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學法則對小學教育教學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心理學并不神秘,它既能幫助我們了解自身,也可以幫助我們洞察他人,了解我們所觀察對象的心緒狀貌與變化趨勢等,以便更好地為觀察對象接受教育服務。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它業已成為我們如影隨行的朋友。對于我們從事教育教學的人來說,學習心理學,在調整自我情緒,以積極正能量的健康陽光的狀態投入教育教學活動,是工作之需;對我們所服務的對象——小學生而言,了解、順應、調節、撫慰、指引、矯正服務對象的心理,能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效益貢獻一份力,可謂善莫大焉。為此,我們有必要來重溫并走近心理學中的幾個效應或法則,更好地讀懂它們,并從中獲得些許的啟悟,以此來助推小學教育教學的成效提升。
一、羅森塔爾實驗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老鼠實驗。他把其中一群(A群)老鼠交給一名實驗員,并告訴他,這是一群非常聰明的老鼠,讓他來訓練。然后,他將另外一群(B群)交給另外一名實驗員訓練,告訴他這是一群非常普通的老鼠。兩個實驗員分別對兩群老鼠進行了訓練。一段時間后,教授對兩群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結果表明A群老鼠穿越迷宮的時間比B群老鼠要短得多。羅森塔爾教授說,他當初對兩群老鼠的分類完全是隨機的,他并不知道哪些老鼠聰明,哪些老鼠不聰明。而實驗員聽他說A群老鼠聰明,就用對待聰明老鼠的辦法對老鼠進行訓練,結果這些老鼠就真的成了聰明的老鼠。相反,另一個實驗員用對待笨老鼠的辦法來對B群老鼠進行訓練,結果B群老鼠就真的成了不聰明的老鼠。教育教學啟悟:教育,最忌諱給學生貼上所謂的“標簽”。每一個進入小學學堂的兒童,雖然之前他們所受的啟蒙程度、效果、影響等可能有所差異,甚至是良莠不齊的。但作為小學教師的我們,是沒有權利選擇的——學校隨機給你怎樣的生源,你都得無條件接受。我們不能像菜市場挑食材一樣,貨比三家,樣樣精挑細選。學生來到我們的班級,讓我們在同一片藍天、同一個屋檐下學習生活,這本身就是一種緣。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有些孩子可能在接受能力,在思維的方向上,在思考力的深度上,還暫時稍顯不足,但我們教育者切不可以因此就給這部分孩子過早地下了結論——學習力劣態。只要不是智障的孩童,總有一個方向是適合他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聰明的,只要我們的教育教學能給予他們以激發、促動與引領——向哪兒走,怎么走,才能發展得更好。這才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與擔當。
二、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回憶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所有成功的表演,他總是想著走鋼索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后來,人們就把專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作瓦倫達心態。教育教學啟悟:在我們的教育教學現場,對瓦倫達效應并不鮮見。特別是孩子面對考試、考核、參賽、選拔等時,由于這種焦慮心理的存在,孩子或因為自己太想成功,或因為家長與教師的隆重期許,或因為孩子的好勝爭強的心理等眾多因素的糅合作用,往往會出現“優生不優”“冷門迭出”“黑馬出現”等現象。太想出成績了,太想把桂冠系于自己身上了,結果導致了不理想的結果。這就告誡我們教育者,教育教學是長期工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同時,教育教學應注重培養孩子的平和心態,注重平時的過程訓練與習得,以穩定的情緒,將考場、賽場等當作與平時一樣的訓練場。學會平穩均勻地呼吸——我只是來展示的,與平時在家、在學校訓練時一樣,周圍任何的事與物、人與情等在我眼里暫時都是“屏蔽”的。我是來將平時訓練、習得的東西重溫一下的,將過程好好地呈現一下,至于結果,至于別人的表現,均和我無關。專注當下,專注眼前事,穩定地做好“平時的我”就可以了。教師在賽前、考前的指導,也理當如是。
三、刺猬法則
有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當一個大閱覽室里只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拿了把椅子坐在他的旁邊。結果證明,在一個只有兩位讀者的閱覽室里,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后,被實驗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遠離他到別處坐下,有人則干脆明確質問“:你想干什么?”這個實驗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自我空間,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侵犯時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憤怒。教育教學啟悟:教育呼喚平等、公平、尊重等要義,別以為只有成年人才需要自我空間,孩童也是人,是人就會有自我空間的需求。為什么有孩子要給自己的日記本或自己的專用抽屜上鎖呢?因為那是他們的私密地,是很自我的一方空間。這個法則提醒我們,雖然教育教學希望師生關系親密,最好能達到無間的狀態,這樣才有利于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但放在當下媒介資源愈發發達的時代視域里來看,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的理想并非得當與可行“。距離產生美”,沒有縫隙,挨得過緊,容易讓對方看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讓人產生厭煩感。教師要想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呈現新風貌,就不能過于親近孩童,在真心愛他們的前提下,適度地與孩童保持一定的距離,時不時地制造出驚艷感,讓孩童對你永遠有期待,永遠不能真正看懂你這樣一個“會變戲法”,有著“一肚子新奇主意”的教師。
四、踢貓效應
某公司董事長為了重整公司的一切事務,許諾自己將早到晚回。可有一次,他看報看得太入迷而忘了時間,為了不遲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駕駛,結果被警察開了罰單,最后還是誤了時間。這位董事長很憤怒,來到辦公室,將銷售經理叫來訓斥了一番。銷售經理挨訓后,將秘書叫到自己辦公室對他挑剔了一番。秘書無緣無故被人挑剔,就故意找接線員的碴。接線員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對自己的兒子大發雷霆。兒子莫名其妙地被父親痛斥后,便將家里的貓狠狠地踢了一腳。教育教學啟悟:這個效應明確地告訴我們,壞情緒是容易傳染的。這是非常可怕的“連鎖反應”。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總會有情緒上的波動與變化,這是事實。但,作為教育中人,由于我們的職業約定使然,在教育教學中,如果教師將生活工作中的不愉快、不健康甚至是憤怒的情緒帶進課堂,那一節課,那一天的時光,想想孩子的心里該有多堵得慌。為什么很多學校的大廳里都設有衣冠鏡,就是希望教師每一天都能端莊微笑地走進課堂。微笑的教師是最美的,在微笑的漣漪中,才能滋潤出微笑的花兒。當教師每一天都能將壞情緒丟棄在外頭,讓嘴角上揚,帶著太陽的味道走進課堂、教室,以微笑擁抱微笑,以微笑回饋微笑,那該是一幅多么溫馨、迷人的畫面。葆有教育教學的激情,強逼著自己每天都能帶著好心情上路,就算在教育教學中遭遇到糟心的事兒,都不要將責任推卸給孩童,因為他們是需要我們引領的。將好心情傳遞給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天的教室都會是蓬蓽生輝的。
五、從眾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做過一個比較線條長短的實驗。在實驗中,有一個被實驗者是大學生,還有六個研究者參與實驗(大學生并不知道這些人是研究者),大學生總是最后一個發表意見。當線條呈現出來后,大家都做出了一致的反應。之后呈現第二組線條,六個研究者給出了完全錯誤的答案(即故意把長的線條說成是短的)。最后一個發言的大學生就十分迷惑,懷疑自己的眼睛或其他地方出了問題。迫于群體壓力,他還是說出了和別人一致的答案。教育教學啟悟:這種效應在成人中最為常見。為什么有那么多人“隨大流”,時尚是怎么實現的?就是依賴于人的從眾心理。往積極的方面看,利于服從,利于管理。從消極的方面看,缺乏個性,缺乏創造力,人云亦云,沒有新鮮內涵……教育教學中的從眾效應則告訴我們,要合理地運用,有效地拋棄,讓教育教學更有效益。例如,在教學中,教師要檢測全體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掌握狀態,就不能采用隨口問問、隨手舉舉的做法——你們聽懂了嗎?聽懂的請舉手示意。而應該借助現代教育教學媒介,設計讓學生可獨立受測,又便于教師統計全體學員掌握情況的系統軟件,以便更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避免從眾效應帶來的負面干擾。再比如,面對班級里學生的某些時髦現象,如帶智能手機進課堂、學生攀比誰穿的鞋子時尚、有明星范等的現象,教師就應該從從眾心理入手,分析學生,從如何開展有益健康的課間活動、智能手機如何避免讓我們當“低頭一族”、時尚究竟是什么等方面的教育話題與內容,一步步地引領、導航著學生的正確行為。而不要將心力花在“揪始作俑者”的無謂消耗上。
六、上朝效應
斯坦雷公司是日本最大的汽車燈具、儀表制造公司。這家公司推行“改善提案”活動,具體做法是,每月進行一次班前例會,他們自稱為“朝禮”。總經理總結上月本公司工作情況和今后工作的安排,介紹市場情況的變化。同時,由董事長和總經理給參與“改善提案”活動的職工發獎。每次“朝禮”都有職工手捧獎金和紀念品出現在主席臺上,由董事長和總經理向他們一一鞠躬致敬,在場的職工熱烈鼓掌向他們祝賀。一些呈交了提案但未被采用的職工,這時也會得到一份小禮品。總經理恭恭敬敬地發給每一個呈交提案者,一再表示感謝,并鼓勵他們再加把勁。這種“朝禮”的方法使斯坦雷公司長盛不衰,在開發新產品和新市場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育教學啟悟:這個效應在企業文化中占的比重大,但依舊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有啟示。特別是班級建設、班級制度、班級文化創設方面,我們教育者也大可借鑒這一效應,將學生導引到這個集體中來,讓每一位孩童都與班級的成長同呼吸共命運。“班級建設大家談”“我為班級建設獻一策”“今天我當老師(班主任)”等活動的開展,就是效仿斯坦雷公司的“改善提案”活動而設計的。只有當孩子真正將班級當作自己的家看待,在求學期間,就與同伴們、師長們一道,費盡心思地想把班級建設好,愛班如家,孩子們才會擁有校園即家園的心意,長大后也才會有家國情懷。當然,在獎賞方面,可以避免一味的物質刺激,可以改用“積分獎賞”等替代。但作為教師,要像斯坦雷的公司領導層那樣,珍視孩童的每一項倡議,真誠衷心地感謝他們,哪怕將“謝謝”說爛了也要不遺余力地道謝。目的是讓孩子有被重視被尊重的幸福感與成就感。
七、暈輪效應
這個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心理學家戴恩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面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人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藹、沉著、好交往等。教育教學啟悟:都說,這是一個看臉的年代。換句時髦話說,這是一個追求高顏值的時代——怪不得整容業如此發達!但,教育中人絕對不允許這樣做。在我們眼里,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美。還沒有與孩童深入接觸,教育者絕不能僅憑第一印象,就給孩子們來一個“排序歸類”,這顯然是有悖教育道德的。對這個效應,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說,對于教師自身而言,也要面臨著學生與家長的暈輪效應的產生。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好第一次與孩子、第一次與學生家長的見面課。要根據自身的特點、特長,將自我的魅力展示給學生與家長——讓他們感覺,能與這樣的教師一起學習,能將孩子送到這樣的教師手上,是自己的幸運。同時,在與學生、與家長的持續交往中,教師還應將魅力不斷展現,不斷地擴大其氣場,不斷地創造讓學生、讓學生家長驚喜欣慰的教育行為,成就好教師的形象。當教師的心中裝著敬畏——課堂有學生的眼睛在盯著,背后有家長無形的目光在注視著,教師在校園里每一天的言行都會受魅力的導引,有了追求更好的動力。對學生與家長而言,一旦他們悅納了這位好教師,就會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識地支持好教師的工作,家校之間的關系會更為和諧,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將更為順暢。
八、登門檻效應
心理學家曾進行過一項實驗,最終目的是要求家庭主婦同意在院子里豎立一塊很不美觀的木牌,上面寫著“謹慎駕駛”。當直接提出時,只有17%的人同意。而先要求她們在一項立法鼓勵安全駕駛的請愿書上簽名時,幾乎全同意了。隔幾周后再提出立木牌的要求,結果55%的人同意。這說明由于人們意欲表現出前后一致的形象,即使后面別人的要求過高或過分,人們為了維護給別人印象的一致性,為了不給別人造成心理印象上的前后不協調,也要繼續幫助下去。教育教學啟悟:當然,教育者是不應該也不允許給服務對象提出過高或過分的要求。這個效應在昭示我們,對待學生的教育,特別是矯正某些孩童的不良習性問題上,不能急于求成——以堵塞式強硬地要求學生不能做什么抑或是禁止做什么。例如有學生做作業書寫潦草,還邊寫作業邊聽歌玩電子游戲等,教師就要告誡自己,不能希望他頃刻間“改邪歸正”。這是需要過程的。因此,教師應該列陳學生不良習性的危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信賴之心看待他——給他時間,看重過程,稍有進步,即時贊賞、激勵,逐步減少不良習性的重復性,直至引導到正軌上來。同時,此效應對家校溝通也很有啟發。學校教育要想取得真效果,得仰賴于家庭教育的不缺位。某些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不支持與摩擦等,當然因素很多。但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將教育意圖與家長講清楚了嗎?孩子的一些習性、品性等對未來成長的影響我表述清楚了嗎?對家長的心理我預估了嗎?我制訂的教育方案家長是否明晰同意了?我從家長的話語中悟出點調整方案的思路來了嗎?……應該相信,家校培養孩子的心向都是一致的,只要我們教師拿出真誠謙恭的姿態,走近家長,共育孩童,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對于我們教師而言,心理學已經不僅僅是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越來越成為我們職業、專業的必需品,深入到了我們每一位教師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以上筆者只是從心理學的某些“角落”,引帶大家重溫心理學。心理學中還有眾多的寶藏需要我們師者去開掘,我只是在拋磚,期待著引出更多教育中人的玉石來。
作者:王慶欣 單位: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