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移民地區留守兒童論文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移民地區留守兒童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移民地區留守兒童論文

      一、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一)留守兒童的界定

      筆者曾經在相關研究中認為,農村留守兒童依據三個內容來界定:“農村”指戶籍所在地,“留守”指目前居住地,“兒童”,依照《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是指18歲以下的公民。本文將“父母雙方或一方回家平均周期”作為第四個內容。由于寧夏地域小,加上生態移民地區務工人員多是少數民族,生活習慣的局限性,多數移民選擇在區內打工,回家比較頻繁。因此,筆者將外出打工父母雙方或一方兩周以上回家一次的兒童作為調查對象。本文所指留守兒童是居于農村戶籍所在地,父母雙方或一方因外出打工,在兩周以上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二)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本文調查對象為生態移民地區一—九年級義務教育時期留守兒童。筆者共發放調查問卷618份,回收有效問卷610份,其中508份為留守兒童,即本文的調查對象,102份為非留守兒童,這些兒童父母雖然外出打工,但每天都回家。本文調查對象中,男童占46.5%,女童占53.5%;漢族占9.5%,回族占90.5%;三年級以下兒童占15.1%,四年級兒童占34.3%,五年級兒童占25.6%,六年級兒童占20.9%,初中生占4.1%。生態移民工程是以縣內、縣外安置相結合,以縣外安置為主。65%的移民在遷出縣以外全區范圍進行安置,35%的移民在遷出縣內進行安置。本文縣內安置地區留守兒童(以下簡稱縣內留守兒童)占25.6%,縣外安置地區留守兒童(以下簡稱縣外留守兒童)占64.8%,其他占9.6%。文中對一些內容進行分析時,將分縣內、縣外留守兒童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

      二、留守兒童生存現狀

      (一)家庭基本情況

      1.家庭人口

      調查對象中,家中有三口人以下的占1.0%,三口人的占5.5%,四口人的占23.4%,五口人的占32.5%,六口人及以上的占37.6%。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家庭人口在四口以上,五口人以上的占70%。父母婚姻為在婚的占88.8%,離異的占4.9%,喪偶的占3.0%,未婚的占1.1%,其他的占2.2%。

      2.父母受教育程度調查顯示

      半數母親未接受過文化教育,比例高出父親28.6個百分點,父母親未接受教育程度相差顯著;母親接受“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大學以上”教育比例分別低于父親11.6、14.7、1.7、0.8個百分點,說明母親接受文化教育的比例均低于父親,二者接受小學、初中教育懸殊較大。總體來看,父母親主要接受小學教育,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微乎其微。

      3.家庭結構據調查

      父親外出打工的占57.7%,母親外出打工的占5.1%,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占34.3%。可見,絕大多數父親外出打工,擔負著養家糊口的責任。近四成母親打工,且多是和父親共同外出。在勞務輸出大省區,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的居多。寧夏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數母親在家中留守,承擔農業勞動和照顧老人及孩子。有個別留守兒童,因父母離異、喪偶,祖輩或同輩兄弟外出打工。總體上,留守兒童與母親居住的占46.2%,由母親承擔父母角色;與父親居住的僅占1.5%;與(外)祖父母居住的占31.6%;與兄弟姐妹居住的占17.3%;其他的占3.4%。留守兒童與母親居住的最多,與(外)祖父母生活的次之,與父親居住的最少。可以看出,近八成留守兒童與母親、祖輩居住,與父親居住比例最低,“父親缺位”現象嚴重。由于母親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外)祖父母年邁體弱,他們只能照顧孩子的基本生活,無瑕顧及孩子的教育以及作業輔導,無力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雖然如此,與大多數父母雙方外出的勞務輸出大省區相比,寧夏近半數留守兒童家庭具備基本家庭功能,他們能受到母親的照顧。父母在本縣城(市區)打工的占13.4%,在寧夏其他城市打工的占38.6%,在寧夏以外城市打工的占24.0%,回原來的家種地的占6.3%,不清楚父母打工地方的占17.7%。可以看出,半數以上父母在區內打工,不足三分之一的人員赴區外打工。需要說明的是,由于遷入區土地有限,個別移民返回原來居住地種莊稼,長期不能和家人團聚,以致子女留守在移民新區,筆者將這些移民作為外出打工人員范圍。外出打工父母“兩周”回來一次的占7.3%,“一個月”回來一次的占21.3%,“兩個月”回來一次的占25.4%,“半年”回來一次的占23.8%,“一年”回來一次的占15.8%,半數以上留守兒童兩個月內能與父母團聚一次。

      (二)生活衛生習慣

      兒童良好的衛生習慣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是兒童強身健體的基礎。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每天“既刷牙也洗臉”的占88.6%,“不刷牙只洗臉”的占8.3%,“只刷牙不洗臉”的占1.4%,“不刷牙不洗臉”的占0.4%,“其他”占1.3%,說明有8.7%的兒童不刷牙,不懂得愛護牙齒。最近一次洗澡是在“幾天前”的占85.4%,“2周前”的占9.6%,“1個月前”的占1.6%,“2個月前”的占0.8%,“半年前”的占0.2%,“其他”占2.4%。綜上所述,八成以上留守兒童具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據了解,移民地區兒童基本沒有午休習慣,一方面是監護人生活習俗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家中無人叫醒有很大關系。留守兒童每天睡眠時間在“10小時以上”的占9.1%,“10小時”的占15.6%,“9小時”的占37.6%,“8小時”的占23.0%,“7小時”的占11.8%,“6小時以下”的占2.9%。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每天睡眠時間在9小時及以下的占75.3%,七成留守兒童每天睡眠不足10小時。

      (三)營養獲得

      1.就餐情況

      為了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吃飽飯、上好學”,2010年起,寧夏先后啟動實施了“營養早餐工程”“營養改善計劃”,按照每名學生每天4.6元標準,為中南部山區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提供免費的早餐、午餐。這兩項工程的啟動,惠及中南部貧困地區30余萬中小學生,有效地提高了兒童身體素質,使中小學生的健康狀況明顯改善。“營養早餐工程”和“營養改善計劃”僅限于寧夏中南部貧困地區,縣外留守兒童搬遷到川區,則不再享受營養餐,三餐均在家中解決,縣內留守兒童早餐、午餐仍由學校解決。調查顯示,早餐方面,縣外留守兒童“不吃”的比例高于縣內“不吃”的13.7個百分點,縣外在“家”吃的比例低于縣內在“學校”吃的17.4個百分點,縣外“小賣部”買食品的占3.6%。縣內留守兒童在學校吃早餐較好于縣外。無論縣外還是縣內,仍有少數留守兒童不吃早餐,這與留守兒童家庭的生活習慣有一定關系。由于學校的營養早餐只提供一個雞蛋,因而少數兒童上學前在家補充雞蛋之外的食品。午餐方面,近九成縣外留守兒童在家吃午餐,縣內留守兒童全部在學校吃午餐,二者相差12.1個百分點,另有7.9%的縣外留守兒童不吃或自帶干糧在學校吃,還有1.2%的兒童在飯館或小賣部解決午餐,說明縣外留守兒童午餐不如縣內留守兒童。晚餐方面,縣內、縣外留守兒童比例相當,仍有少數兒童存在不吃晚餐現象,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家吃晚餐。總體來看,縣內留守兒童在學校的早餐、午餐較好于縣外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一日三餐比例懸殊,午餐、晚餐的用餐比例較高,早餐比例最低。值得關注的是,一日三餐中,縣內、縣外有少數留守兒童存在不吃現象,而且不吃早餐比例比較高,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2.營養攝取情況

      從縣內留守兒童在家和學校經常攝取的食物看,家中攝取“面”“奶制品”“水果”的比例分別高于學校52.8、20、42.7個百分點;學校攝取“米”“蔬菜”“肉/魚”“蛋類”的比例分別高出家中48.2、20.9、16.4、32.7個百分點。可以看出,縣內留守兒童在學校和家中攝取食物有較大差別,縣內留守兒童在家以面食為主,在學校以米食為主。從縣內、縣外留守兒童在家中就餐看,縣內留守兒童攝取的“米”“面”“蔬菜”“蛋類”比例低于縣外留守兒童,分別為31.8、8.1、5.2個百分點,說明縣外留守兒童攝取主食、蔬菜、蛋類高于縣內留守兒童;縣內留守兒童攝取“肉/魚”“奶制品”“水果”比例高于縣外留守兒童7.2、9.6、8.6個百分點。縣內留守兒童平常攝入的主食、蔬菜類食物比例低于縣外留守兒童,縣內留守兒童在家中攝取的“肉/魚”“奶制品”“水果”略好于縣外留守兒童,但攝取的“蛋類”最低。總體來看,留守兒童在學校攝取的食品種類比家中豐富,學校更注重飲食的營養搭配。學校攝取“面”“奶制品”“水果”低于家里,這主要是受食堂條件、食品保鮮度、伙食標準的限制。據調查,九成留守兒童喜歡吃家里的飯,而且半數是由媽媽做的。由于地域、生活習慣、社會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生態移民地區留守兒童的營養獲得也受到影響。與全區、全國農村兒童營養獲得相比,留守兒童可獲得肉/魚、蛋類、奶制品三類蛋白質的比例分別比全區農村兒童低37.4、74.5、55.8個百分點,分別比全國農村兒童低58.5、74.5、66個百分點。全國農村兒童蛋白質攝取比例最高,其次是全區農村兒童,留守兒童比例最低,這三個層次的比例從高到低呈梯度下降,而且全區農村兒童到留守兒童下降趨勢顯著。可見,留守兒童蛋白類食品的獲得與全國、全區農村兒童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留守兒童營養獲得狀況不容樂觀,應引起相關部門、學校和家庭的關注。

      (四)生病治療狀況

      1.公共醫療衛生資源狀況

      除了營養獲取之外,醫療衛生也是兒童生存的一項重要內容。調查顯示,79.2%的留守兒童打過疫苗,10.2%的“沒打過”,10.6%的“不清楚”是否打過,這與國家衛生部門對兒童計劃免疫要達到全面、無一例漏種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距離留守兒童家庭最近的診所或衛生所(見圖4),回答“在村里”的,縣外留守兒童比例為90.9%,比縣內留守兒童高21.8個百分點,說明大多數縣外移民安置地區有醫療診所,公共衛生醫療設施好于縣內,九成縣外留守兒童生病不出村即可醫治;回答在“鎮里”的,縣內留守兒童比例為28.2%,比縣外留守兒童高23.6個百分點,說明縣內留守兒童生病需要到鎮上醫治的比例高于縣外留守兒童。

      2.生病治療狀況

      從留守兒童最近一次生病情況看,在“本村診所”就診的,縣外留守兒童就診的比例為64.1%,比縣內留守兒童高22.3個百分點,說明縣外留守兒童生病在本村就診比例高于縣內留守兒童;在“鎮醫院”就診的,縣內留守兒童比例為41.8%,比縣外留守兒童高出29個百分點,說明有四成縣內留守兒童生病到鎮醫院就診;“哪也沒去”的,縣外比例為14.6%,高于縣內留守兒童5.5個百分點。可見,縣內、縣外留守兒童生病治療方面存有顯著差異,縣外留守兒童享用村級醫療衛生資源高于縣內留守兒童,縣內留守兒童享用鎮級衛生資源高于縣外留守兒童。縣外兒童生病主要在村里就診,縣內兒童在村里和鎮里就診。總體來看,大多數留守兒童生病能夠赴村、鎮診所或醫院就診,說明大多數生態移民地區設立公共醫療設施基本能滿足留守兒童的醫療需求,生病能及時就診。仍有少數留守兒童生病未治現象,與社區宣傳、監護人教育以及兒童自身權益保護意識有一定關系。

      3.社會保障狀況

      對于“你參加了哪些保險”多選問題,縣內留守兒童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比例高于縣外25個百分點;縣內參加“商業保險”和“其他”分別低于縣外7、11.6個百分點,說明縣內生態移民地區公共社會保障服務好于縣外。但是,縣內留守兒童參與社會保障比較單一,縣外留守兒童參與社會保障較為多元化。此外,縣內33.7%和縣外45.9%的留守兒童“不清楚”是否參加和“沒有參加”保險。目前,寧夏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而留守兒童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比例非常低,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首先,留守家庭和兒童缺乏社會保障相關知識的了解,維護兒童醫療保障權利意識淡薄;其次是家長為子女辦理了醫療保險,未和子女溝通,子女不知情的緣故;第三,生態移民地區社會保障服務沒有跟上移民搬遷步伐,致使留守兒童不能公平地享受醫療保障機會。

      (五)參與家務勞動和娛樂活動狀況

      1.課余時間活動安排上學之余

      留守兒童參與的各類活動既表現了其生存狀態,也反映了當地生活環境為他們成長提供的條件和資源。據調查,留守兒童課外時間參與活動按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寫作業、看書、家務勞動、照顧家人、看電視、戶外玩耍、上網/打游戲。可見留守兒童課余時間主要用于學校作業和家務勞動,在完成這些事項后,方能安排自己的娛樂活動。絕大多數留守兒童都參與家務勞動,其中“做家務”(包括照顧家人)的占82.2%,“干農活”的占14.2%,“幫父母照顧生意”的占2.8%,“其他”的占0.8%。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守兒童主要承擔家庭室內勞動,少部分兒童參與戶外或與外部交流勞動。

      2.娛樂活動的安排參與娛樂

      活動能使兒童獲得大自然和社會知識,使兒童心情愉悅、開闊眼界、強身健體。據調查,縣內、縣外留守兒童認為村里“有”娛樂活動場所的分別為9.1%和51.1%,相差42個百分點;縣內、縣外留守兒童認為“沒有”娛樂場所的分別為79.1%和32.8%,相差46.3個百分點,二者差別較大,縣外移民安置點有娛樂活動場所比例遠遠高于縣內,可見縣內、縣外留守兒童享用村里公共文化資源有顯著差異;縣內、縣外“不清楚”的分別為11.8%和16.1%,二者相差4.3個百分點。可以看出,縣內、外移民安置點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不均衡,移民安置點文化資源設施比較匱乏,致使少數留守兒童無法享用公共娛樂資源。留守兒童參與各類娛樂活動(見圖7),按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看書、看電視、戶外玩耍、和家人聊天、看電影、上網/打游戲,縣內、縣外留守兒童除了“看書”超過半數外,“看電視”“戶外玩耍”“看電影”“和家人聊天”等活動均不足半數,可見兒童參與各項娛樂活動的比例并不高。縣內留守兒童除了“看電影”略低于縣外留守兒童外,其余活動參與比例均高于縣外留守兒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縣內生態移民地區公共文化娛樂資源不及縣外,但縣內留守兒童參與娛樂活動比例高于縣外留守兒童。這是由于僅有三成留守兒童參與戶外玩耍,其他娛樂活動主要在室內進行,村級公共娛樂場所利用率不高。

      三、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父母教育程度偏低

      “父親缺位”現象嚴重父母親主要接受小學教育,教育程度偏低,而且二者接受小學、初中教育差別較大,母親低于父親。大多數父親外出打工,母親在家留守。留守兒童與母親居住的最多,與祖輩生活的次之,而與父親居住比例最低,“父親缺位”現象嚴重。半數以上父母在區內打工,兩個月內能與家人團聚一次。

      (二)缺乏良好的衛生健康習慣

      不利于留守兒童成長發育大多數留守兒童具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少數留守兒童沒有每天刷牙和經常洗澡的習慣。刷牙習慣應在兒童學齡前開始培養,小學時期還沒有良好的護牙習慣,不利于兒童身體消化和營養的吸收。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指出,小學生要保證每天睡眠10個小時。半數以上留守兒童每天睡眠不達標準。有研究指出,兒童睡眠不足會對身心發育造成以下影響: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導致長不高;長期晚睡會造成兒童乏力、嗜睡、抵抗力下降等,影響各項身體功能;大腦功能恢復不好,會導致第二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心情煩躁、情緒控制能力差等。

      (三)一日三餐懸殊較大

      營養獲得偏低少數留守兒童有不吃早餐的習慣,個別縣外留守兒童不吃或自帶午餐,縣外兒童也有在飯館或小賣部解決午餐現象,留守兒童晚餐情況最好,午餐次之,早餐情況最差。縣內留守兒童家中平常攝入的主食、蔬菜類食物比例低于縣外留守兒童,縣內留守兒童在家中攝取的肉/魚、奶制品、水果略好于縣外留守兒童,攝取的蛋類最低。縣內留守兒童由于享受“營養早餐工程”“營養改善計劃”,兒童在學校就餐情況好于家里,食品種類比家中多,營養搭配好于家里,縣內留守兒童早餐、午餐情況要好于縣外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蛋白類食品的獲得與全國、全區農村兒童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留守兒童營養獲得偏低。

      (四)醫療保障知識缺乏

      維護自我健康權利意識淡薄大多數生態移民地區公共醫療設施基本能滿足留守兒童的醫療需求。縣內、縣外留守兒童生病治療方面有一定差異,縣外兒童生病治療主要在村里,縣內兒童在村里和鎮里就診。目前,仍有少數留守兒童生病未治現象。由于家長缺乏對基本醫療保障的認識以及對子女的教育,因而造成留守兒童自我醫療保障意識淡薄,缺乏維護自我健康權利方面知識,不能公平地享受醫療保障機會。

      (五)承擔家務勞動多

      參與娛樂活動少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承擔家務勞動,自由支配娛樂活動時間比較少。縣內、縣外留守兒童享用村里公共文化資源有顯著差異,縣外留守兒童好于縣內留守兒童,但縣內留守兒童參與娛樂活動比例高于縣外留守兒童。由于村里公共娛樂場所不足,不能滿足留守兒童的娛樂需求,加上學習壓力和家務勞動占用兒童大量課余時間,很少能參與娛樂活動,留守兒童參與娛樂活動權利的被剝奪,仍有少數留守兒童從未在村里享用文化娛樂資源。

      四、改善兒童生存現狀,保障留守兒童生存權利

      (一)完善相關法律、政策

      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益針對目前寧夏生態移民地區兒童生存狀況的差異,政府在制定法規、政策時,要從統籌全區發展、著眼全局來考慮。對于地域、民族等差異性,不必生搬硬套,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制定、運用政策,努力實現全區農村兒童均衡、統一發展。積極推進寧夏戶籍制度、社會保障、文化教育、衛生等相關政策改革,實現縣內、縣外移民地區公共資源和公共產品分配的公平和平等,努力為生態移民地區兒童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各級教育、民政和婦聯等機構應發揮引導作用,成立專門的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機構,加強對生態移民地區留守兒童權益保障工作的管理和指導,切實保障兒童的合法權益。

      (二)加大公共服務建設

      保障留守兒童均衡發展第一,鑒于縣內留守兒童在學校就餐和營養攝取好于縣內留守兒童,而縣外留守兒童受國家“營養改善計劃”政策的限制,自治區政府應考慮依托相關部門,針對縣外整村搬遷移民地區的義務教育階段兒童,實施“營養餐工程”,消除縣內、縣外生態移民地區兒童健康飲食差異,以保障全區兒童的均衡發展。據了解,個別有條件的縣外生態移民地區,義務教育在校學生已享受到免費的營養早餐。同時,學校要注重細化營養餐的配比和營養搭配,尤其要加強學生肉/魚、奶制品的營養補充,提高學生的營養水平,保障兒童身體健康成長的合理需求。第二,加大生態移民地區尤其是縣內村級文化娛樂資源的投入力度,保證縣內、縣外生態移民地區每個村都有娛樂場所,以滿足村民娛樂文化活動,吸引留守兒童多參與戶外活動。科學研究發現,兒童參加戶外運動,有利于右腦得到更多的鍛煉和開發,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利于生長發育,增強人體功能,能幫助孩子提升運動、社交及認知能力,是兒童社會性培養的重要途徑。第三,加大生態移民地區尤其是縣內的村級公共醫療衛生資源的投入,保障留守兒童平等地享有公共醫療衛生資源,使其生病能及時就診。醫療衛生部門加強醫療保障宣傳力度,尤其加強對兒童父母的宣傳教育,爭取將農村兒童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范圍。

      (三)加強法律觀念和權利保護教育

      保障兒童生命健康權學校老師要加強《兒童權利公約》《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教育,提高兒童法律觀念和權利保護意識。學校應實施基礎教育改革,注重學生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盡量減輕學校給學生帶來的過重負擔,尤其是減少課外作業負擔,鼓勵學生多參與戶外活動,保障其參與娛樂活動的權利。加強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和醫療衛生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引導學生懂得重視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維護自我生命健康權利,保障他們平安、健康成長。

      (四)父母以兒童利益優先

      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首先,父母要積極了解兒童權利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尊重、關愛留守兒童,培養子女樹立維護兒童權利意識。其次,父母對子女的監護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父母需要加強對子女的照顧和關愛,應以兒童利益優先,即以兒童健康成長優先,父母要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只有這樣,外出的父母才會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多陪伴子女,才能想盡辦法與孩子團聚、生活在一起。若不能與子女相聚,父母需要加強彼此的聯系,強化聯系的紐帶,要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保障他們健康快樂成長。第三,家中母親或祖輩監護人改善生活習慣,保證兒童一日三餐尤其是早餐的正常飲食,注意營養合理搭配,保障兒童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

      作者:孔煒莉單位:寧夏社會科學院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婷婷|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一级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亚洲啪啪免费视频|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无砖砖区免费|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亚洲av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久久|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 国产亚洲?V无码?V男人的天堂 |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 www.91亚洲|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久热无码av中文字幕| 青草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亚洲最大av无码网址|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亚洲中文无码a∨在线观看|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