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綜合類院校事業管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認知社會環境,準確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2014年,C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對本科培養計劃進行了修訂。新修訂的培養計劃將未來四年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基層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這一培養目標定位的依據是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和事業單位的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進一步簡政放權,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動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非政府組織。毋庸置疑,政府部門簡政放權和事業單位改革勢必讓渡大量的基層管理事務和公共服務事務,需要大量的專業化公共管理類人才去解決基層的公共管理與服務問題。這類人才包括普通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員、“村官”、街道和社區管理人員等,人才的來源途徑即公務員招考、事業單位職位招考、“村官”招考。從這個角度看,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和事業單位的深化改革拓展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作為空間。
(二)凝煉專業特色,收窄專業方向
基于上述目標定位,C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14年本科培養計劃將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從事基層公共管理與服務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將專業特色凝煉為“‘綜合能力+專業特長’的人才素質結構”和“‘3+1’人才培養模式”,將特色方向收窄為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非政府組織管理和社區管理。其中,“綜合能力+專業特長”意即“寬”“專”結合、“一專多能”,強調專長;“3+1”人才培養模式即分段式培養模式,前三年側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最后一年側重培養和發展專業特長;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非政府組織管理和社區管理是該專業的三個發展方向,也是培養專業特長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學生可在分段培養的第二個階段選擇1-2個專業方向,接受專業特長的培養。設定上述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的主要依據,一是政社分開的社會治理大趨勢,二是國家對社區管理、非政府組織管理的政策走向,三是就業市場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需求的變化,四是其它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的分布情況。具體而言,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的選定,主要源于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剛性需求。社區管理方向的選擇源于近年來我國城市社區的快速、良性發展以及社會管理中政社分開的公共治理模式。在城市社區管理中,基層政府和街道將一部分行政事務和大量的社區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能下放到社區,城市社區承擔了大量的基層管理和服務工作,這就給社區公共事業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作為空間。社區公共安全、社區教育、社區文化建設、社區醫療服務、社區社會保障、社區環境治理等一系列公共事務都是社區公共事業管理的一部分,都需要專業性人才的專業化管理。所以,將社區管理作為專業方向也是對社區管理人才需求的理性回應。應特別指出的是,非政府組織將成為公共事業管理大有作為的新領域。以非政府組織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廣泛、深入的參與為標志,我國的非政府組織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2006年全國非政府組織總量為35.4萬個,2011年達到46.2萬個,年均增長率為5.47%。同期,社會團體從19.2萬個發展到25.5萬個,年均增長率為5.84%;民辦非企業單位從16.1萬個發展到20.4萬個,年均增長率為4.85%;基金會從1144個發展到2614個,年均增長率為17.97%。可以預計,伴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社會公共服務需求的增長,非政府組織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空間也將日益擴展,對管理人員和服務者的大量需求也將成為一種必然。非政府組織作為公共事業管理的重要參與主體,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的需求將為專業人才的就業提供更加多元的渠道。非政府組織管理制度改革也為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創造了空前的機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決定》提出:“要激發非政府組織活力。要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非政府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非政府組織承擔。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非政府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可以預見,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制度改革不僅放寬了準入門檻,而且將促進非政府組織管理和服務的規范化,從而為非政府組織發展創造更加優化的政策環境,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通過對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情況的調查發現,到2014年5月作為國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新興方向,只有極少數院校開設了有關社區管理、非政府組織管理的課程。可見,C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將非政府組織管理、社區管理確定為專業發展方向,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較大的發展空間。
(三)改革課程體系,強化人才培養的專業性
以2014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計劃為載體,就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構建。首先劃分專業課程模塊,設置專業理論課程。根據學校的統一要求將專業課程劃分為5個模塊:學科基礎必修課、選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實踐平臺課。在這5個平臺上設置了教育部規定的專業核心課程之后,根據“綜合能力+專業特長”的人才素質結構需要設置了系列課程,收窄了專業方向,在搭建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基礎課程平臺的基礎上,圍繞非政府組織管理、社區管理方向組建課程群,設置專業方向課程,形成了以專業方向課程為核心、以“學科基礎平臺+專業特色”為基本思路的課程體系。根據專業方向,以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社區管理與服務、非政府組織管理這三門學科基礎必修課為核心,設置了與之配套的專業方向課程:人員測評、招聘與培訓、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社區公共事業管理、社區組織管理、非政府組織財務管理、非政府組織營銷、志愿者管理等。與此相應,砍掉了舊版培養方案中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聯系不夠緊密的課程,如經濟社會學、勞動經濟學、邏輯學、行為經濟學、公共領域問題研究等;砍掉了雖然內容必要但可以將其分散到相關專業課程的課程,如公共管理前沿問題研究。其次是為部分理論課增設了實訓、實踐課程,如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設計、社區管理實訓、管理文秘課程設計、非政府組織課程設計、社區公共事務管理調研、城市公共設施調研、公共組織財務管理課程設計等。C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通過對課程體系的上述改革,收窄了專業方向,突顯了專業核心課程和方向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強化了人才培養的專業性。
(四)改革“3+1”人才培養模式
加強專業能力培養C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3+1”人才培養模式始于2009版培養計劃。在該版培養計劃中,“3+1”人才培養模式由“3”和“1”這兩個學習階段組成。“3”是指學生在前三年全部(或基本)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各門理論課程,主要目標是掌握理論基礎知識和一定的實踐技能,同時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這一時期學習的知識包括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公共基礎知識和某一專業領域的專業知識。“1”是指在第四年學生根據興趣和個人需要自由選擇求職、考研、考證(職業資格證書)、考公(公務員)及就業能力綜合訓練等,全面進入個性發展和綜合能力訓練階段。該培養模式的目標是“夯實基礎,強化專業,注重實踐,增強能力,提高素質,順利就業”。該培養模式經過2009-2014學年共5輪的實踐摸索,在沉淀了值得肯定和推廣的經驗之外,也暴露出需要改革、完善之處,主要不足是第“1”階段的教學計劃由于沒有學分任務而難以付諸實施,計劃中的一些專業能力綜合訓練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鑒于此,在修訂2014版培養計劃時,對該模式第“1”部分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逐一落實,主要是將其分解為大四第一學期的社會實踐和課程設計,并規定了學分任務。改革之后的“3+1”培養模式,增加了專業能力訓練學分課程,從而加強了專業能力訓練,強化了人才培養的專業性。
二、總結
綜合類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弱專業性問題一直是制約招生和就業的突出問題,而綜合類院校學科設置大而全卻無專科性的公共事業管理教育資源的短板又決定了問題的解決不能寄希望于匯聚專科性的教育資源,而只能通過現有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來實現。C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專業化之路是綜合類院校的一種改革實踐,無論效果隱顯,都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作者:王樂芝李堯單位:長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