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計算機網絡技術也不例外。它在為大學生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和途徑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危害。在新時代下,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所以,選擇讓大學生遠離計算機網絡環境這種一刀切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并不可取。那么,如何在網絡環境中,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文本通過調查,在結合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找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在網絡環境中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環境;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科學技術的更新換代,計算機和互聯網已經悄悄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報告,我們可以看出,2011年,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5.14億,2015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了8.13億。除了網民數量的增長外,網民的學歷層次也在不斷提升。2011年,大專以上的網民已經占據網民總數的90.2%,到201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96.3%。統計數字告訴我們,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的重要工具。但是,互聯網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具有兩面性,它在給大學生的生活和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和途徑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危害。那么,如何在網絡環境中,引導大學生趨利避害,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探索的大問題。
一、網絡環境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1.網絡的虛擬性導致大學生出現人際交往問題。
一方面,網絡有助于縮小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但是另一方面,網絡在無形中也拉大了人與人的心理距離。網絡除了提供更加便捷的交往方式之外,能夠吸引大學生的就是虛擬的世界。網絡所構建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有著較大的不同,大學生在虛擬世界中可以無拘無束,口無遮攔,不用考慮太多因素。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大學生就需要遵守人際交往的法則,接受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一些習慣了網絡交往方式的大學生會逐漸遠離正常的社會人際交往方式,這使得他們在現實世界中不被接納,處處碰壁,進而產生一些心理問題。
2.對網絡環境的依賴性弱化了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網絡能夠帶給大學生巨大的信息資源庫,無論是專業信息,還是娛樂信息,網絡每天都在以令人吃驚的速度更新。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基本上都能夠在網上找到答案,這就導致某些大學生產生依賴思想和懶惰情緒。對于老師布置的論文、作業,不動腦子思考,在網上隨便復制粘貼一篇,就交差了事。時間長了,大學生就漸漸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看法,無法成為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成人。
3.網絡環境的多元化紊亂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在網絡環境中,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資本主義價值觀念等多種價值觀念互相碰撞。而大學生在思想上還不成熟,無法明確分辨出錯誤的價值觀念并有意識地避開它。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價值選擇也更加迷茫。
二、網絡環境中,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必不可少。每一位大學生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不應該偏向一兩個學生,而應該面向全體大學生。在心理問題產生之前,大學生就應該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在心理健康問題出現之后,大學生能夠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并積極去解決它。實踐證明,高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和必修課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報告會、專家講談、文化沙龍等形式也能夠有效地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開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
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教室、心理咨詢室等地方。這對于一些內向、不善于面對面交流的大學生來說,進行心理咨詢和學習需要較大的勇氣。但是,我們可以借助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創新性,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調試。首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的建設。高校要順應時代,建立符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資源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網站上面的內容和心理健康課程相一致的話,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心理健康咨詢活動還可以借助于電子郵箱、QQ、留言板等形式進行,實現無障礙溝通交流;其次,開辟網上心理論壇,拉近心理專家和大學生之間的距離。最后,通過網絡調查對大學生開展心理測評及心理健康滿意程度調查,及時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
3.建立家、校、醫三方參與的心理健康保健網絡。
所謂家、校、醫三方參與就是指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之后,需要學校、家庭、醫院三方合作形成合力。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原始環境,家長的心理教育方式和水平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關。所以,高校會運用電話、網絡等多種形式來與家長保持溝通交流,針對某一學生研究具體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技巧,發揮家長在大學生心理干預機制中的作用。同時,對于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和有潛在心理疾病的學生,高校和家庭還需要和醫院保持聯系,將學生轉入專業的衛生機構進行醫療治療。此外,在高校內部,也應該建立高校-院系-班級-公寓-宿舍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保健體系。以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為主體,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公寓管理員、學生的力量,共同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嚴明.互聯網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
[2]孫麗麗,胡樹祥.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其教育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5.
[3]李堅,唐燕兒.信息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之路——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
作者:劉超然 單位: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