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教學管理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引言
創新能力是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產生某種獨特、新穎、有社會價值產品的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三個部分。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經濟社會競爭的核心。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教學方法等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學管理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原理,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要素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提高學校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學管理包括教學計劃、教學組織、教學質量等內容[1]。在創新創業熱潮下,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需求,因此,高校要加快以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學管理改革,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在全民創新創業的熱潮中,高校加大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目前高校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主要有三個:以專業課堂教學為中心的第一課堂,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以課外科技活動為輔的第二課堂,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初步階段;以參與校外創新實踐互動為主的第三課堂,是檢驗學生創新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徑。在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三個課堂由高校不同的職能部門負責:第一課堂主要由教務處負責,第二課堂由團委、科研處負責,第三課堂主要由學生辦事處、就業辦公室負責。
(一)專業課堂是第一課堂
專業課程是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大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主要途徑。通過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專業課堂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其作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載體,要求教師、高校教學管理者將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各個專業教學環節。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者,需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高校教學管理處作為高校的管理部門,必須根據高校的教學管理制度,通過各種管理方式和途徑確保高校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有力保障[2]。在專業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時,必須樹立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并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實踐,通過創新實踐活動進一步促進其創新能力的發展。以專業課堂為主的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高校的整個教學環節,使高校教學管理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發揮了主要作用。這種專業課堂創新能力培養途徑持續時間長,受眾范圍廣,效果相對穩定;但是其局限于專業課堂教學內,形式單一,不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
(二)課外科技活動是第二課堂
大學生課外時間比較充足,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豐富大學生活,高校每年開展各類科研、競賽、展示活動。通過科技成果的創新和展示,促進大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課外科技活動通常由高校的團委、學工委員會、管理部門組織,通過開展科技創新大賽、創新創業成果展等科技活動,讓廣大學生在院系、團委或者社團的領導下開展創新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創新思維和創新理念轉變為自身技能、學術和科研成果。這種科技創新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讓學生在學習之余,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3]。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方政府和高校開展了各類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如浙江省部分大學舉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復旦大學舉辦的“光華”校園生活創新大賽,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源創杯”顛覆性技術創新創意大賽等,激發了高校大學生的創新熱情。復旦大學研發的“支持餐廚垃圾處理專家”技術通過凈化設備,可以培養功能菌,分解餐廚垃圾,可用于家庭、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等,并在上海多個垃圾處理中心得到了應用。高校舉辦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本質是學生將學習的專業知識內化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初步創新,是連接大學生第一課堂和第三課堂的橋梁。很多高校傾向于通過舉辦創新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方式操作簡單,可以調動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但是這種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缺乏系統的支持,往往短期效果明顯,無法持續進行,參與活動主體少[4]。
(三)社會實踐活動是第三課堂
隨著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在這樣的背景下,校企育人模式快速發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是在高校的領導下,學生以個人或者團隊的方式參與具體的實踐活動,學生運用自身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社會實踐問題,并將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應用成果。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高級階段,是經過第一課堂的基礎學習和第二課堂的內化創新后,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運用自身的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但是這種培育途徑受專業和外界限制,操作難度比較大[5]。目前我國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相互獨立,沒有形成完整體系,因此影響到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效果。
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管理改革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教學管理理念、教學管理目標、教學管理內容、教學管理形式的全面變革。高校必須轉變過去各個部門各自為政的創新培養模式,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整合各高校資源,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滿足大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一)轉變教學管理理念
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而成長的一代人,他們受到互聯網的影響,追求個性獨立和解放,思想更加開放、獨立,具有強烈的自我價值實現傾向,渴望豐富多彩的人生。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必須轉變理念,建立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完善的人格。高校管理部門需要為學生的成長創造寬松的環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個體差異,讓學生的個人情感、思想和個性得到解放,以發展和完善自我為目的,將學生培養成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才能真正體現教育的本質。高校教學管理部門要樹立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為學生個性發展營造有利的空間。同時,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必須轉變過去的學生評價方式,建立以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為主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引導學生為個人價值、學校價值和社會價值奮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從過去的管理對象轉變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
(二)優化教學管理目標
教學管理目標是高校各項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終點,對各項教學活動起到指導作用。結合大學生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高校必須優化教學管理目標,將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管理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必須轉變人才培養目標,將單一的人才培養目標逐漸向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轉變,并完善高校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高校在制定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時,可以邀請企業、科研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等社會領域的人才共同參與,根據社會、企業對創新人才的要求,制定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并將創新能力列入高校人才培養教學目標,將創新教育融入高校教學的各個環節,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緊緊圍繞創新目標開展教學。創新創業課程教學與其他專業課程教學不同,創新創業教育要側重市場與社會需求,打破學科專業與組織界限,避免以考試分數論成就,針對學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內容,教師盡量少講或者不講,讓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
(三)變革教學管理內容
教學管理內容改革主要從教學過程管理、教學資源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首先,高校必須優化教學計劃,打破原有固定、單一的教學計劃,制定彈性學制、學分制,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學生在學習了基本的通識課程后,經過能力測試和興趣測試,選擇適合自身能力的專業。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專業課程和教學目標,改變過去教學與人才培養目標脫節的現象。不僅突出了教學計劃以生為本的理念,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專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有助于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次,優化課堂體系結構。課堂教學內容的新穎性、開放性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來源于創新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建立在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優化課堂結構體系。根據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要求,增設“創新與創業基礎”“創業思維”等基礎課程,將這些課程作為通識課程,通過高校導向教育、公選課、視頻公開課等形式,對全校師生進行創新教育。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現代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校必須開設具有實踐導向的創新創業系列課程和社會熱門專業課程。結合前沿技術開設創新創業實踐課程,聘請前沿技術專家參與創新創業實踐課程,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充分利用參與方的優勢資源,促進學生、高校、企業共同發展。針對當前高校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率低等問題,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建立創新技術成果應用轉化部門,部門成員由高校教授、企業技術骨干、科研人員及學生構成,可以根據學生的創新成果直接轉化為具體產品或者市場所需的產品,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高校要積極引進優秀的專業人才或者聘請相關專家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切實提高學校創新創業導師的整體素質。教師作為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實施者,其創新素養直接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高校必須加快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將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指標。高校需要定期組織教師進修培訓,讓教師了解當前教育發展趨勢和要求,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并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高校定期開展創新大比武,培養全體教師的創新意識,讓教師在教學之余,不斷提升自己,學習新知識、新理念和新教法。
(四)創新教學管理方式
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個領域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勢。高校作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創新教育平臺,滿足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需求。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管理,高校信息管理系統存儲了大量的學生信息、教學信息、科研信息、財務信息,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應充分挖掘高校的各類信息,挖掘有價值的數據信息,通過這些數據信息為高校創新教育提供參考。通過大數據模型,建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型,通過模型可以了解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維度和高校創新教學管理的問題,并根據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為高校大學生創新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參考,讓高校制定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滿足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同時,在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下,高校必須圍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向,將教學管理從課內擴展到課外、校外,整合有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資源,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便利。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個性化發展,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僅要依靠課堂教學,還需要課外輔助。高校在開展創新教育時,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最新的創新創業資訊,以及社會對創新人才的要求,彌補高校人才培養內容跟不上社會發展需求的不足,將課外知識納入課堂教學內容,在課堂內外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此外,高校還要加強各個部門和社團之間的聯動,通過課題小組、咨詢活動、大學生創業大賽等方式,讓大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通過創新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高校教學和科研提供參考,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四、結語
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工作,涉及高校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和課外實踐活動。在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對高校創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教學管理部門必須轉變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管理方式,全面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從而滿足學生創新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任嘉寧,秦建妃,郭鑫,等.“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文存閱刊,2021(11):87.
[2]魏婷.女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探討[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21(2):26-27.
[3]楊震,王路.“基于項目的學習計劃”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1(6):198-199.
[4]郝志遠.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山西青年,2021(5):18-19.
[5]蔡曉琳,楊宇辰.以人工智能系統為平臺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3(1):22-25.
作者:趙麗麗 單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