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討阻礙幼教進展原因及改善措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幼教小學化阻滯因素分析
1幼兒家長不認可
部分教育觀念相對開放的家長,耐不住幼兒之間學習業績的比拼,間接默許幼教“小學化”。他們忍受不了自己家孩子學業成績不如那些遵循“小學化”教育模式的孩子,對素質教育的整合課程沒有信心。整合課程并不排斥幼兒識字,學習數學、科學等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對幼兒好奇心、創造力的激發和保護,同時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促進幼兒的肢體動作發育發展,進而間接促進幼兒大腦發育。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認為,0-6歲幼兒智力發育主要依賴于動作和動作表象。整合課程雖能夠很好地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促進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全面發育,但其學習業績短期看不如直接識字、計算訓練來得快。加上幼教“小學化”的不良影響具有滯后性和隱蔽性,家長不愿為未來“可能”的負面影響放棄眼前伸手可得的業績,轉而默許幼教“小學化”,甚至不自覺轉向“小學化”教育模式。
許多家長對“素質為教育”有誤解,形成了另一種以特長班、興趣班、培訓班為代表的各種班式的幼教“變形小學化”。他們認為的素質教育就是幼兒要多些興趣愛好,多些特長。這種教育理念迎合也促進了幼兒園開設效益班的需求,成了另一種“變形”的幼教“小學化”。幼兒真有興趣,進行早期開發當然好。問題是很多家長是盲目從眾,認為興趣愛好是可以培養的,還有些把好奇當作興趣。區分興趣和好奇的試金石是時間和困難,能一直癡迷而不被困難嚇倒的才是興趣。
也有家長客觀上默認幼兒“被小學化”、“被興趣化”。這些家長不贊同幼教“小學化”,也能忍受自家孩子暫時不如遵循“小學化”模式的孩子,但他們知道幼兒教師更喜歡乖巧、學業突出的幼兒;幼兒園各種班的參與人頭數直接關系到幼兒教師的經濟收益。他們擔心家長不配合幼兒教師的“小學化”模式,會使孩子在幼兒園受到歧視或區別對待,也擔心孩子長期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和表揚,其自心、自尊心受打擊,默許孩子“被小學化”。
2.沖擊幼兒園和幼兒教師的經濟利益
幼教“去小學化”對幼兒教師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課程加大了幼兒教師的工作量?;顒诱n備課較之傳統備課勞動量大幅增加。上課所需的各種道具,即使幼兒園批量購買,其辦園成本也較以往大幅提升。這需要教師多動腦筋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廢舊資源作為道具。整合課程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師還應提前準備多套方案,以應付課堂中隨時出現的突發情況。孩子們課堂上經常會冒出許多新奇古怪的想法,教師須具備隨機應變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出于對孩子探索精神的保護,教師還應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及對不可控事物的容忍度。對習慣于對幼兒進行“知識教育”的教師來說,上述這些都是不小的挑戰。對幼兒園來講,要適應整合課程的素質要求,需要提高教師培訓成本,增加教具購置成本,最主要的是,“去小學化”教育模式還可能影響到學校的生源。這和很多辦園者的初衷——盈利是相違背的,其辦園“去小學化”動力明顯不足。
幼兒教育取締“變形小學化”的各種班,也直接觸動幼兒園和幼兒教師的經濟利益。目前,現有的幼兒園大部分是私立的,其經濟收入全部來源于對幼兒的收費。少數公辦幼兒園,如果僅靠保育費,幼兒園和幼兒教師的收入也很有限。幼兒園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是各種特長班、興趣班、培訓班等的培訓費。這些班均在正常工作日內進行,大多在課外活動時間開課。取締了這些班,老師們實際工作的時間并沒減少,收入卻會銳減。幼教“去小學化”某種程度上動了幼兒園和幼教老師的“奶酪”。
3.缺少獎懲、監管機制
幼教“去小學化”缺少相應的獎懲機制,幼兒教師缺乏積極性,改革乏力。幼教“去小學化”以整合活動課程來替代以前的“小學化”教育模式,對幼兒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需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以完成課改。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目前只是處于鼓勵嘗試階段,沒有明確的可供操作的指標來衡量其成敗,也沒有相應的獎懲激勵措施。一項新的改革,既沒有獎懲激勵措施,又沒有明確的操作目標可以遵循,還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甚至還可能因此影響到生源進而影響其經濟收益,改革者如沒有足夠強烈的動機,僅靠上級指令來壓制執行,其執行動力很難強勁,改革效果亦難以保證。幼教“去小學化”缺乏監管機制,“小學化”有機可乘。鑒于幼兒教育的非義務性,教育部目前對幼教“去小學化”盡管出臺了一系列大政方針,但實質上只是倡導,并無具體可操作的監管措施和獎懲標準,監管配套跟不上。家長方面,對“去小學化”無論是贊同還是不贊同,鑒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也不能從實質上擔負起監管的責任。只有倡導而沒有實質性監管的政策,在危及到辦園者生源、培訓成本等一系列經濟利益的情況下,自然難以奏效。
二、幼教“去小學化”的對策
1.全民倡導新型價值觀和教育觀
通過文化導向和娛樂導向,政府應讓每一個家長認識到幼教“小學化”的危害。幼教“小學化”本身是基礎教育應試教育的衍生物,延續下去,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讓人擔憂的青少年的創造力;整體下降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較差的耐挫性和人際交往能力;對生命的漠視。每年都有青少年因各種原因、尤其是高考而自殺。幼教“小學化”的這些不良影響和后果,如采用影視、相聲、小品等藝術形式做成娛樂性節目,用電視、網絡等傳媒方式呈現給家長,進而間接改變家長的價值觀和教育觀,還是有很大可行性的。心動才會有所行動。每一個父母都愛孩子。相對于一紙高考錄取通知書,孩子的生命和健康更重要。家長協同老師對孩子進行功利性的應試教育,是他們“愛”孩子的一種方式;他們了解了功利性的應試教育的危害,把孩子的身心健康置于高考錄取通知書之上,更是一種理性的愛的升華。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會認同,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其一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愛孩子,就要相信我們的孩子;愛孩子,就要給他獨立探索追尋夢想的權利和自由!真正無私的愛,不是約束和控制,而是規則和自由。政府還應倡導全民都要樹立新型價值觀和教育觀。政府可以通過各種媒介,比如各種文藝作品、傳播媒介、甚至我們的教科書等,將“愛、規則和自由”的種子播撒到每個家長和學子的心田,讓新的價值觀得到大力弘揚,讓新的教育觀生根發芽。
2.建立幼教“去小學化”可操作性標準,建立相應的獎懲、監管機制
今后應著力研究制定幼教“去小學化”的可操作性標準。有了評價標準,進行相應的獎懲和監管才會有依據??刹僮餍詷藴士煞诛@性指標和隱性指標兩類。顯性指標包括:活動場地是否夠用,班級區角設置是否合適,各種興趣、特長班是以正常活動的形式開設還是以收費形式另外單獨開設,幼兒圖書資源是否免費開放,課堂管理形式是否靈活等。隱性指標可考慮以下方面:幼兒的樂園程度,幼兒對幼兒園課程生活的參與程度,幼兒動手、交往、語言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程度等。其中,幼兒的樂園程度、幼兒對幼兒園課程生活的參與程度可作為最主要的指標,但其具體程度應由幼兒和其家長共同評定,不應由幼兒教師或幼兒園評定。幼兒動手能力、交往能力、語言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可由幼兒教師(她們接觸最多)進行評定。另外,每個孩子均有不同的優勢和不足,這個指標應以幼兒入園后變化的幅度為指標。鑒于不同幼兒具有不同的性格色彩,不建議將性格、習慣等列為衡量指標。有了幼教“去小學化”可操作性指標,就可建立相應的獎懲、監管機制了。獎懲、監管機制可分為幼兒園內外兩套指標。上述顯性指標則可作為教委對幼兒園的開園準入標準,可由教育主管部門不定期檢查和家長匿名舉報兩方面共同監督執行。
如此,可在宏觀上給幼教“去小學化”設置好大環境,目前教育主管部門在這方面的倡導已經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幼兒園內部獎懲監管機制主要適用于對幼兒教師工作態度和業績的監管??蓪⑸鲜鲭[性指標進一步具體化,作為幼兒教師的準入標準,從整體上提高幼兒教師的入園門檻和基本素質,從根本上杜絕很多農村幼兒園“小學化”的不良現象發生。
作者:劉翠花單位:商丘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