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儒家思想與現代教育的相通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是各方面都不斷追求進步的過程,實現民主、平等、自由是現代人類共同追求的理念,也是現代人面臨的一個挑戰。教育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也體現了這一點。我國的《教育法》明確規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這毫無疑問是說明教育具有平等性。在《論語》曾中提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所以過去有很多人以這句話斷定孔子認為普通民眾愚笨,不能接受教育,說孔子倡導愚民教育,因而在研究儒家思想中對教育思想不夠重視。對此,現代許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異議,相反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是主張教育平等的第一人,他的辦學思想與實踐,具有鮮明的追求教育平等的傾向,不僅在當時是進步的,而且對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啟迪價值。春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治上,“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經濟上,工商業突破了官府的束縛,有了一定自由的發展,這些變化使思想意識形態領域開始發生了變動。一些傳統思想被打破,一些新思想開始萌生。其中突出體現在教育中就是了孔子設“私學”。馬克思指出“: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1]孔子設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使文化知識傳播于民間。而私學的辦學方針就體現在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雖然“有教無類”一詞在歷史注解上有分歧,關鍵在于對“類”作何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有教無類”打破了過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無疑是歷史的進步。我們現在理解,從人的社會屬性看,“有教無類”含有不分民族與國別,也不分貧富與貴賤,只要誠心求教,都應當加以教誨的意思。孔子弟子中,不僅有來自華夏族的國家,也有來自蠻夷族的列國。這種在教育上不分華夏與蠻夷的民族平等精神,對于加強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鞏固民族團結,形成統一的民族心理品質,都具有積極的意義。相傳孔子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我想這正是孔子實行“有教無類”這種自由、民主、平等教育的結果。另外,孔子的弟子中,既有貴族出身的弟子也有貧賤之家出身的弟子,而且以貧賤之家的居多。孔子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的觀點,也就是說,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天賦高貴、優越的思想。提出這一理論,是人類認識史上一個重大突破,成為人人有可能接受教育,都應當接受教育的理論依據。況且,在孔子的學生中很多并不是出身于富貴之家的學生,但卻成為揚名天下的士人。在《呂氏春秋》中提到“,刑戮死辱之人”經過孔子、墨子等學者的教誨,成為“天下名士顯人”,那么,還有什么樣的人不可以通過教育來革新自我呢?這也證明了教育對塑造人具有重大作用。我們在教育學中提到十七世紀的夸美紐斯提出普及教育,教育具有平等性原則具有反對封建教育的民主傾向,那么我國的孔子早在春秋時期提出的這種“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是具有反對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歷史進步性的。這說明,孔子私學招生,以“有教無類”作為方針,在入學權利上實現了人人平等這一理想目標,開創了學術下移的道路,使大批的貧賤之人接受了原來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享有的文化教育,這對于教育的普及有很大的作用。范文瀾稱贊說:孔子的“‘有教無類’是表現了漢民族在文化特點上的某些精神形態”“,影響了中國境內非漢族的各族,在漢族與各族之間起著精神聯系的作用。”[2]當然,孔子的教育對象擴大的是不徹底的,如未包括奴隸和婦女,但是受到歷史和階級的局限的,就他所處的當時的背景來看,孔子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有一定的革命的意義。除此之外,從人的天賦及后天來看,“有教無類”含有不論智愚,也不論善惡,只要虛心求教,都給予熱心教導的意思。孔子的弟子天賦素質各不相同,性格各異,這只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依據,而不是教與不教的條件。孔子設學,為平民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創造了條件。孔子弟子有德才高下之分,但不論年齡大小,貧富貴賤,孔子對他們一律平等對待,任何人都沒有特權。這一點可以看出,孔子在教學中體現著一種對學生一視同仁的做法,這樣不僅有利于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均等的發展機會,而且也體現了教育平等的精神。可見,孔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不僅對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雖然我們一再倡導教育平等,但是目前在我國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多種原因,依然存在受教育權平等但機會不平等,仍然存在城鄉差別、男女差別、貧富差別等。現在在社會上,一部分“貴族學校”應運而生,另一部分一些貧困家庭的子女交不起學費而被迫輟學。受教育權是公民政治權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證受教育權的均等,是世界各國在推行民主政治時所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了民族和國家的長遠利益,我們應當弘揚孔子的教育精神,以《教育法》為武器,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切實保證每一位學齡兒童的就學權利。孔子的教育平等思想體現著一種師德,廣大德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不寵愛“優生”,也不歧視“差生”做到一視同仁,讓教育的平等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得到充分的體現。
二
在當今社會,知識經濟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動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教育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性。1965年,法國著名教育家保爾•朗格朗(PaulLengrand)在法國召開的“第三屆促進成人教育國際委員會”的會議上做了一篇題為《終身教育展望》的報告,在這篇報告中保爾提出的“終身教育”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為終身教育思想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基礎。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大力倡導終身教育理論,包括我國在內,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制定教育方針時都以終身教育理論為依據。黨的十六大指出要“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由此可見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一種保障經濟、社會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其實,我們這種現代終身教育的理念早在春秋時期的儒家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了影子。孔子認為,人一生中的任何發展階段,教育都是很重要的,哪一階段缺乏教育,哪一階段就要落后以至于發生偏差。也就是說首先從時間層面上,孔子主張人應當終生不斷受教育,這樣才使知識的掌握和道德的修養不至于停頓、倒退,全人生的學習教育過程,要到進入墳墓才算結束。這個思想與保爾在《終身教育展望》的報告中指出“教育,不能停止在兒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還活著,就應該是繼續的。教育必須以這樣的做法,來適應個人和社會的連續性要求。”的意思是相同的。可以說終身教育是從一個人出生到生命結束的不間斷的所受教育的總和,包括教育各方面和各項內容和教育發展各個階段之間的有機的聯系。《論語•為政》中說,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通過自身經歷生動形象說明了人只有終身學習才能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這一點和終身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應貫穿人的一生是一致的。孔子自己本身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人,他曾經說過“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也就是說,如果不學習、不修養、止步不前,就會失去為師的條件,這是值得憂慮的。孔子自覺努力學習,對學習永遠不滿足,認為“可與言終日而不倦者,其惟學乎!”要用心學習各種技能,會了一樣再學一樣,這樣才能技能眾多。從現代社會的教育理念中看,終身教育不僅僅停留在時間層面上,也體現在教育應該打破學校單一抽象的學習模式,給受教育者多方面的教育,促進人的自我完善。孔子及儒家思想同樣也體現了這一點。孔子反對不能學以致用的死讀書,所以他的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式教育,這點比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提出引導學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結論的“助產術”要早幾十年。這種啟發式教學包含三個基本點:第一,教師的教學要引導學生探索未知的領域,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去思考問題,并力求能夠明確表達;第二,教師的啟發工作以學生的積極思考為前提,重要作用體現在開其意、達其辭;第三、使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發展,能從具體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則,再類推于同類事物,從而擴大知識面。圍繞這種啟發式的教學,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孔子還創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為一個教育原則,貫徹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因為學生之間是存在個別差異的,這樣只有從個人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個性特點和具體要求來進行教育,才能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也正是因為因材施教,孔子培養出來一批有不同才干的人,如德行方面、言語方面、政事方面、文學方面等等。同時,現代終身教育理論還認為實施教育的人不應僅僅只由教師來承擔,而應根據時間和情況的不同由社會整體提供機會。在這一點上,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也有同樣的理念和實踐。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可以說是現代教育理論由教師中教育行為社會化觀點的最早源頭。孔子及儒家弟子們也是這樣實踐的。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八佾》),教導學生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這些觀念都閃爍著現代終身教育思想的光輝。另外,在終身教育思想中特別強調應該具有自我學習的能動性,要自發的學習,而不是強迫去學。所以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種“好學”、“樂學”就是說要有學習的自覺性和學習的樂趣,我想這一點這也是能否堅持終身學習的關鍵。
三
孔子是全世界公認的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變革時代社會矛盾的反映。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它也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因素。但僅僅從教育方面說,總體是傾向于革新的,從而儒家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文化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份珍貴資源,而且對現代教育理念也有許多的啟示,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正確看待和利用它。要真正認識儒家教育理念并使之成為現代中國和世界文明可以利用的有益資源,不僅需要正視它作為一種傳統資源的文化意義,更重要的是創造性地給予它新的解釋和重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進入現代社會生活和現代教育文化,使之成為有現代生命力的教育資源。一個民族要真正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必須要有自己民族的科學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它的優秀傳統,而這個傳統是在世代教育的傳承中被保持和發展起來的。在人類教育發展史上,儒家創造了一種不完全同于西方的、東方式的協調式教育理念。進入新世紀,我們國家的教育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和挑戰,我們的教育既要與世界接軌,也要保留我們自己的優秀傳統。中國古代以孔子為代表的教育家的成功經驗早已走出國界,成為世界教育發展中的瑰寶。對于這一份珍貴遺產,我們應當科學地認識和整理,取其精華,取其糟粕,為新世紀的教育發展服務。真正認識儒家教育理念并使之成為現代中國和世界文明可以利用的有益資源,既要正視其作為一種傳統資源的文化意義,更重要的是創造性的給予它新的解釋和重構,使之獲得一種現代文化的品格和能力,只有這樣,它才能真正融入現代社會生活和現代教育文化,真正成為有現代生命力的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