終目的,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學業成就和成長進步,其培養的“人才”不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求;從人力資本的角度而言,小學教師教學行為不當或者無效。因此,真正意義上保證我國小學義務素質教育,提高小學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有利于整個社會持續和諧的發展,有利于我國產業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有利于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科學技術素質的知識型勞動者。
3.2家庭價值角度:
整體提高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有利于縮小重點小學和普通小學之間的距離,有利于降低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投入成本。據一項有關居民儲蓄消費意愿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城市消費支出中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增長速度為年均20%左右。高學歷高收入的現象是促使家庭教學投資增長劇增的首要因素。教師教學水平的參差不齊,衍生出重點小學和普通小學的劃分,加劇了它們之間的差距,無力躋身于重點小學的學生,家長為了孩子的成績不掉隊,只得花重金在輔導班和培優班上。“課上免費,課下昂貴”的教育現狀改變了小學義務教育的初衷,造成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狀,即有錢參加補習班的學生獲取的教學資源遠遠多于無錢參加補習班的學生,其成績也較為優異。這樣的現狀一方面不利于社會和學校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另一方面也會讓家長只重視子女的成績而忽視它們的心理健康。
3.3教師價值角度:
有效教學行為可以指導教師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正確理解教育的真正目標,也有利于教師的職業發展和專業發展。有效教學行為的最終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的學業成就。有效教學行為的檢驗,對于提高我國教師整體教學水平,提升我國教育質量有著重大的意義。有效教學行為不僅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而且關注課堂上以及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影響。有效教學行為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教學活動,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有效教學行為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可喚醒教師只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錯誤意識,令其更加重視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3.4學生價值角度:
人們都說“小學生的天性是玩耍”,西方更有諺語“會玩的孩子更會學習”,即使孩子無法從玩耍中獲取知識,至少也可以勞逸結合。但處于科技發達、資源豐富、信息爆炸時代的小學生,社會對其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背負社會、學校和家庭沉重壓力的小學生,上課、補習、考試等占據了他們美好的童年。在我國,家長給予充足物質基礎的同時,更多關注的是子女的教育,即學習成績;教師在升學率和競賽獲獎等壓力下,已然忘記真正的教育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學業成就和成長進步,而非培育滿分學生。家長、學校、教師以及在整個教育界都過分重視學習成績的大環境下,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了一塊被忽視的盲區。身心健康是一切生存活動的基本條件,我們應當關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還孩子一片舒適、輕松和低壓的學習環境,讓其能真正地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引導其成為社會真正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2]趙彩鳳:《有效學校健康促進模式研究》,《教學與管理》,2007年第10期.
作者:李兵 單位:吉林省大安市聯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