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區實習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前言:感謝庫老師的引導和王老師的接待,使我們全體社工同學有了這一次在四唯街社區的親臨參觀實習,讓我們了解到該社區的基本概況。雖然時間不長,但我們都感受到實習使我們從課堂上走出來,大開眼界,鞏固了所學專業知識。似有走訪四唯社區,勝讀十年書。下面就是我用最平實的語言、不太嫻熟的文筆對這次實習的記錄,并附帶一點自己的見解。希望志趣相投者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社區四唯街社區殘聯殘疾人社區工作者
本來我是想在去社區的前一天稍微準備幾個問題的,后來覺得還是等明天隨機應變比較合適。于是就耐心等待,以一種輕松的心態去面對。還好庫老師事先已告訴我們實習的日程安排:上午聽講座,下午參觀社區。
上午9點我們乘專車到達漢口四唯街社區。在庫老師的安排下,我們來到了四唯街社區總部。王映紅老師熱情的接待了我們。隨后,我們就進入政務超市二樓聽講座。開始我們對政務超市這個名詞有點模糊,后來才知道它是提供各種親民服務的。這也是社會工作的基本目標之一。還是回到我們一天的社區實習吧。
(一)聽講座,獲心得
這次講座的課題是殘疾人工作和社區基本概況。由何理事長,王老師和一名社區工作者給我們講課。其間我們也結合所學知識提出一些疑問,形成了一個氛圍濃厚、問答結合的互動過程。
何理事長負責江漢區的殘聯工作。他是一位非常有經驗、知識淵博、穩重、和藹的殘聯干部。據介紹,他從軍30年,退役后到地區工作,后又被調派到民政局。這樣,他的豐厚閱歷足以應付好殘聯工作。當然殘疾人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一個領域,現在還處于半行政半專業的狀態下。2003年,殘聯從民政局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部門。那么,殘疾人服務僅僅是民政部門的工作已克服。并且,國家、黨委很重視殘疾人工作,在許多發達國家也有先例。不過,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段距離的。上級政府規定一個殘聯配置一個殘聯專干,王老師就是四唯街社區的殘聯專干。她是一位留學菲律賓的留學生,2001年歸國,致力于殘疾人工作。她經常走訪各戶,進行愛心工作,還經常參加由香港資助的殘疾人康復工作培訓。與她交談,我們覺得她就象一位親姐姐一樣可親可敬。
殘聯工作的對象:殘疾人,包括生理功能、解剖結構、心理狀態的異常或喪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從事活動的能力,不能在某些社會生活領域發揮正常作用的人。殘疾人的康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作為專業殘疾人工作,殘聯需要達到的目標是廣泛運用專業知識幫助殘疾人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它使殘疾人的功能喪失減低到最低程度;防止殘疾人可能增加損傷;最大限度地提高殘疾人的生理功能;增進殘障者對于困難情境的自我處理和自我照顧能力以及向他人傾訴和溝通的能力。與此同時,康復社會工作還要使殘疾人獲得充分的情緒支持,并培養其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殘疾人的職業技能,發揮其潛能,增強其社會生活能力,并最終使殘疾人也對社會有所貢獻。我國殘疾人康復工作開展時間還比較短,面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下面可以我們可以看到該社區在殘疾人工作上的措施、成就和存在的問題。
通過這些介紹,可以看出社會工作從形式上已深入社區,社區的職能會日益明確化。相信社會體制改革事在必行。
殘聯的具體工作是殘疾人服務。江漢區的殘疾人有3.2萬之多,其中智殘7千多,盲殘8百多,精神病殘疾1萬多,并有上升趨勢。這些都是保守數字。目前只能通過調查鄰居和醫院才得知。一旦確認是殘疾,一般來說是終生殘疾,社區工作者都會給他們辦證,提供殘疾人服務。如患有高度白內障的殘疾人,他們會主動和醫院聯系,并幫他們申請減費或免費治療。但也存在一些隱性殘疾人,他們怕受歧視,不愿辦證承認自己是殘疾人,特別是精神病殘疾人是不易統計的。有時。給社會造成危害才得知。可以說殘聯工作有喜有憂。
社區心理層面的基礎工作值得關注,因為日益快速發展的社會給一些人造成巨大的壓力,容易導致精神方面的疾病。而在殘聯的經費問題上也許還有一段距離,在江漢區,政府下派的行政工作費是20萬,救濟費是40萬。面對3.2萬殘疾人,還有社區工作者的工資,可能難以滿足各項經費開支。所以,社區資金籌集工作還需要多方式和多渠道來進行。
就目前情形,殘聯代表政府工作。它幫助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貫徹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他們的權利,協助他們就業、康復和生活。可以說他們的工作帶有半行政半專業的色彩。殘聯有3個措施:(1)幫助他們就業:他們能就業的地方有3個,即福利事業單位、企事業單位和自謀職業。(2)實行素質教育:開展法律知識教育課,針對去年“麻木”在公路容易出事,武漢是交通局下達禁止“麻木”載客的通令。但這給以“麻木”為生的殘疾人造成生計困難。于是政府馬上關注這一情況,給他們發放每月220元的低保,并進行法律援助,教育他們的維權意識。(3)康復工作:對他們進行身體訓練。平日里,四唯街社區的殘疾人都會自發的組織在一起參加娛樂活動,還有一些幫助小孩康復的器材,緩解他們身體發育不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達到了一些殘疾人康復目標。
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幫助殘疾人解決當前的生活困難。社區工作從大處關注這些弱勢群體是符合當前內地社會工作實際情況的。值得一提的是,社會工作極其看重人的權利和無條件享有的尊重。殘疾人服務的權利和尊重只有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才能得到徹底的保障。因為,社會環境并無改善對他們的照顧,公交車上仍有司機不尊重殘疾乘客,令其買票;盲殘過馬路只能靠感覺,安全度不高。國外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為方便他們過馬路,特意在紅綠燈旁設置“嘀”音,使他們通過聽覺來避免交通事故。更嚴重的是,殘疾人自我意識不強,不愿接受救助或在就業方面眼高手低,給社區工作造成障礙。我們都明白生理殘疾是無法改變的。但是,生理上的殘疾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這種心理上的障礙的形成實際上仍與他們在參與社會生活時產生的相對剝奪感、自卑感有關。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生理殘障者可能會產生自卑感,從而產生逃避心理。因此,只有通過發現他們的心理問題與其在周圍的社會環境的協調性來幫助他們。
這里,我也略引用心理學和社會環境對社區工作的意義。因為專業的社會工作是對心理學和社會環境的融會貫通,希望對四唯街社區的殘聯工作有幫助:
心理學對社會工作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我僅以其對社區工作的影響來反映這種關系。社區工作是從社區入手了解社會的問題或需要、動員社區內外資源以解決社區問題、滿足社區需要、促進社區福利的過程。社區工作以社區組織、社區發展為手段,它追求社區意識的覺醒、社區凝聚力或共同意識的強化和社區一致行動的達成。在社區工作過程中,社區超成員需求的表達及共同需要的形成是有效推進社區工作的起點,而社區意識、社區凝聚力的形成是社區工作之關鍵,此后才會有社區發展計劃和社區行動。同時,只有社區意識的覺醒和社區凝聚力的形成,社區發展的動力才是內在的、主動的,這種發展才是扎根與本社區土壤內的,因而才是有生命力的。顯而易見,四唯街社區意識的覺醒、社區凝聚力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心理過程,值得強調的是殘疾人意識的覺醒。殘聯工作還是比較出色的,他們實行的那三項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對殘疾人的關注,加強了社區凝聚力,滿足了他們的需要。殘疾人工作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心理工程。所以說,要形成強烈的社區意識并導向有目的的社區行動,非有他們需要的充分表達、他們之間廣泛而深入的互動及有目的的社區教育不可。所有這一切都以改變他們原有的封閉、孤立、散亂、不知所措的心理狀態為前提,以形成休戚與共的群體意識為轉移。因此,從個人、群體及社區心理層面上開展工作是社區工作的基礎工程。這是社區組織的最深層的基礎,社區發展的深層內涵及其持續發展的依托。
社會環境對人謀求生存和發展的行為的影響說明要積極促進殘疾人人的發展,必須從改善社會環境入手。其中包括強化社會支持網絡,增強對人的支持能力,改善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調整資源分配格局,改造不相適應的社會文化等等。應該指出的是,對在四唯街這個同一社會環境,社區居民的反應能力是不同的。那些自致能力強的個體、群體不但可以利用社會環境中的資源,還可以擴充資源而殘疾人是屬于自致能力弱者則難以獲得和利用這些資源。這樣,以推進人的發展和社會公平為己任的社會工作就致力于建造不同人等來說基本平等的社會環境。顯而已見,殘聯的出色工作對那些生理機能較差,社會地位較低的殘疾人給以特殊的關照,以保證他們的成長和發展,維持了整個社區的穩定。當然,這也正是社會工作的價值。
(二)社區參觀實習
由于時間有限,我們只參觀了兩個社區:麟趾社區和袁家社區。
先略介紹一下該社區:四唯街社區占地0.96平方公里,范圍從沿江大道到解放大道,從三羊路到山海關路。常住人口有3萬多。社區有8個,都是自治組織。社區居民1500人以下的選3個群干,1500人以上的選5個。群干由社區居民選舉。這里有6個社區是1500人以下。不過政府現規定每個社區配備5—7個群干。還有專干,限5人,他們是通過公務員考試被遴選進來的。委員會有5個,即治安民調委員會、環境衛生委員會、人口計生委員會、社區服務委員會和文化體育委員會。用數學來計算,一個委員會得接管兩個社區。以前,社區掛了很多牌子,浪費了人力、物力。自從“883計劃”以來,市長很重視社區建設,經常體察民情,發現這一情況,就規定只掛兩個牌子,省時省力。社區的管理也日益國際化,現有四大社區類型:勞動保障進社區、社會治安進社區、城市管理進社區、社會服務進社區。目前,四唯街社區以光榮完成了武漢市“883計劃”,各項均達標。
吃完中飯,我們一起和庫老師到江灘公園休息并拍照留念。但對社區參觀的興趣驅動著我們不要過于流連江灘美景。于是,我們出發去了第一個社區:麟趾社區。
沿路街道干凈整潔,各個攤點秩序井然社區居民熱情的看著我們……在公示牌前,我們觀察到麟趾是一個先進單位,在“883計劃”中已基本達標。各個組織密切協作,共同治理好社區工作。
進入社區辦公室,社區工作人員給我們的印象很深刻,他們熱情的接待我們,并給我們講了許多關于這個社區的相關工作。這間辦公室不大,工作人員10人。但他們的熱忱使我們忘卻了擁擠,我們耐心聽他們講解,并提出一些問題。我們觀察到這個社區的工作者基本是女性,從與她們的交談中可以體會到她們具有極強的親和力。她們的工作很煩瑣,正如一位阿姨說:作好社區工作就象給針孔穿線,每一針都要認認真真。當我發現桌上一大疊紙,問她們是什么時,她們說是用來登記流動人口的帳單。武漢近年來的人口流動很頻繁,這也是她們的工作之一。作完了還要交由另一人審核,以避免出紕漏。還有一些攤點工作,收稅繳稅。看來這些阿姨真是不容易呀。問題是:她們的工資每月才四、五百,太低了。象我們在校的學生每月的生活費也是這么多呀。在外人看來,這點工資根本就不能公平的回報他們的工作。更嚴重的是,由于少數居民文化水平低,有時有理說不清,使她們的工作無法順利進行。出軌的人屢見不鮮,社區工作者經常面臨者尷尬的局面。當然,這關系到社區居民的素質建設。關鍵要解決社區的社會環境。這在前面已提到過。他們那種社會工作者的奉獻意識,忍辱負重和敬業的精神,令我們欽佩!他們在工作上的表現給予我們的感化甚于我們在課堂上所學的專業知識。
去袁家社區的途中,我們經過了麟趾社區的一間圖書室。這是一個小房間,后來才知道是王映紅老師資助興辦的,由一對母子兩管理圖書室,女兒是殘疾人,令人佩服的是她很有志氣,自學了很多東西。圖書室里的書是供社區的人自由翻閱的。不過書太少了,內容也沒跟上時代。我隨意翻了一本書,那還是抗日戰爭年代的出版物。于是我們商量,下次來時把自己書架上的課外書捐幾本這兒來。
可以看出,動員社區和社區資源還缺乏專業工作的實行。專業化的社會工作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它既是指一種運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幫助社會成員克服社會生活障礙、提升自身能力、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服務工作,同時又是指從事這類服務的一種專門職業。麟趾社區的社區教育剛起步,僅就居民文化素質與圖書室處于萌芽階段,還值得進一步建設。在香港,社區教育作為社區工作的一個環節,其目的是提升市民的社會意識及參與興趣,增強他們對公平及正義的投身,從而謀求社區生活的改善。社區教育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法,經常被運用在傳播信息、訓練領袖、動員群眾、協調社區內關系及各種互助運動中。
讓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社區——袁家社區。袁家社區是最讓人感動的社區。首先,吸引我們目光的是它的特色——慈善超市。從字面上理解,就明白它是一個以社會人士捐贈的、為弱勢群體提供服務的場所。這樣的超市還是第一次見到。我們發現,所有的商品都無標價,當然也無買賣關系。這些商品都是免費送給社區內的困難群體,每人每月最多可領到兩樣。若同一樣物品很多人都想要,社區工作者就會向上級反映,以滿足他們的需求。當然,他們是憑證領取物品,家庭條件越困難的人,所領取的東西在價值上也較高。這樣做不是不公平,而是讓他們獲得一定的資源解決相應的困難,以有效的利用資源。
我們都圍在一位慈祥和藹的主任阿姨的身旁,傾聽她的講解,聲聲入耳。當我們問她旁邊一個裝有人民幣的玻璃捐款箱時,她告訴我們這些錢都是好心人捐贈給慈善超市的。不定期都有人來到這里伸出援助之手,這也是對社區工作的一片誠意,對弱勢群體的一片心意。真后悔來時我們都沒帶錢身上。更令人感動的是,接受救濟的居民經常是流著眼淚來到這兒感謝社區工作者。同時,他們也是經常淚水盈眶的傾聽居民的疾苦。在香港地區,社會工作者經常是被人稱為“北斗星”,那我們也可視他們為袁家社區的北斗星。他們扮演著扶危濟困,普度眾生的角色。但實際上社會工作者的角色決不是萬能的救世主,社會工作者的角色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個國家社會政策的制約與影響,只能在一定時間發揮作用。這里引用梭爾·阿林斯基曾說道:我們有三個選擇。一是去找一座哭墻,沮喪一番;二是變成心理變態,開始去丟炸彈;三是切實的去組織人民,建立力量。那么,社會工作者的角色扮演正是要注入社區新的血液,組織他們,建立社區居民的力量,讓他們自助互助。
主任阿姨快退休了,她說想到快要退休了的離開這里,心里就會有一種莫名的空虛感。她經常參加武漢市的文娛活動,如:老年秧歌隊、老年樂鼓隊等。她真的是融入了這個社區的千家萬戶。得到救助的人不計其數。其中有一位考上名牌大學但家中十分貧困的大學生,阿姨得知后,馬上向上級反映,對其進行資助。由于長期的缺乏營養,大學生患有腦膜炎。他也幫他辦證定期到社區領取救濟金。大學生終于脫離了水深火熱的困境,他經常到社區幫忙,相信他畢業后也會回報社區,奉獻社會。
人間自有真情在!
袁家社區經常有志愿者來進行義務活動。聽阿姨講,曾經有一個小學生到社區來問她是否愿意接受他當志愿者,阿姨說她當時很感動。因為她們的工作感化了社區居民,甚至小孩。這樣也提高了社區的代際意識,相信社區工作將會越來越發達。后來她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在社區通過廣播組織一個紅領巾志愿隊。很多小學生都報了名,他們經常趁假期到街道做義務活動,如打掃街道、清理垃圾等,給居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樣,社區的凝聚力增強了,更重要的是教育感化了下一代,同時也創造了獨具一格的袁家社區文化。有三個志愿者是每星期來一次,他們主要是教殘疾人學電腦。
超市盡頭有兩個房間,一間是帶有行政色彩的黨員之家、圖書館、黨員服務站。另一間是社區黨校、黨員電教室、社區教育學院。房子的空間不夠大,但在發展初期,也就不計較了。當我們進入電教室時,首先看到的是幾十臺電腦,供培訓使用,以幫助殘疾人提高技能,從而獲取就業機會。當有人說:“快看左邊呀”。頓時,我們在心里一聲驚訝,這么多獎勵!只見上下左右整個墻壁放滿了獎牌、獎杯和獎狀。該社區被評為:先進文明社區、吳天祥小組先進單位,等等,等等。我看得眼都花了,都沒來得及記下。這些獎勵是社會對他們的回報,因為他們出色的工作得到了社會的首肯,值!
(三)小總結
時間可真快,我們得返校了。雖然依依不舍,但想到這次只是初訪,并且我有了王老師的電話號碼和E—mail,今后還有更多的東西需要了解、學習與探索,就都惜別王老師,乘車返校了。
在公交車上,白天的活動歷歷在目,所見所聞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可以說,四圍街社區是中國眾多社區的典型代表。雖是淺顯認識,但我覺得收獲甚大。我的體會是:在這個體制下,社會工作知識的運用需要進行本土化。社會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是使由國外(或異文化地區)引入的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變得更適合本地情況以發揮作用的過程,也包括從社會工作實踐中提煉理論和方法。我們現在所學知識比較西方化,不免會有“生搬硬套”之嫌。難怪有人稱為社會工作的“殖民化”。當然也不提倡帶有濃厚行政色彩的社會工作。實際上,社會工作是最重視現實的學科,它要求理論能夠解釋現實,方法適應社會,而不是相反。中國與西方國家處于異種文化形態下,中國若不把社會工作進行本土化,那么就會出現“水土不服”。獲得馬林諾夫斯基獎的我國學界泰斗費孝通先生不就探索出一條既適用于中國又適用于美洲的社區發展模式嗎?所以,我們在學習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時,一定要立足中國社區的傳統與現實情況,并要結合西方社會工作的先進經驗,從而服務于本國社區的發展。同時也要努力找到一條與國際接軌的社會工作發展新路線,使中國的社會工作國際化。“883計劃”是針對武漢市近幾年的社區建設的,也是社會轉型期間的必然產物。在這個趨勢下,中國的本土化要求以社區建設為中心,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時很多機構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還沒脫離中國的傳統模式,這有違于社會工作的價值與基本目標。我的疑惑是:怎樣才能做到做到本土化與專業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的統一呢?
總之,這次實習增強了我對社會工作的信心。它使我認識到:對于專業要有使命感;對于社會要承諾努力改善社會環境和不公正現象;對于自己要學會反思不斷追求自我完善的境界。真有一天會用到專業知識,我們要做到“靈巧象蛇,純良如鴿子”,象天使一般去幫助人們,以奉獻意識、忍辱負重的精神和敬業的精神,去發現社會問題,綜合社會系統資源,從而解決實際問題。正如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總負責人告訴我,社工的路很漫長,要學的東西還很多。所以,作為未來的社會者,即使要從一片荒草地踩出一條泥濘小道不容易,但在開辟這條小道的過程中,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這樣我就會越走越起勁。
參考文獻:
王思斌、馬鳳芝、夏學巒《社會工作導論》,2000,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樂天《社會工作概論》2003,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侯均生,陳鐘林《發達國家與地區社區發展經驗》,2004,機械工業出版社
《“約翰爵士凱瑟克獎勵暨優秀社會工作學生赴港交流”報告匯編》,2003,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