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歌在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當前教育界大力提倡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號召傳統文化進校園,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來陶冶學生的心靈,增強年輕一代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民歌是民族音樂的基礎,是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將民歌應用于音樂課程,特別是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中,具有積極深遠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此為中心,從三個方面對民歌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即意義、作用、策略。
【關鍵詞】民歌;學前教育;音樂課程
民歌是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創作的一種口頭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群眾中世代相傳,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集體創作、口頭創作,在口頭傳播中不斷變異,并能表達人民心聲的特點。①其一般特征為音樂語言簡潔,音樂形象鮮明生動、短小精練,易于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作為民族音樂的重要載體之一,民歌是民族音樂的基礎,對于其他傳統音樂形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許多歌舞、曲藝、戲曲和器樂都是直接或間接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民歌除了自身具備獨特的藝術價值以及在民族音樂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之外,將其應用于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中也具有積極深遠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歌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中的意義
(一)促進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關于民歌的起源,中國民族音樂界一般認為是起源于人類的勞動和生活,是各族人民在日常的社會實踐中創作而成的。民歌直接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風俗、勞動實踐、愛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勞動實踐中的助手,社會斗爭中的武器,交流情感、傳播知識、娛樂消遣的工具,也是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社會、風俗的寶貴資料。因此,學習民歌能夠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第一層含義是指學生作為音樂文化的繼承者,在學習民歌的過程中能直接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教師授課的過程即是文化傳承的過程。第二層含義是指學生作為音樂文化的傳播者,將其所學應用于未來的幼兒教育工作,能夠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兒童民歌屬于民歌中的一類,如“動物歌”、“數字游戲歌”、“猜謎歌”等。此類民歌短小精悍,節奏鮮明,旋律活潑,富有童趣,又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兒童在學唱歌曲的同時還能夠增長知識,認識世界。
(二)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及音樂審美能力。首先,民歌是民族音樂的基礎。我國音樂文化中的五大類傳統音樂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完善的,而民歌作為其中極具代表性的音樂類型,對其他傳統音樂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如各地的花燈戲、花鼓戲,說唱音樂中的牌子曲、琴書,以及許多民族器樂曲牌(如《梳妝臺》、《剪剪花》)等均由民歌發展移植或改編而來。另外,民歌對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的發展也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積極作用。其次,民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藝術特點之一便是詩與樂的高度結合。民歌的歌詞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屬歌謠體;一般句式整齊、押韻、平仄不嚴;以七言句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結構上以兩句體、四句體為多。②創作者在有限的歌詞中通過運用比喻、對比、夸張、敘事等寫作手法,達到了突出音樂主題思想的目的。例如《摘葡萄》的歌詞以想摘“葡萄”、“花椒”來暗喻對姑娘的愛戀;《蘭花花》為兩個樂句單樂段的短小結構,通過運用敘述性的歌詞完整地講述了蘭花花不幸的婚姻遭遇和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時,音樂旋律將詩的內涵和情感予以淋漓盡致的表現,最終在民歌中達到了詩與樂高度結合的藝術效果。因此,民歌不僅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提高音樂修養、音樂審美能力的必要前提。
二、民歌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學前教育專業所開設的音樂課程包括聲樂和鋼琴兩部分,教學目標為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音樂綜合素養;學生除了應具備一定的聲樂演唱能力、鋼琴彈奏及彈唱能力外,還應具備豐富的音樂表現力。音樂表現力之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是由其就業方向決定的。該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學前教育行業的一線教學工作,應當能夠通過日常的音樂活動引導幼兒學唱歌曲,并啟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而幼兒教師是否具備較強的音樂表現力,是否能將不同風格的歌曲生動地演繹出來,正確傳遞創作者渴望表達的情感,將直接影響到幼兒音樂教學的效果。通常,民歌描繪的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具體場景,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再配以通俗易懂的歌詞,易于學生理解音樂旋律所表達的情感。不同于國外聲樂作品歌詞晦澀難懂、情緒變化復雜糾結,在學習中國民歌時,通過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分析歌詞的內容,學生可以正確地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和音樂的情感風格。學生正確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的前提是其與音樂作品產生情感共鳴。之后,他們才會產生希望借助音樂的語言進行情感表達的沖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輔以表演技巧方面的講解,則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以蘇北民歌《挑擔不怕扁擔彎》為例。首先,教師通過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使學生了解到這首民歌為搬運號子,屬于勞動號子的一種,是在通過人力運輸物件時演唱的。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搬運貨物時的動作,用音樂旋律模仿搬運腳步行進的節奏,并通過“咳咳呦喂”“嗨咦喂”這類擬聲詞模擬人們在搬運重物時的喘息聲。學生在一邊模仿搬運一邊學習演唱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有效地增強了音樂表現力。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③而音樂想象力,對于欣賞者來說是在聆聽音樂時腦海中勾勒出畫面的能力;對于表演者來說則是在表演過程中,對作曲家創作意圖進行二度創作,在頭腦中形成全新畫面的能力。就后者而言,音樂想象力在某種程度上是為音樂表現力服務的;具有豐富的音樂想象力的表演者,其音樂表現力也相對較強。因此,音樂想象力之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說也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能力。民歌所描述的畫面通常是某個具體的勞動或生活場景,例如《打夯歌》是四川人民打地基時唱的勞動號子;放牧山歌是人們在野外放牧時唱的山歌;婚嫁歌是各族人民在婚嫁活動中演唱的,如湖南的“伴嫁歌”、廣西的“婚禮歌”。這些都是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場景,再搭配歌詞所敘述的更加具象的內容,使得學生在學習民歌時能夠立刻在頭腦中浮現出生動的畫面。由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基礎相比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普遍較弱,因此將學習民歌作為培養學生音樂想象力的手段符合學生的學情特征,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民歌應用于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的策略
(一)完善教學內容,將民歌融入日常教學。目前師范類專業的音樂課程設置普遍是以西方音樂課程體系為標準,采用西方音樂課程體系的教學思路。民歌在學前教育專業的日常教學工作中所占比重有限,不論是聲樂課上學唱的民歌,還是鋼琴課上學唱的兒童民歌。因此,若要將民歌有效地應用于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并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首先應完善當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增加民歌課程的比重,甚至可專門設置以民歌為主要內容的章節。但值得注意的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入校前音樂基礎普遍較差,因此在音樂作品的選擇上,應考慮到該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宜選擇演唱難度或彈奏難度過大的民歌作品,避免得不償失。
(二)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及教學能力。定期開展民歌教學相關內容的師資培訓能夠直接、有效地提高民歌教學的教學質量。師資培訓可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教師專業技能培訓。對于每一位教師來說,從學校畢業進入教學第一線,并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學校應增加各類型的專業技能培訓,為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同時,教師在工作的過程中也應當積極參與培訓,自覺主動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專業技能。第二類,教師理論知識培訓。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是提高專業素養的必備條件,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豐富音樂理論知識,例如中國音樂史、中國民間音樂、中國作品曲式分析、中國音樂美學等,都應該有所了解。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提升綜合素養的目的。第三類,教師教學方法培訓。民歌課堂不同于普通的音樂課堂,教師不僅要對作品本身的表演技巧進行講解,還要通過作品將其背后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能夠領會到民族音樂的精髓。長期以來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中缺少民歌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師也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因此對教師進行教學方法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
(三)調動學生對民歌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發現民歌獨特的藝術魅力。當今社會是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民族音樂文化難免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年輕一代追捧的是流行音樂,缺乏對民歌的認識和熱愛。若想改善這一現狀,使民歌能夠在學校教育中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發現民歌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欣賞民歌,學會演唱并且能夠唱好民歌,進而消除民歌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喜愛民歌。
四、結語
民歌作為一種與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藝術形式,直接表達了人民的心聲,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同時又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將民歌廣泛應用于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不僅具有促進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及音樂審美能力的意義,而且對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音樂想象力也具有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當前的課程體系、教學思維、學生學情等因素的影響,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改善。
參考文獻:
[1]肖常緯.中國民間音樂概述[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姚建華,畢海燕.民歌在幼師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10,(09).
作者:丁思 單位: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