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貌單元小區地質災害分區方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從柳州周邊地貌為研究對象分析,以柵格單元和地貌單元作為評價標準,根據信息量法和邏輯回歸方式進行研究地質災害,通過對結果研究,在一定區域內可以基于地貌單元體現的局部綜合特性,可以很好評價地質災害實際分布,根據層次分析進行明顯數學邏輯使用效率研究,根據地貌單元對于地質災害評價,同時可以很好區分地貌的適用性,在一定比例地質災害容易發生危險地方進行合理類推。
關鍵詞:地貌單元;地質災害;研究
1地質災害評價標準
地質災害評價模式主要以易發性評價、危險性評價、易損風險性評價三個方面為標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隨著定位系統技術和高精度巖土物理模型發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程度不斷提高,國內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主要基礎是地質環境條件問題,靜態考察地質災害的相對穩定環境。危險性是評價最主要標準,外在誘發地質災害問題主要是由于動態因素造成,易發性地質災害具有很大危險性,是地質災害研究工作中最重要部分,地質災害孕育很多不同情況,隨著區域地質災害風險性評價工作深化發展,針對小區域地質災害范圍研究,可以很好對山地災區區域探究分析,特別是對于小范圍山地多災區域和人口密集地質災害研究[1]。通過對地貌單元易發性研究,可以很好采用信息量法運用常規研究進行合理分析,探究地貌單元小區域危險性評價,能很好提高對地貌單元危險性認識,合理降低地質災害。
2地貌單元劃分研究模式
柳州地處廣西中北部,與云貴高原東南邊緣相接,山多地少。整個地勢為北高南低,地形復雜。北部屬山地,有的大苗山和西部九萬大山,自東北向西南平行排列,嶺谷相間,山嶺海拔一般1500—1800m,部分山峰大于2000m;南部為中山-峰林谷地[2]。地貌的單元劃分可以從柵格單元和地貌單元兩個方面區別,形式上主要基本評價單元,柵欄單元主要分為方正單元格,地貌單元主要表現就是小區域綜合地貌特性,采用地貌單元為斜坡單元區別,斜坡單元主要基于溝谷劃分,能夠很好表現局部區域地形地貌特征,對于滑坡和崩塌也具有非常良好控制作用。對于地質災害評價常用基本單元,鄉鎮單元也屬于行政范疇,主要指的就是人口聚集居住的區域,本身受到環境影響,地貌環境也會發生很大變化,通過GIS分析地形、地貌特征時,需要對于數據合理提取劃分。
3地貌單元易發性評價分區分析
評價因子選取主要是評價單元,柵格單元和地貌單元,由于兩者之間存在各種特征,所以充分對地形地貌危險性進行合理指標分析,對地貌、坡度、高程、距河距離和工程巖組以及地表形態進行區別,和柵格評價因子都可以進行相對合理選擇區別,相對高差主要是地貌單元區域最高點和最低點差距問題,距離河流距離主要取地貌單元區域離河流距離,斷層距離取決于地貌單元距離,根據工程巖組地貌單元區域巖體性質和地貌形態進行綜合特征分析[3]。信息量法模型是一種常用統計分析方法,起初是地學應用模式,集中在礦產資源調查方面,幾年來隨著地質災害領域廣泛使用,使得地質災害工作不斷區域信息化和精確化,其工作主要思路就是參照各種地質災害分析,對于遭受破壞地貌及時分析,及時取得反映區域穩定性因素實際參數。通過計算機對各種影響因素問題研究,基于信息數據大小分析,及時評價影響研究對象關系程度,在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中,通過信息量法將地質災害發生現象進行很好定位研究,對于地質災害的地形、坡度和巖性因子進行模型評價指標,通過各種數據分析,信息量大小綜合水平評價,及時對于區域預測和等級劃分,根據模型核心計算比較各種因子研究對象信息量大小,對于信息量計算進行合理理論模型統計,運用實際運算,尋找切實可行樣本計算公式,有效代替實際信息量計算和綜合區別地貌特征。邏輯回歸模型是一種最大估計法,其變量為二維變量,在進行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分析中,地質災害發生主要取決于兩個模型變量因素,會直接影響因子地質災害發生,在模型計算中,首先要根據地質災害發生概率進行及時函數自然對數轉換分類。地質災害發生概率邏輯關系需要根據邏輯回歸計算取得數據,從而計算各個因子權重,評價因子種類,推算計算整個模型核心,這些數據也是基于因子指標值,通過邏輯回歸模式計算反饋,根據統計軟件數據對地質災害進行指標區別。模型最核心在于數據因子權重值計算,通過邏輯回歸模式計算,可以選取常用地質災害及時統計數據,對于指標值進行計算,獲得常用計算單元,減少地質災害發生概率。因子分級和指標計算區別研究,主要通過柵格單元和地貌單元因子數據分析計算,根據因子邏輯指標,將軟件單元指標數據矩陣形式分析,根據軟件回歸分析獲取邏輯回歸系數,也可以將邏輯回歸系數利用疊加工具進行綜合計算,根據單元地質災害會發生可能性,不斷提高綜合頻率,對于自然斷法評價進行單元成圖重新分類。及時對柵格單元評價,對于高易發區域、中等易發區域和地貌單元區域進行及時區別,另外利用定位對于空間疊置功能提高對于因子信息量分析,從而得到整個研究區域綜合信息量圖,根據地貌單元整個信息綜合量分,及時評價地貌綜合信息量值,最大程度提高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同時結合頻率分布值,分別對于兩者進行重新分類劃分[4]。評價結果比較分析,根據研究區域易發性區別,可以參考易發性使用價值,從區域綜合特征根系優劣,和地質災害實際分析情況進行及時數學模型效率研究,對于地貌單元區域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適當的合理提高地質災害準確研究價值。區域綜合特性特顯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等級模式,需要及時理解對于環境評價中巖性和地貌、地質條件綜合體現,需要從宏觀角度實現對于局部地形地貌綜合分析。地貌控制整塊滑體,是非常高危滑區,部分植被覆蓋沒有發生滑動,綜合宏觀角度可以從整體上區別為柵格。和地質災害實際分布情況相互吻合,利用空間統計工具實現對于地質災害統計比較,從歷史滑坡分級為柵格單元進行邏輯回歸法分析,在地貌單元為基礎評價基礎上,實現邏輯回歸分析,提高歷史地質災害分布等易發區域,信息量法分析結果主要是歷史災害分析,基于地質單元危險性,需要合理對于等級和地質災害分布情況進行高度契合。數學模型也可以借助于空間系統工具分別針對地貌單元進行兩種評價,分析信息量法和邏輯回歸法評價模型,可以得出兩種不同結果,依據探索研究數學單元模型效率,合理對信息數據處理,同時結合各種數據進行統計,用地貌單元作為評價單元,運用數學模型計算評價,使用效率更好統計數據。基于地貌單元區域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別手段,相對于傳統柵格評價區別,需要更好體現區域中微觀綜合地貌特性,很好契合地質災害實際危險,評價區別地質災害分布情況,劃分區域運用數學評價模型適用效率增加評價手段,提高地質災害易發區,具有良好適用性和可塑性。
4地貌單元地質災害的易發性和危險性評價
地質災害可以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和區域地質資料,結合定位系統技術和數學計算手段對于地質災害的易發性和危險性進行評價分析,我國處于歐亞板塊東南方,是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碰撞結果,也是地震多發地帶。地質災害受到區域性地質生態環境影響,一般泥石流和滑坡等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由于人為和自然造成一定影響,地球表面生態環境受到很大破壞,地質災害形成也是自然共同作用造成的,總結一般是人為引起災害,另一半是自然災害。地質災害受到區域性地質環境變化,會引起災害,地質災害綜合危險性指數法是對每一個地質災害綜合危險性指數運用,地質災害的綜合危險指數就是運用層次分析法,對于單元格地質災害綜合危險分析,合理對地質災害進行分劃,地質災害易發性和區域性最主要地方是人對于地表造成的破壞。地質災害中易發性主要是地質災害因素,比如地質結構及地下水破壞等,現如今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就是進行因地勢和地質結構進行地質結構分析,降低災害發生。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標準主要是災害發生的自然變化,活動的危險性主要是地質災害危險性依照一定定量評價標準展現,危險性可以劃分為兩個類型,在一定范疇要依照調查結果進行合理災害分析,對于不確定面積造成損失要進行及時評價,依照因素劃分可以將地質因素進行數據分析。地質災害評價主要包括易發性評價、危險性評價和易損性風險評價,其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可以通過地位技術系統對于物理模型進行分析,及時提高對于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提高地質環境條件,靜態考察地質災害相對穩定性。地質地貌單元不規則法,主要是環境地質和地質環境條件造成的,具有一定危險性,地質環境主要是巖土結構、巖土結構和地表面結構,根據地表分劃,需要依照不同巖土類型進行深層區別,按照地質巖土承受力和土體物理結構考慮,實現對地貌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辦法和理論進行合理對照,結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減小地質災害危險性,單元中對于地質災害要依據危險性高低進行合理分劃,對于地質災害要根據實際穩定性提高防護措施。我國屬于地質災害頻發地區,需要對于區域地質災害易發性進行精確評價,將地質災害降低到最低。
5結論
綜上所述根據地貌單元評價,利用邏輯回歸法和信息量法模型,對于研究區域有關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依據結果進行相互比較,在一定范圍內實現對于局部綜合特征考慮,及時做好評價措施,最明顯的層次分級,就是數學模型適用率提高,最大限度降低災害發生的危險性。對地質災害綜合性進行統計,科學合理提高地質災害檢測預防措施,提高地質災害管理水平,降低地質災害管理成本,最大程度降低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問題。
參考文獻:
[1]許沖,戴福初,姚鑫,趙洲,肖建章,基于GIS與確定性系數分析方法的汶川地震滑坡易發性評價[J],工程地質學報,2010年01期;
[2]寅康,金曉斌,王千,杜心棟,基于GIS的關中地區農業生產自然災害風險綜合評價研究[J],地理科學,2012年12期;
[3]谷天峰,王家鼎,付新平,基于斜坡單元的區域斜坡穩定性評價方法[J],地理科學,2013年11期;
[4]邱海軍,曹明明,劉聞,王彥民,郝俊卿,胡勝,基于三種不同模型的區域滑坡災害敏感性評價及結果檢驗研究[J],地理科學,2014年01期。
作者:許國慶 周宇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