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文情感教育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反復閱讀中品味課文的情感境界
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好的作品都有優美的藝術境界。王國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人間詞話)。境界就是作者描繪的,包含深意的藝術形象,它是形象思維的產物,不僅詩、詞中有境界,小說、散文、戲劇中也有。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反復閱讀才能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這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課前,教師要廣采博覽,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時的匠心,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對潛在的字、詞、語、修辭的領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反之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比如,教師需要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經歷、愛國熱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精神,才能進一步講好他的天上的街市。因為只有讓學生了解了作者的創作背景,才能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師只教其“文”,未教其“義”,更沒有情的輸入,那就根本不能揮發揮語文的情感教育,如此就不必說以情動人了。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時,如果能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讓自己陶醉其間,使之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從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當我們欣賞《長江三峽》中長江三峽各具特色的美麗畫面時,可以結合實地去過三峽的同學的真實感受來理解作者所抒發的情感,這樣同學們對作者抒發的催人奮發的寬闊胸懷就更能理解了。如果我們真正的用情感去品讀文章,我們就可以在吟誦((一月的哀思令人悲痛的詩篇中,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對敬愛的寄以深切的悼念,在“江水沉凝,青山肅立,萬木俯首,星月不移”的肅穆悲壯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從而提高豐富學生的情感。
二、動之以情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動之以情是學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感悟作者思想感悟的基本途徑。例如有表情的朗讀最后一課的結尾:“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一句,對于聲音的輕重,主事的快慢都要把握好分寸,才能更好的動之以情。在朗讀這一句時,音量應稍輕,語速要放慢,以表現下課鐘聲在韓麥爾的心頭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兩處破折號看起來沒什么意思,讀起來卻情感豐富,讀出間斷,以顯示韓麥爾哽咽語塞、悲慟萬狀的感情。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教材中表達的情感在經過閱讀、分析、感悟中潛移默化地傳導給學生,使其在能夠獲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時,以沁人心脾之勢,使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染陶冶。
三、情境交融中升華自身的情感境界
對于一篇篇精辟佳作,師生需要共同理解其情感之美,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貶,釋放自己的情感于作者的字里行間,就能運用課文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使自身融入文章之內,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想象,沿著作者的情感軌跡運行,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產生感情共鳴。教師要引導學生講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寫作時勢必要精心地構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組材,且總是順著一定的思路布局謀篇。如果教師能講述、品析這種思考,引導學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開作者的情感線索。比如《驛路梨花所寫的山間茅屋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十余年,作者根據情感的需要,在一個個懸念和誤會的消釋中,讀者可以享受到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和豁然開朗的快意,引導學生感悟主人公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寫又多以潔白無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襯托,結尾又引陸游的梨花詩點睛,將景物美、人物美、心靈美和諧統一于梨花之中,輝映折射出雷鋒精神處處開花,代代相傳的主旨,從而領會作者那份發自內心而由衷的贊美之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中把情感移進去,與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懷、教師的體會融為一體,產生感情共鳴。
四、寓情于理中踐行表達的情感行為
對于每一篇作品,其必定傳達了一種思想行為,需要我們在學習中褒揚和踐行。這就是要用作者在其作品中蘊含的哲理啟發學生、感染學生,寓情于理,讓學生在他們日常的思想和行為中踐行這種情感,并傳播和發揚廣大,這樣我們語文教學的教育意義才能真正的體現。“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劉大奎((論文偶記》)。作品中的“情”、“理”,都是蘊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畫意、詩情之中的。小中見大,言近旨遠,通過活生生的畫面、具體的事物,說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題。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同身受、寓情于理,是實施情感熬宣的最好途徑。鄭振鐸在貓》中對貓(活潑的貓、頑皮的貓、憂郁的貓)的幾種自省,其實是表達是我們在生活中需要待人接物的一種深刻的道理。由表至里的教育、引導,從而達到教育人的目的,這就是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需要達到目的所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把學生帶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認識到情寓于理中,從而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或審美評價,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使性情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從而摒棄消極、頹廢的情感,吸收健康、積極的情感,獲得哲理性的美的享受。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自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人的話已經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我們的語文教育更應該要塑造學生的靈魂,凈化學生的情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讓學生受到強烈的莖感染,沁學生之心脾,讓學生讀書明理更明于情感與言行之中,達到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