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域文化現代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地域文化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豐厚的資源
魯南文化內涵豐厚,儒家文化是魯南傳統文化的核心,傳統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自然生態文化、新興文化資源構筑了魯南文化的深厚底蘊,實現了人文和自然生態的完美結合。從文化架構看,人文圣賢文化底蘊深厚“,仁”“、禮”傳世的孔子,“民本”、“仁政”的孟子,“兼愛”、“非攻”的墨子,百匠祖師魯班,造車鼻祖奚仲,儒家治國理念的首位實踐者滕文公,招賢納士的孟嘗君,勇于自薦的毛遂,至孝忠恕的曾子,鑿壁偷光的匡衡,“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等先賢圣哲,燦若星辰。古地理文化特色鮮明,北辛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少昊陵、古薛國、古滕國、古運河巷道等古跡眾多。以漢畫像石、伏里土陶為代表的古器物文化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以《論語》、《墨子》、《孟子》為代表的經典文化內涵豐富、思想博大精深。以臺兒莊大戰、孟良崮戰役、沂蒙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使魯南文化具有了革命文化的特質。魯南文化蘊含豐富的文史知識、哲學知識、宗教知識、藝術知識和道德知識等內容,為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豐厚的知識土壤,有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眾多先賢圣哲的思想品德、人格、學說、貢獻和影響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精華,不但豐富了人文素質教育的素材,而且提供了鮮活的模型,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完善人格、提升民族素質,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
2地域文化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載體
地方上的歷史文化遺跡、博物館、紀念館、地方文化活動及文學、影視作品都包含了豐富的地域文化,同時也凝聚了地方人所特有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思維方式、行為準則等地方精神。地域文化既可以作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通過載體將地域文化中所蘊含的人文素質教育信息傳遞給學生,也能夠以人文素質教育載體的形式,直接承載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的陣地和鮮活的教材。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魯南人民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等都被魯南各高職院校確定為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學生不但能從中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文化知識,更能體會到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堅強不屈、不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有利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地域文化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
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特點,長期生活在本區域的人們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氛圍和人文環境,而高職院校絕大多數為地方院校,生源同樣具有地域性特點,這種文化氛圍和人文環境為學生所熟悉,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可以直接接觸到家鄉的歷史文化遺跡、文物、歷史文獻、歷史故事等物質文化,感受地域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取向、認知態度、思維方式、民俗傳統等精神文化,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引發了精神上的共鳴。這種文化環境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感染,有利于學生提升自己的人格,提高精神境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激發創新靈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積淀深厚的地域文化,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把魯南地域文化應用于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中,可以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既充實了校園的文化建設,又可以使學生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修養和思想品德,培養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二高職院校地域文化教育實施的路徑
1構建地域文化教育的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的地域文化教育要符合高職教育的規律和特點。首先,要開發指向性明晰的教材,要體現文化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必須以“實用“為目的。在教材內容上對于大多數學生感興趣的名勝古跡、民間故事、民俗文化等內容應該重點介紹,對于學生不感興趣或不易接受的內容應該簡略一些,這樣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探討。其次,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想實現廣泛性和針對性相結合,既要涉及歷史文化古跡、民風民俗等來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又要包括名人趣事來啟迪、激勵學生。再者,在教學方式上,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實踐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合作探究、獨立思考,改變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
2不斷提高教師對魯南文化資源的利用意識和能力
教師是地域文化資源教育價值實現的執行者,只有教師積極地參與,地域文化教育的設想才能真正落實,教育的目標才能實現。當前在魯南高職院校中,教師利用地域文化教育資源的意識不強,一些教師對地域文化也缺乏基本的了解。因此,我們教師要樂于加強對地域文化知識的學習,主動吸收地域文化的精髓,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將地域文化內化為自己的品格和人格修養,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同時,教師還要增強對地域文化的利用意識,在教學中善于運用地域文化精神,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地域文化精神的教育。
3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加強校園文化活動
地域文化是一種教育資源,地域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是創造特色校園文化的渠道之一。首先,將地域文化及其蘊含的人文精神滲透到校園建筑、人文景觀中,使其成為校園文化傳播的載體,對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和影響。其次,地域文化資源引領校園的精神文明建設,應該滲透到校園的精神文化中,通過校報、宣傳欄、校園廣播和網絡等方式,使學生耳濡目染、學思并重,無形地優化了學風、教風和校風,提高了師生的精神境界。再者,要積極開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學術、藝術、娛樂等活動。通過地域文化主題講座、學術報告、知識競賽、創辦論壇等活動,營造地域文化教育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地域文化的激情,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
三總結
總之,將地域文化應用于高職院校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有利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符合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構建了全新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開拓了人文素質教育的新思路,探索了人文素質教育的新方法,增強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性,同時也傳承和創新了地域文化,推動了地域文化的新發展。
作者:范忠永單位: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棗莊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