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立職教教學評估機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要通過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找出差距、明確努力方向、提升學習目標、不斷主動發展。筆者以為,就教學評價來說,由于公共基礎課程在中職課程體系中的“特殊性”,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行為與學習效果進行的跟蹤評價,構建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一、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基本特點
由于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而公共基礎課程要立足“培養學生科學文化素養、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和持續發展需求”,與專業技能課程的教學工作相比,既有相似之處,更有獨特之處。因此,必須充分認識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基本特點。
(一)評價目標的特定性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以一張統一的試卷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行為,再以考試成績的高低來評判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劣,這似乎使教學活動“容易控制”。然而,由于各個專業有不盡相同的教學要求,學生存在不盡相同的學習基礎,因此難以用一張統一的試卷來評價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必須在借鑒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摒棄相對單一的評價目標,努力根據不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學習能力,根據不同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的不同需求,充分考慮學生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的學習特點,在確定“特定”評價目標的前提下,為學生量身定做“特定的”教學評價方案。
(二)評價結果的科學性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把考試成績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標尺,由于造成某一考試成績的因素多種多樣,教學評價往往帶有某種程度上的“偶然性”,其結果往往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對于中職的公共基礎課程而言,要力求改革僅僅用考試成績檢驗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力求用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直觀方法來評價。如評價語文學科的教學效果,就可以結合學生參加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情況和效果進行綜合評價,通過發動學生寫作主持詞、演講詞或調查報告,評價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到底讓學生獲得了哪些知識,評價學生到底具備哪些語文能力;通過及時評價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評價學生表現出來的人文素養與探究能力,及時發現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學習方法是否合理,促進教學評價與情境教學有機結合,使評價結果更具科學性。
(三)評價過程的開放性
傳統評價往往把不恰當的評價要素強加在某些對象的學習行為上,然后依據評價標準作出“高低優劣”的評判,難免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從某種角度看,評價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效果,重心要放在努力建構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學習共同體”上,力求避免片面性。因此,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應逐步使評價過程有特色、可操作,具有開放性,從評價某些對象轉向評價由教師與學生組成的教學團隊,隨時觀察并評價教學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與探討,把教學團隊的最佳成績與最優過程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結果,并從中獲得能夠推進教學改革和優化教學效益的知識與經驗,充分彰顯教師的教學亮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評價形式的互動性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是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很少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評價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應在經常評價學生學習狀況的前提下,更多地創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評價形式,多一點客觀性,少一點隨意性;多一點全面性,少一點片面性;多一點科學性,少一點偶然性。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并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真實”評價,在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同時,引導學生真情講述自己在學習中的經驗或體會,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學習團隊的交流與探討,使學生養成善于認識自我、及時發現問題、敢于發表見解的學習品格,使教學評價收到預期效果。
(五)評價層次的多元性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偏離素質教育目標,出現評價目標功利、評價方法簡單、評價形式單一等傾向,既不利于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又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格。近年來,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評價,在評價層次方面,雖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還是比較關注知識與分數,往往輕視能力與非智力因素;忽略對學生學習情境的評價,常常淡化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品質、素質、興趣與特長,還程度不同地出現“教師為評價而教學、學生為評價而學習”的不良現象,難以使教師與學生共同成為評價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因此,必須充分關注評價層次的多元性,由學校領導、教務管理者、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共同參與教學評價過程,把側重點放在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現狀上,把關鍵落實在突出評價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上。如果在注重評價目標特定性、評價結果客觀性、評價過程開放性、評價形式互動性的同時,更加重視評價層次的多元性,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及時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把脈問診,及時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追根問底,使更多的學生有展示學習成功的機會,還用擔心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目標難以有效達成嗎?
二、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營造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環境
首先,要積極探討具有中等職業教育特點的新型教學模式。眾所周知,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三個重要環節,要構建具有中等職業教育特點的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必須積極探討新型教學模式。其次,要著力營造具有中等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學環境。考慮如何選擇合適的學習情境,如何構建虛擬的學習情景,考慮哪些公共基礎知識是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增強專業技能時必須具備的;考慮如何為學生提供與教師或同學、與網絡平臺或日常生活討論交流、共同提高的平臺;考慮如何在借鑒傳統教學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科學定位教師的地位和作用;考慮如何將傳統的評價形式與正在建設的教學評價體系結合起來,開發并應用一些具有創新意義的教學評價方法,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教學與學習環境。第三,要大力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評價體系建設中的作用。由于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有一定的獨特性,建設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難度會很大,在一定范圍內,使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代替人工評價,將使評價過程變得相對簡單,會使評價結果變得相對準確。在切實轉變觀念的同時,逐步建設并完善信息技術條件下的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建設,努力讓這一教學評價體系滲透到公共基礎課程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從20世紀30年代美國“教育評價之父”泰勒創立現代教育評價體系以來,重視信度和效度的教育評價一直占主要地位。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性的變革浪潮迫使評價者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重視評價對象的主體需要和主體發展,注意與評價對象進行充分交流。20世紀80年代前后,英國出現了“發生性評價制度”,以促進評價對象發展為目的,強調評價對象是發展主體,在倡導評價對象積極參與評價的過程中,既注重評價對象的現實表現,又重視評價對象的未來發展。多種因素表明,當今或未來一段時間,教學評價將在重視多元性、激勵性的同時,更加重視評價對象的主體性與發展性。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筆者以為可從以下方面著力。
一是切實轉變評價觀念,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首先,切實改變學生被動接受評價的狀態,讓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己的點滴進步和進步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不斷從情感、意志、興趣、態度等方面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進行評價,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其次,逐步建立由學生參與的教學評價機制,引導學生有效實現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改進與自我提高,改變隨意性、增強主動性、形成自覺性。再次,力求使評價結果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體現時代精神的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和諧發展,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與人才觀,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與高效。
二是時刻關注學生發展,建設有信度的指標體系。第一,努力在評價標準、評價機制等方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空間。努力克服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重顯性內容輕隱性內容的弊端,堅持從學習表現、努力程度、進步幅度、掌握知識、競爭能力、合作能力、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第二,根據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科特點,確定符合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的評價內容。重視語文、英語等人文類學科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評價,重視數學、計算機等理工類學科的運算、操作、思維能力的評價。第三,不斷調整評價方法,不斷拓展評價空間,努力提高評價的靈活性和自由度。既可以采用建立試題庫的方法,又可以采用一試多卷的方法,還可以采用同一科目多項評價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選擇相應的測試或評價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態度、知識掌握和運用、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成績與問題,引導教師從努力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出發,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體,以提升教學效果為關鍵,切實避免為評價而教學的不良現象,有效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第四,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前提下,建設有信度的指標體系。用發展性理念來強化導向、診斷、反饋、激勵功能,不以一次考試成敗定優劣,多給學生增強自信的機會,多促進學生挖掘學習潛能,多引導學生拓展學習空間。
三是拓寬自我評價途徑,使教師和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共同提高。在評價功能上,突破傳統評價的甄別與選擇功能,及時考察評價對于促進教師改進教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作用,注重教師與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與提高;在評價內容上,不局限于對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定,而是更加關注對態度、情感、能力等內容的評價,及時整合定量評價、定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結果;在評價形式上,由單一性評價轉向多元化評價,并以定性評價為主,促進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促進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評價方法上,采用自我評價、同學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并在形成性評價的基礎上實施終結性評價,使評價成為引領學生會學習、會實踐、會發現、會反思、會欣賞別人的過程,引領學生主動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實現全面發展。
四是落實相關評價措施,大力推進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顯性評價、隱性評價之間的融合。第一,在積極發動學生自評、反思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特點和教學實際,確定相關評價制度。大力營造開放、民主、寬松、和諧的評價氛圍,不僅對顯性方面的育人工作進行評價,而且對隱性方面的教學工作也進行評價。第二,盡量避免使用統一標準簡單性評價全體學生。實踐在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將學生個體在學習方面的努力和進步情況作為評價標準之一的評價措施,力求做到集中評價與分散評價相結合、課堂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定時評價與不定時評價相結合、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相結合、開卷測試與閉卷測試相結合、獨立完成與分組討論相結合,促進學生實現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改進與提高。第三,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法。變知識性評價為素質性評價,變甄別性、篩選性評價為診斷性、激勵性評價,使教師和學生在評價自我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真正實現自我反思、修正、發展和超越,真正以坦誠心態參與評價過程并愉悅接受評價結果,真正實現在評價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順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并付諸實踐,期望不僅能形成公正、民主、寬松、和諧的評價氛圍,而且能進一步推進學校、教師與學生的發展,更能進一步提高中職的教學質量,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
作者:張文林單位:江蘇省寶應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