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特殊生群體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有利于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一種持續的、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實踐發現:學生有可能因為某一方面的特殊性,而處于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一旦這種心理狀態得不到適當適時的調整,極容易引發其他方面的問題。因此,2012學年我們采用《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見附錄)對某校學生進行了測試,并將屬于特殊生群體的學生抽取出來,進行分類統計,較廣泛、客觀地了解了特殊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
1.調查結果的描述
《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共60項,分為10個因子,結合課題研究重點,調查組從家庭結構、經濟狀況、身體健康等相對客觀的幾方面進行觀測。
2.調查結果的分析
根據填完量表后10個因子的因子分評定分數值,即可初步判斷哪些因子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癥狀:2分~2.99分,表示該因子存在輕度問題;3分~3.99分,表示該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癥狀;4分~4.99分,表示該因子存在較重的癥狀;如果5分,表示該因子存在嚴重的心理癥狀。表中數據顯示:患先天性疾病的學生,10個因子存在嚴重癥狀的比率較高,其中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癥狀較為普遍;離異家庭學生,10個因子存在輕度癥狀比率較高;身體有殘缺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偏執癥狀的較多;各類學生學習壓力癥狀在各因子中較為突出,父母有殘疾,家庭貧困和患先天性疾病的學生群體更為明顯;來自單親、離異家庭,體弱多病的學生輕度強迫癥狀、偏執、人際關系緊張、敏感、抑郁、焦慮比率較高;單親家庭學生存在中等程度情緒不平衡比率相對較高。
3.調查結果的延伸
實踐中,班主任、年級主任通過日常觀察、個別交流、家訪等途徑深入了解了特殊生群體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調查發現:各因子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譬如,學習壓力可能會導致強迫癥、抑郁、焦慮、情緒不平衡,偏執則易于造成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敵對、心理不平衡、適應不良。同時,對照10個因子的描述,我們也發現,學業落后、行為散漫、個性孤僻、思想偏激的特殊生群體,相關因子基本上都處于中等程度甚至嚴重的癥狀,在心理上存在如下特征。
二、加強特殊生群體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科學性與實效性相結合,堅持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堅持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為此,針對特殊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學習生活實際,我們從建立分類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開展分層分類心理健康教育、創設自我心理調適的輔助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建設、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聯動機制等方面,對加強特殊生群體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實踐與探索。
1.建立分類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從調查中可知:不同類別的特殊生群體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明顯的差異,為此,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常規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基礎上,應注重個別化教育,建立分類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提升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與實效性。
2.開展分層分類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生往往不希望別人知道他們的特殊性而對他們“另眼相看”,但同時又會將自己的特殊性擴大化,在學習生活中表現得過于敏感。所以我們不宜面向特殊生群體進行團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應在學校德育課程化建設的基礎上,以分層分類的主題性活動加強特殊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無痕之中有效解決特殊生群體身心發展中的疑難雜癥,促進他們各方面的健康、快樂、和諧成長。(1)女生心理健康輔導:“讓青春插上綠色的翅膀”。高中階段,學科多、難度大,女生僅靠勤學苦練、多讀多背,不一定能換來令自己滿意的學習成績;生理特點、家庭環境等因素干擾,使她們的身心成長與學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教育教學實際與女生發展需求,我們進行了年級層面的集中輔導。(2)男生成長輔導主題活動:“男兒當自強”。如今的男生行為散漫的多、易于沉溺網絡游戲、學習不踏實細致、處事沖動講義氣等等,在校園生活中,男生幾乎成了“弱勢群體”。為此,針對男生成長中的困惑與出現的問題,我們開展“男兒當自強”男生成長輔導主題活動,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指導男生學會心理調適,鼓勵男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善于學習、勇于擔當、樂于奉獻、敢于自省,促進男生更快更好地發展。(3)高三學生:壓力管理心理輔導。利用上海師大資源,邀請心理教育研究生為高三學生進行壓力管理團體心理輔導。通過壓力伴我行、減壓有術、建立合理認知、坦然迎接高考、微笑面對生活等5個環節,引導高三學生客觀認識壓力,學會利用積極壓力來促進個人健康成長,學會減輕過度壓力和應對意外壓力,緩解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增強自信心,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壓力,以大無畏的勇氣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4)學生成長導師制活動:“師情話意助成長”。邀請校級領導、中層干部、年級主任、心理輔導教師等擔任導師與特殊生結對,加強思想上引導、學業上輔導、心理上疏導、生活上指導,營造全員育人氛圍,構建積極平等、輕松愉悅的師生關系。通過溝通與交流,引導學生調整心態,樹立信心,積極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與行為習慣,鼓勵學生樹立目標,尋求改進措施,不斷實現自我完善。
3.創設自我心理調適的輔助機制
根據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某因子存在輕度、中度問題的學生,基本上可以通過自我心理調節予以改善和消除。從表一的調查結果可知,各類特殊生中存在問題的基本上都處于輕度、中度。為此,我們整合教育教學活動,創設輔助機制,引導特殊生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即根據自身發展及環境的需要對自己進行心理控制和調節。(1)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促進自我調適。利用櫥窗展示、校廣播、校園網等宣傳介紹心理健康知識,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性班會課,通過案例分析、討論交流等進一步了解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含義、心理健康的標準等。開設心理輔導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自我體驗,學會自我心理調適,預防心理問題、心理疾病。(2)開展階段自我評價,提升自我認識。在行為規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身心特點與學習實際,分年級組織學生進行行為規范與學習習慣(高一)、“人格是金”文明素養(高二)、“健康心理,幸福人生”心理現狀(高三)等自我評價,引導學生進一步正確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意識。(3)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鼓勵自我展示。“人無全才,人皆有才”,特殊生比一般學生更需要一個平臺發揮他們的特長,緩解對特殊性的介懷。內容豐富的選修課、社團課,形式多樣的每月主題活動,為特殊生提供了許多滿足他們成長需求的機會,益于讓他們在活動中展示風采,增強自信,從而樂觀面對困難與挑戰。(4)設立專項特色評選,激發自我發展。特殊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認同與賞識。在“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傳統榮譽稱號外,結合各類活動,設立“貝多芬獎”(藝術)、“仲尼獎”(禮儀)、“雨果獎”(閱讀)、“哥白尼獎”(科技)、“康德獎”(公益)等;每月開展“好學之星”評選,表彰“拾金不昧”,以肯定某方面特長,增強學生的自我發展積極性。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應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這是“全員育人”思想的體現,也就是說全體教職工都應結合自己的工作崗位,自覺地擔當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特殊生的健康發展更需要科學的方法、多樣的形式、愉悅的氛圍、和諧的環境,以保持、恢復心理健康。(1)加強專業培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分層分類培訓體系,確保全方位、全過程為特殊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導與幫助。每年安排心理輔導教師、班主任參加區、市級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開設專家講座、鼓勵自主學習,使教職工明確職責,掌握規律,并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2)注重師德修養,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發揮教師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堅持民主、平等、尊重的原則,建立愉悅和諧的師生關系。關注特殊生的學習和生活,多溝通、少僵持,多理解、少批評,多賞識、少抱怨;參與學生活動,走進特殊生群體,樂意為他們排憂解難,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3)講求人文關懷,重視教師心理健康。要讓學生有健康的心理,教師首先要心理健康。為此,學校關心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減輕教師的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組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豐富業余生活,提升生活品質。開展教師心理輔導,使他們學會心理調適,增強應對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4)建立評價機制,激勵教師工作熱情。在績效考核中設立德育工作評價機制,鼓勵教職工關注學生身心健康;開展“感動校園之教育人”評選活動,表彰一批學生欣賞、喜愛的教職工。確立職稱晉升、各類先進推選等班主任優先考慮的機制,肯定廣大班主任在學校的工作,尤其是在特殊生群體的教育與引導中所發揮的作用。
5.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聯動機制
教育是社會的系統工程,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只有有機結合、協調運轉,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身體)、心理因素(情緒、思維等)、環境因素(家庭、學校、社會)。因此,特殊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樣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動機制。(1)提供家長心理健康教育指導。通過家長學校、班主任家訪、任課教師電訪等形式與家長加強交流與溝通,提供指導意見,共同解決特殊生的心理問題。通過校園網、家校互動平臺等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長的特點、規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2)協助家庭營造溫馨成長環境。建議家長注重言傳身教,以對家庭的擔當、對工作的盡責、對孩子的呵護,影響和感召孩子;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正確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鼓勵家長多開展親子活動,在活動中增進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建立和諧親子關系,以積極、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影響孩子。(3)拓寬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凝聚各方力量,促進特殊生身心健康發展。與上海泰來國興TA15團隊聯合開展“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大型親子活動。邀請國家級知名心理咨詢師擔任導師,定期來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展群體性心理輔導,進行個別心理咨詢。每年組織特殊生參加“愛的教育”舉辦的“溫暖冬至夜”和心理素質拓展活動。
三、實踐研究結果與反思
特殊生群體的健康成長更直接維系著家庭的幸福、校園的和諧、社會的穩定。實踐表明,對特殊生群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健全的個性、塑造高尚的人格,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綻放青春正能量,成為具有“中華精神、世界眼光、人文情懷”的時代新人。近年來,學校一直將對特殊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列為學校的一項常態化工程,并通過不斷總結反思、完善創新,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科學發展,同時,也得到了家長的廣大肯定,贏得了社會的較高贊譽。在對特殊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重點體現了以下4個特點:
1.貼近學生成長需求。
從內容到形式,關注特殊生群體的身心特點,緊緊圍繞特殊生的健康成長需求,遵循平等、尊重原則,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注重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著力破解學生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共性心理問題。
2.分層遞進、分類指導。
內容上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遞進,引導特殊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不論哪類特殊生群體,不論是哪個年級,都從身心發展特點出發,設計特色鮮明、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3.營造全員育人氛圍。
注重各方教育力量的整合,校內有學校領導、年級主任、班主任、任課教師、心理咨詢室教師等,校外有家長、社會上熱心教育事業的專業人士、志愿者,全員育人氛圍的形成,有助于特殊生更快、更好地成長。
4.拓寬渠道、創新形式。
對特殊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盡量避免一味地說教、單一的形式。學生熟識的教師的講座,具有一定的親和力與較強的說服力;校友的訪談,氣氛活躍,易產生共鳴,樂于接受;知名專家帶來的先進心理疏導技術,引人入勝,效果顯著。在實踐中,即便教師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盡量創設輕松自然的氛圍,但特殊生還是相當敏感,甚至不樂意、拒絕接受幫助與指導。面向某一類特殊生群體進行團體性心理輔導可能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但是特殊生因此會認為學校、教師對他們有偏見而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與負擔。多數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特殊生,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家長的不重視,未能得到恰當的心理治療,僅僅通過心理輔導,只能略有緩解,效果不顯著。特殊生往往樂意與自己熟悉、信任、喜歡的教師交流,所以班主任和部分任課教師承擔了相當大的工作壓力。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實踐、探索,更有效地促進特殊生群體的身心健康成長。
作者:傅衛青單位: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