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

      [內容摘要]刑事被害人是犯罪行為的直接侵害者,而在司法實踐中,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犯罪人,被害人的權益往往無法得到有效地救濟。由國家對刑事被害人進行救助,是當今世界各國刑事司法政策和社會政策保護被害人的一個普遍潮流。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立足我國國情,借鑒國外經驗,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關鍵詞]和諧社會;被害人;救助

      一、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的社會背景

      犯罪由犯罪人、被害人和犯罪行為三個要素組成。多年以來,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犯罪行為的實施者——犯罪人,作為犯罪行為的承受者——被害人,卻很少有人問津①。直到20世紀中葉,隨著被害人學的形成和發展,被害人問題才逐漸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順應國際上興起的保護被害人權利的浪潮,我國也開始重視對被害人權利的救濟工作。1996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加強了對被害人的權益保障,賦予被害人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和相應的訴訟權利。而且,針對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的物質損失,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做出了明確規定。我國刑法第36條規定:“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毙淌略V訟法第77條也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然而,僅有這些法律規定是遠遠不夠的。在許多案件中,犯罪人因為窮困等原因并不能真正承擔賠償責任,使得這些僅有的法律規定也不能完全得到履行。事實上司法實踐中存在大量的“法律白條”,不僅使被害人與犯罪人之間的矛盾沒有完全化解,還有可能會影響到被害人本人、他的家人以及其他社會成員對國家的信賴和對正義的追求。無論從人道主義出發,基于對被害人權益的尊重,還是維護公民對國家的信賴、對法秩序的信守,都要求國家盡可能地對被害人的權益提供保護②。因此,只有通過國家、政府出面建立專門的救助制度,給予被害人必要和適當的補償,才能最大程度地解決他們的生活困境和保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維護基于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諧。為了更好地恢復被害人的利益,建立由國家對被害人的損失進行補償的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成為必需③。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在部署2007年人民法院工作時提出,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彰顯司法人文關懷。其中,“研究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成為一項重要任務。

      1.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的必要性。(1)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保障人權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諧社會建設中“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表現。我國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做到切實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尊重和保障他們的各項權利。被害人的人權保護狀況不僅反映一個國家刑事法治、刑事司法的公正程度,也是對一個國家政治文明、法治文明水平的反映④。過去,我國的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理論研究關注更多的是犯罪人的權利和地位,被害人則成了“被遺忘的角落”。伴隨人權理論的發展和被害人學的興起,被害人的人權問題逐漸受到重視。被害人是犯罪行為的直接受害者,關心和救助他們是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是對被害人權利全面保護的直接體現,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應用。(2)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可以更好地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真實地反映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公平和正義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追求的是全體成員的自由、平等,是真正實現公平和正義的社會。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時,其原有的平等地位遭到了破壞,矯正正義就開始發揮其價值和功能,也就是要使被破壞的非正義恢復到正義的狀態⑤。如果破壞正義的犯罪人本身無法使正義得到恢復,那么國家就應當發揮矯正正義的功能,承擔被害人的補償責任,以保證公平和正義的實現。(3)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可以維持社會安定有序,這與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一致。社會要想協調運轉,必須做到安定有序。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就是要通過不斷完善社會管理,健全社會機制,實現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被害人受到犯罪行為侵害后,如果他們的權利不能有效地得到救濟,會惡化他們與犯罪人的關系,很容易激發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不滿。這就埋下了社會不安定的隱患。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國家及時補救被害人的受損權益,可以消解被害人的怨恨和不滿,并通過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增強他們對國家的信賴,以更好地維護安定團結。這樣一個人際關系融洽、治安狀態良好的社會氛圍,也正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

      2.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的可行性。(1)從國內來看:理論上,這可以順應國際社會加強被害人研究的潮流,我國學者也逐漸把研究的視角轉向被害人。他們對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進行了論證和有益地探索,提出了由國家對被害人及其家屬進行補償的具體設想,在補償的基本原則、補償的對象、補償的形式、金額、補償的機構、補償的程序等方面提出了寶貴的見解。這為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實踐上,雖然我國沒有確定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但在實踐中已經有了由國家對被害人進行補償的做法。我國一些地方法院已經開始對刑事被害人進行救助的嘗試,如:2004年2月,淄博市政法委、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建立犯罪被害人經濟困難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規定政府給予符合一定條件的被害人以一定數額的資金救助;2004年3月,德陽市綿竹法院由當地財政劃撥20萬專款,創立“司法救助基金”,幫助生活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渡難關;2004年11月,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就同青島市政法委、青島市財政局聯合《青島市刑事案件受害人生活困難救濟金管理辦法》,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濟金制度;2006年10月,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制定《關于對刑事案件被害人實施司法救助的若干規定》,即遭到犯罪行為侵害但又無法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獲得賠償、生活困難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屬,可以向法院申請經濟救濟。這些做法,為建立全國范圍內的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2)從國際來看:當前,許多國家都已進入“被害人時代”。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在被害人補償的立法上和實踐中積累了經驗,他們的一些成功做法能夠為我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參考。當然,對于國外的經驗,我們要科學地進行分析、吸收和借鑒,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全部拿來。

      二、國外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簡析

      對刑事被害人進行補償,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漢穆拉比法典。到了近代,邊沁提出社會不應拋棄那些人身或財產受到犯罪侵害的被害人,而應當補償他們的損失。實證學派的加羅法洛和菲利也贊成政府對被害人進行補償。1956年,被害人學的創始人本杰明·門德爾松倡導應予被害人以適當的補償,并認為如果被害人未能從加害者那里獲得賠償,有權要求國家給予補償。1957年,英國的馬杰里·弗萊女士提倡建立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重視。新西蘭在1964年1月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刑事損害賠償法》。隨后,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先后做出了由國家對被害人進行補償的規定。到現在為止,已有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

      總的來說,縱觀各國的立法狀況和司法實踐,我們可以看到,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既不同于國家賠償,也不同于刑事附帶民事賠償,它的特點是:(1)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是對刑事賠償的補充。(2)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主要表現為現金補償,補償的經費納入國家財政預算。(3)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的實施主體是國家。(4)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的范圍不僅包括對被害人的物質損失,還包括對被害人精神方面的嚴重損失。(5)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不同于賠償,它帶有福利的性質。它不是對所有的被害人都給予補償,也不可能補償被害人所有的損失,而對那些損害比較嚴重的被害人(因人身被害而死亡或重傷的被害人及其家屬),以及需要國家給予精神安撫的被害人給予一定數額的損害補償。(6)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必須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予以確立⑥。

      具體來看,各國在對被害人救助方面,各有特色。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在補償標準、補償程序等方面必然也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日本的被害人保護制度比較成熟,對被害人進行補償的做法也比較完善。正因為如此,大谷實對日本被害人補償制度的評價是“制度建立的時間盡管比歐美的主要國家晚,但在制度的內容、給付標準、運用狀況等方面,在世界上可以引以為豪”⑦。下面簡要介紹日本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具體情況:1980年,日本頒行了亞洲第一部被害人補償方面的法律——《犯罪被害人等補償金給付法》,被害人補償制度得以確立。其主要內容包括:(1)補償對象。根據《犯罪被害人等補償金給付法》的規定,補償對象需滿足以下條件:具有日本國籍或在日本國內有住所;遭受故意犯罪的被害人本人或被害人的遺族。其中的犯罪行為必須是在日本國內及在日本國外的日本船舶、飛行器內所實施的,屬于傷害人的生命、身體的犯罪行為,其中包括由于緊急避險、精神失常、未達刑事責任年齡而不處罰該行為的情形。而且,并不是所有受到上述犯罪行為侵害的被害人都能獲得補償,還必須是在犯罪行為引起死亡或重傷的情況下,才給予被害人補償。其中,支付給死者家屬的是“遺族給付金”,支付給重傷被害人的是“傷害給付金”。當然,對于重傷的標準和遺族的范圍以及補償的順序,該法及其施行規則都作了明確的規定。(2)減額給付和不予給付的情形?!斗缸锉缓θ说妊a償金給付法》規定,以下情形不得給付或減額給付補償金:被害人與加害人之間有親屬關系(包括有事實上之婚姻關系);被害人誘發犯罪,或被害人對遭受被害也負有責任;從社會的一般觀念來看,不宜給付的情形,減額或不給付。根據不同的情況,減額的幅度可以是三分之二減額或三分之一減額,對于情節嚴重者,可以實施不給付。(3)申請和裁定機關。根據國家公安委員會規則的規定,領取給付金的人向其住所所在地的公安委員會提出申請,由該公安委員會做出裁定。申請的期限是自知悉犯罪被害發生之日起兩年以內,或是自犯罪被害發生之日起七年以內。(4)給付金的支付。被害人補償所需要的經費,由政府逐年編制預算支出。給付金為一次性補償,給付金額由政令的形式加以規定。遺族給付金的給付金額要考慮遺族的生活狀況而定,傷害給付金的給付金額也因被害人的被害程度不同而數額不等。每個被害人的給付限額是,遺族給付金為1079萬日元,傷害給付金為1273萬日元。

      《犯罪被害人等補償金給付法》于1995年和2000年進行了修訂,法律規定更為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隨著物價的變動,給付金的數額也進行了多次調整,被害人的損失補救和遺族的日常生活更為有保障。

      三、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設計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不但要符合中國國情,還應反映出時代特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彰顯司法人文關懷,在最大程度上維護司法和諧。基于此,筆者從以下幾方面提出設想:

      1.救助原則:許多學者認為我國的救助原則應當包括:依法賠償原則、及時補償原則、有條件取得補償原則等。筆者認為在這些原則中,應更加突出公平正義原則。我們建設的和諧社會是公平的社會、是正義的社會,各項工作的開展都要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作為救濟權益的補償工作更應遵循和貫徹這一原則。

      2.救助對象: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的目的是恢復被害人的受損利益。因此,從理論上說,救助的對象應為所有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被害人。但是,每個被害人的具體被害情況不同,被害原因各異,加上國家物力、人力的有限,在實踐中對每一個被害人都進行補償還缺乏可操作性。我國可以借鑒多數國家的做法,即主要補償對象為暴力犯罪的被害人。當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補償對象的范圍應逐漸擴大。

      3.救助方式:結合我國的國情,救助的方式應以金錢補償為主,多種救助方式并存。國家對被害人進行直接的金錢補償,既可以直接彌補被害人的物質損失,緩解被害人的生活壓力,在實踐中也容易操作。但是,還應該綜合考慮被害人不同的被害情況及他們的實際需要,采取更加靈活的救助方式,如安排就業、技能培訓等。

      4.救助金額:世界各國關于金額的規定各不相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地區發展存在不平衡。鑒于此,我國可以對救助的最高數額做出規定,各地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可以有些浮動。當然,在對具體案件被害人進行補償時,應綜合考慮被害人的實際情況、具體案情和當地的經濟水平等因素來確定最終的金額。

      5.救助機關和程序:目前學術界關于救助機關問題存在三種觀點,有的學者認為救助機關應該是法院;有的學者認為民政部門更為合適;還有的學者建議設立專門的救助機關。筆者認為,由法院做出補償決定比較適合。這主要是因為,法院對案件的具體情況已經熟悉,對被害人的基本情況已經了解,由其做出決定有利于節約國家成本。具體的做法是,由被害人或其家屬向法院提出申請,法院在進行審查之后做出是否補償的決定。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救助的具體內容都需要從法律上予以明確規定,使得被害人和救助機關能夠有法可依?;谖覈壳斑€沒有一部被害人專門立法的現實,筆者建議,出臺一部被害人保護法,這既是和國際社會接軌,也是為了更好、更全面地保護被害人的權益。

      順應世界法制發展的潮流,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提上了日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持社會安定有序,這既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的初衷。當然,一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在實踐中發展成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注釋:

      ①本文所說的被害人指的是生命、身體、財產等權益直接受到犯罪侵害的自然人。

      ②參見謝望原、盧建平:《中國刑事政策研究》第586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③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又稱刑事被害人國家救濟制度,在本文主要指的是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即由國家對因犯罪行為而遭受侵害的被害人或近親屬提供補償的法律制度。

      ④參見郭彥:“刑事被害人人權保護的比較與思考”,載《人民檢察》2004年第6期。

      ⑤參見李鵬:“論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價值及本土化”,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⑥參見趙國玲:“被害人補償立法的理論與實踐”,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年第3期。

      ⑦[日]大谷實:《刑事政策學》第31頁,黎宏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相泽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亚洲色在线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冲| 99亚洲乱人伦aⅴ精品| 四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日韩人妻第一页| 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久久九九亚洲精品|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精品自拍视频| 麻豆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 亚洲男同gay片|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又大又粗|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 亚洲熟妇丰满多毛XXXX|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 亚洲人成电影在在线观看网色 |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成AV人片在WWW|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wwwxxx亚洲| 少妇亚洲免费精品|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