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一代農民工法律幫扶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90后”農民工可發展成為農民工維法生力軍
正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人民日報》撰文中所言,“90后”農民工有別于前兩代農民工的主要特點是:他們從來沒有種過地,對土地和農村沒有父輩那樣的依戀。他們進城打工,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生存需求,而是希望借此改變自己的生活。與此同時,他們中的很多人是獨生子女,和父輩相比,沒有挨過餓,沒有受過凍,忍耐力和吃苦精神遠不及父輩,這一點已經在就業結構中體現出來。上一代農民工很多是制造業的操作工,在生產一線就業,而“90后”農民工則主要在服務業就業,如賣服裝的、賣保險的、搞推銷的較多。此外,他們心理平衡度較差,難以接受“被歧視”。新一代農民工受現代開放社會影響,已經具有了樸素的但有時又有些盲目的平等和民主觀念,對城鄉差距、一城兩制現象不認同。新生代農民工通常視野開闊,善于學習和接受新事物,習慣使用網絡、微博等手段,有條件了解政策法律知識,維權意識和能力較強,具有更強烈的公民意識、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重點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普法教育,將新生代農民工發展成為農民工普法和維權的志愿者和生力軍,可以帶動整個農民工群體提高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據有關部門調研,導致新生代農民工犯罪易發的原因主要有:工作強度高,工資收入低,工資收入對低下和就業機會的不平等容易引發新生代農民工對社會的仇視心理。法制意識淡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福利保障差,與新生代農民工息息相關的諸如教育、就業、醫療、社保、住房等許多福利性保障大多以有城市戶籍為前提。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城市戶籍不能享受所在城市對社會救濟保障方面的優惠政策,極易造成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失衡而引發犯罪。遭受歧視,容易引發他們對所在城市歸屬感和認同感缺失。
靈活有效的普法工作讓農民工生活在法律呵護的春天里
筆者建議,從創新社會管理的高度,針對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進行法律幫扶,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法律意識,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和公益法律服務。
首先,要更加靈活、更加有效地做好新生代農民工普法工作,切實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法律意識。要將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的整個農民工群體作為“六五”普法的主要對象,以法律工作者為主力,動員社會普法志愿者和民間公益組織的力量,面向新生代農民工普及法律知識。普法形式要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容易接受,靈活多樣。不但要把法律武器交給農民工,還要實實在在地教會農民工如何使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教會農民工敢于和善于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敢于和善于依法表達自身對合法訴求。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群體維權的主體,但是新生代農民工的維權往往缺乏合法、正規的途徑。不少人習慣通過求助親友、反復找老板等非正規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甚至出現自殺或暴力犯罪等極端維權事件。同時也要加強對用工單位的法制宣傳教育,明確用工單位開展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的責任與義務,提高企業經營者的法律素質,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從源頭上避免侵犯農民工權益現象的發生。把法律交給新生代農民工,讓法律的春風溫暖新生代農民工,讓新生代農民工生活在法律呵護的“春天里”。
其次,要更加扎實、更加務實地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法律援助力度,將新生代農民工法律援助打造成名副其實的“民心工程”。近年來,各地法律援助事業蓬勃發展,農民工法律援助也成就斐然,有效維護了農民工合法權益,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一支重要力量。農民工法律幫扶既是政府有關部門的份內事,需要司法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勞動保障部門以及工會組織等通力合作,同時也是需要全社會共同支持和共同參與的一項社會事業。政府相關部門應善于整合社會資源,廣泛動員社區、公益組織、高等法律院校師生以及廣大志愿者等民間力量,積極探索新生代農民工法律幫扶的項目化管理、社會化運作、指標化評估、品牌化推廣新模式。“春天里”是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廣為流行的一首歌曲,音樂語境的“春天里”表達了新生代農民工的真實和樸實的心聲,而法律語境的“春天里”則能傳遞法律的力量和溫暖,讓我們掀起法律幫扶新生代農民工的春潮,把法律交給農民工,讓法律的春風溫暖每一位新生代農民工,讓新生代農民工生活在法律呵護的“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