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課標教師教學轉變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新課標改革面
對新世紀的挑戰和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展的需要,必須全面改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調整培養目標,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建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迎接未來的挑戰。全面深化素質教育,考試評價改革和課程改革是其中的兩個關鍵。現行的課程體系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如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習態度的培養和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養成,忽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過于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獨立研究的學習方式等,這些都已經不適應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必將推動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本文就傳統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及新理念下教學方式的轉變作了如下探索:
二、舊課程中傳統教學方式存在的弊端
1、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重點教給學生一定的書本知識,忽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主講地位,有主講權,課程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一般沒有自己選擇余地,常常是依賴教師進行學習活動,不難看出,這一種教學基本結構,體現的是以知識接受為目標,關注的是學生對知識“懂不懂”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它忽視了學生“會不會”及“能不能”,沒有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不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2、教師直接給予學生問題、思路、結論,忽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基本上是模仿他人的假思維。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沒有時間,沒有機會,沒有能力去思考,這樣一來,一個富有極大潛力的生動活潑的學生,一個有許多個性、思想活躍的“天才”,由于不適應這種教學方式而被“扼殺”。學生沒有自我探索的真思維,不是自己發現問題并經過思考得出結論,這樣不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
3、學生坐在教室里上課,課后完成作業,然后參加考試,忽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傳統教學方式,主要由教師授課,學生只是在課室里安靜地聽講,然后完成練習,最后參加考試,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嚴重妨礙了學生各種素質的發展。《學習的革命》一書提出的教學方式也許對我們是有所啟示的。作者主張,改革目前的教學方式,首先,“你的教室將很少有完全的寧靜,分享以及交流是一種輕松氣氛的關鍵部分”;其次是活動:“很明確地學生或者受訓者被鼓勵的就是去做,促使大腦的所有三個層面開始起作用:思維的大腦,感受的大腦和運動的大腦”;然后,把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當作教學資源來使用,“以后,我們會看到世界會被我們當作教室來使用”。他們特別推崇:“把整個社會作為一種資源來運用”和“讓學生在超級營地學習”這種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教學的方法。由此可見,創設學校活動和社會的大舞臺,讓學生積極投入,熱情參與,自我實踐是多么重要。這是進行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法和步驟。
4、強調整齊劃一,規模效應,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現行課程體系強調整齊劃一、規模效應,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忽視學生發展的具體性、差異性,這樣便抹殺了學生千姿百態的個性。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承認學生是發展的,有潛力的,有差異的人,是活潑的,具有獨立個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
三、新理念下轉變教學方式的途徑與方法
課程改革的最終實施者是教師,要靠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實現,去完善。然而,新觀念的確立必將受到舊觀念的阻撓,因為變革的往往是那些我們已經駕輕就熟的東西,這些傳統的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教學方式要從本質上加以轉變,是課程改革中的關鍵環節。教師應適應這個變革,在變革中使自己運用新的教學理論去實施新的課程教學。
1、教師要從思想上理解并接受教學方式的轉變
教師在走進新課程中,只有順應教育理念的變化,才能夠找到職業生存的基礎。新課程中能夠看到的教育理念的變化有以下幾點:口、變注重知識的傳授為關注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b、變強調學課本為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興趣、體驗、發展。c、變強調接受學習為倡導學生參與、探究、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教師走進新課程后,新的教育理念和原有的教育觀念相互交錯,彼此干擾,此起彼伏,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產生混亂。因此,擺在新課程中的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是弄清新的教育理念,并把這種理念逐步地同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在心理上做好迎接新課程的準備。
2、寓教學于情景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有機會親身經歷問題解決,課題研究,社會調查的過程,擁有一定的問題解決,課題研究,社會調查的經驗”才是最重要的,教師要積極地創設各種情景,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來體驗這類的“過程”和“經歷”。例如:在上“截一個幾何體”這一節課時,可引入這樣的一個情境,2001年9月11日,美國的五角大樓被炸去一個角,有人說它是四角大樓,也有人說它是成了六角大樓,也有人說它還是五角大樓,你們認為呢?此時學生學習數學的情緒處于興奮的狀態,緊接著教師提出:“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你只要看一看課本××頁就會知道他們的說法是對是錯了”。又如:用數學故事作為課堂的開頭,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愛聽故事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可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在某個王國里有一個聰明的大臣,他發明了國際象棋,獻給了國王,國王從此迷上了下棋,為了對聰明的大臣表示感謝,國王答應滿足這個大臣的一個要求。大臣說:“就在這個棋盤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l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這么一點米粒?”國王哈哈大笑,大臣說:“我怕您的國庫里沒有這么多米!”你認為國王的國庫里有這么多米嗎?教師告訴大家若滿足大臣的要求,國王的國庫里應有2H一1粒米,以100粒/克計算,約為1844.67億噸。這時學生對學習乘方的興趣已經很濃厚了。
3、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與就是學習,參與就是鍛煉能力,參與就是獲得經驗,參與就是醞釀創造的契機,如果不參與,什么也不能獲得,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例如:在《角的認識》一課中,教師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收到良好的效果。師:剛才我們認識三角,學會了畫角,下面我們來進行比賽。現在老師畫一個角,大家推薦一個同學上來畫一個角,比一比誰畫的角大?生1:我認為李明畫的角比老師畫的角要大,因為李明畫的角長。生2:我認為李明畫的角大,因為這個角的邊要長。師:你們都認為李明畫的角大嗎?(很多學生舉手贊同)師:有沒有同學認為老師畫的角大?(少數幾個學生舉手贊同,但都說不清理由)師:剛才很多同學認為李明畫的角大,而且一個同學認為,大的原因就是這個角的邊長。那老師能不能把剛才畫的角的邊再加長一些呢?(學生私下里一陣輕聲討論,幾個學生舉起了手)生1:老師,您剛才說是比賽,您不能反悔,不能再把邊畫長一些。(一些學生點頭贊同)生2:剛才我們已經知道角的兩條邊是兩條射線,射線的另一頭是可以無限延長的,所以老師可以把角的邊再延長一些。生3:我同意(生2)這個觀點。師:其他同學呢?(學生豁然開朗,點頭同意,老師把角的邊延長)生3:我認為現在老師畫的角要大。李明:角的邊是射線,所以我把角的邊也延長。(延長后,黑板上兩個角的邊的另一頭都已經碰到黑板的邊了)師:既然這兩個角的邊都能不斷延長,那么,這兩個角到底哪個大呢?(學生討論)生5:我想這兩個角是不能比較大小的吧?生6:我不同意。我認為老師畫的角要大,因為這個角分得開。李明畫的角兩邊靠得攏,所以要小。(生6邊說邊用手勢表示)生7:我贊同(生6),這兩個角一個大一個小,老師畫的角比李明畫的角大。生8:我認為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因為角的邊是可以無限延長的。生9:我認為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分開的大小有關。老師畫的角叉開得大,所以這個角要大。師:大家同意他的觀點嗎?那么誰來畫一個比老師畫的角更大的角⋯⋯師:誰能把剛才研究中的發現來歸納一下,要想讓角大一點,該怎么辦?最后:教師作出“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這一結論。
4、設計開放性例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探索得來的知識最難忘、最深刻,比教師直接給出的更有效,學生能體會到“發現”的真正樂趣。教師要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實驗、猜測、驗證”的能力。例1已知:四邊形ABCD中,LABC=/__ADC=90。,是AC中點,E平分/__BED交BD于F,1)猜想:EF與BD具有怎樣的關系;2)試證明你的猜想.對于學生來說,初見此題會覺得比較棘手。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給學生創造一種探究的情境。有的學生會認為EF垂直BD,有的會認為EF平分BD,有的可能會猜到EF不但垂直BD而且平分BD,也有的學生什么也未看出來。讓學生仔細觀察圖形,分析已知,根據自己猜得的結論去試著證明自己的猜想。此刻學生思考的過程也就是分析理解,用舊知探新知的探索過程,教師給了這樣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自己一步步去思考,去琢磨,讓思維充分活躍起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教師可作一些精彩的畫龍點睛的點撥,讓學生的思路一步步展開。引導學生將此圖形分解為兩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等腰三角形。分解后,結合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上中線性質及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就很快解出此題。通過此題可更好地鍛煉學生對于這種不確定答案類型題的解答,鍛煉正確分析問題,拆分圖形的能力。從猜想問題,證明問題這個探究的過程中能讓學生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新知識,從而更高效更進一步的完成教學目標。
5、針對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例:用一個平面去截一個幾何體,若截去一個角,那么剩下的幾何體有幾個頂點?學生通過自己用毛芋、蘿卜、蕃薯等做成的正方體截去一個角,可是截的方法不一樣,答案就有很多種,有的說7個,有的說8個,有的說9個,有的說10個,通過同學們自己實踐,得到了4種答案(7個或8個或9個或10個)。
6、關注“弱勢群體”,使各類學生在課堂中都有所收獲
在課堂教學中每一個學生學習速度是不同的,尤其在問題情境教學中,學生必然有一個摸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又難免會遇到許多困難,或多或少地會走一些彎路。特別是那些“弱勢群體”,基礎較差,理解較吃力。這時,教師的態度非常重要。教師若以親切和藹的話語,鼓勵贊許的目光,就能創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氣氛,從而給學生以無窮的參與熱情,激活整個探究過程,否則,就會扼殺學生的探求意愿。如有一教師在講解“角的特殊關系”一課時,注意面向全體,特別關注“弱勢群體”的參與和反應,并及時鼓勵,收到良好的效果。師:在建筑設計時,經常用三角板畫藍圖,請大家觀察一下,三角板中的兩個銳角有啥關系。學生踴躍舉手。師:我偏叫不舉手的同學回答。(生笑)一位不舉手的男生:45。+45。=90。,30。+60。=900.師:好極了.(原來你很聰明)據觀察,這位學生由于回答問題受表揚后,在后來的聽課中一有提問,就搶著回答,表現出高昂的學習熱情。
7、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現代電教媒體將以其獨特的優勢進入課堂,沖擊著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學手段。因此,與新教材相匹配的新大綱明確指出:積極創造條件,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指導教學。可見,新教材內容增加而課時并未增多,這也考慮了現代教學手段的效益。多媒體作為數學的輔助教學手段,其作用是明顯的,利用多媒體演示幾何圖形動態特征,既直觀明了,又能反映變化過程,對深刻理解數學基礎知識十分有益。例如:“拋物線的方程及其應用”一課,根據e=1的條件,得到書本上的定義:平面內到定點與到一條定直線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叫做拋物線,其中的定點A叫做焦點,定直線叫做準線。有的學生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這里的定點位置有沒有限制?如果定直線過定點呢?此時用《幾何畫板》軟件來印證猜想:取定點A,取定直線.,上任意點并作t,的垂線,連AB,取線段AB之中點D并作AB的中垂線交原垂線于點P,取點B、P繪制軌跡,即為拋物線(如圖),拖動A點在平面上運動,當A點和點重合時,通過《幾何畫板》的演示,可以發現此時的軌跡應為過定點A且垂直于定直線的垂線。這種在軟件平臺中的數學虛擬實驗為學生們提供了數學猜想的情境支撐,使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同時,又訓練了批判質疑的科學求真精神。因此,教師在使用新教材時,應通過多種方式掌握和提高多媒體方面的有關知識和技能,努力尋找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使多媒體真正成為優化教學方法的有力工具。面對新課程,教師要順應教育觀念的轉變,并不斷探索教學方式的新經,使得新的教學方式能夠滿足全體學生的發展,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夠突出學生的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