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圖書館對非遺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作為保存和傳播人類傳統文化的信息中心,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責無旁貸。文章認為,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利于充分發揮圖書館的職能、擴充圖書館的特色資源、延伸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以及增強圖書館學研究的活力,結合圖書館目前具備的成熟宣傳平臺、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源、信息資源建設機制、龐大的讀者群體以及先進的數字化技術等優勢,從內容和方式上探索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書館;資源;開發利用
0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也是人類文化記憶的組成部分。黨的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然而,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趨勢的加強,蘊涵民族精神家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猛烈的沖擊,人類也深刻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圖書館作為人類文明的記錄者,是收集、整理、組織、存儲和傳播文獻信息資源并服務于公眾的信息服務機構。圖書館肩負著挖掘、整理和保存這些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并充分發揮其文化傳播功能,加強民族、地方特色資源建設,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推動人類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本文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理論研究出發,分析了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必要性、優勢與實現路徑。
1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充分發揮圖書館的職能
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圖書館的社會職能之一。國際圖聯(IFLA)1975年確定的圖書館社會職能包括4項:“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智力資源、開展社會教育、傳遞文獻信息。”可以看出,IFLA對圖書館在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作用中給予了肯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賦予了公共圖書館12項使命,其中包括:“加強文化遺產意識,提高藝術鑒賞力,促進科學成就和科技創新,提供各種表演藝術的文化表現機會,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支持口頭傳統文化。”人類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保護、傳播與研究,圖書館義不容辭[1]。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是政府交給圖書館的任務。2005年國務院的《關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要求:“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要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此外,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五條提出:“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保護機構以及利用財政性資金舉辦的文藝表演團體、演出場所經營單位等,應當根據各自業務范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學術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展示”[2]。
1.2有利于擴充圖書館的特色資源
特色資源是圖書館在長期的文獻信息收集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專業化、特色化的文獻信息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其本身的特性出發,具有抽象文化思維的無形性、活態遺留的傳承性、人類實踐的社會性、表現形態多元性和文化傳播的活態性等特征,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從其本身內含的文化視角,是生動活潑的民間文化元素,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識,代表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深深地鐫刻著民族的文化烙印,承載著國家、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碼,其內容是獨特的。圖書館能夠將這些記錄和資料收歸為館藏,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庫,形成各館的不同歷史、地域、民族等特色資源,將極大豐富圖書館館藏信息資源、促進信息資源的多樣化[3]。
1.3有利于延伸圖書館的服務功能
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將是激活“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的一個關鍵因素,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也因其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得以延伸和深化。第一,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收集整理、組織加工,使圖書館的保存功能延伸到了口述和無形文化遺產的領域,保存對象從文獻信息資源拓展到文化信息資源,載體形態由實物載體拓展到活態載體。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本作為原生態的資源,經過圖書館的深度挖掘和揭示,成了寶貴的智力資源。這同時也強化了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能力。第三,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題,圖書館通過舉辦培訓、講座、展覽,開展各種主題活動來為社會提供教育途徑,彰顯了圖書館社會教育的功能。第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社會文化信息資源,圖書館通過自身的服務平臺,以文獻傳遞、參考咨詢等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傳遞給用戶,為社會政治、經濟、科研發展服務,圖書館傳遞科學情報的功能也得以加強。
1.4有利于增強圖書館學研究的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知識特點,需綜合運用考古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語言學、美學、版本學、文獻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面對這樣的挑戰,現代圖書館員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圖書館學專業理論基礎,還要廣泛涉獵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實際的田野考察,增強實際應用能力,將圖書館學知識研究領域引入一個更為開放的、廣闊的、動態的社會領域,促進這個有機體的不斷生長[4]。這樣的大膽嘗試和創新,無疑是開拓了圖書館學的學術視野、豐富了圖書館學的知識內涵、拓展了圖書館學的研究范圍、增強了圖書館學的學科活力。
2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優勢
作為知識信息服務機構和開放的公共信息空間,隨著資源建設體系的逐步完善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具備了更多優勢。
2.1開放的宣傳平臺
一方面,圖書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宣傳提供實體場地。目前,我國很多圖書館往往設有廣場、大廳、閱覽室、報告廳、展覽廳、音樂廳、多媒體室等文化場所或設施,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空間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獻閱讀、培訓講座、圖片展示、視聽體驗等活動。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電信網、計算機網、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進程的不斷推進,圖書館的服務平臺將擴展到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絡及電信網絡,圖書館的服務領域將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其用戶數量也將因突破了地域限制而大幅增加。借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用戶在融合平臺上可以隨時隨地利用圖書館提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資源和服務。
2.2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源
地方文獻是對獨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的記錄,其中蘊含了大量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字、圖片記載,如能對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進行挖掘和整理,有助于豐富地方文化內涵,推動地方文化建設和相關經濟產業的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來說,圖書館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圖書館是一個龐大的知識資源庫。例如,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的現當代地方文獻約30000余冊件,涉及全國1900多個各級行政區,其中尤以地方志突出,如《東海公年譜》《至正金陵新志》,目前已數字化加工文史資料近萬冊。為了滿足用戶遠程方便獲取地方信息資源,蘇州市圖書館建立了“老照片”“蘇州市地方文獻聯合目錄”“地方文獻剪報數據庫”“蘇州名人”“文化蘇州”“民間文藝”等地方特色數據庫。可以看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圖書館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2.3系統的信息資源建設機制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圖書館積累了大量相對成熟的經驗,建立了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形成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完整體系。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體系主要包括了信息資源規劃、信息資源的選擇與采集、館藏資源數字化與數據庫建設、網絡信息資源開發、信息資源組織管理和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等方面。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大程度上還處于無序管理的狀態,利用圖書館系統的信息資源建設機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合并實現資源利用,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2.4龐大的讀者群體
圖書館是面向社會公眾服務的文化信息機構,龐大的讀者群是公共圖書館能夠做好資源利用和宣傳得天獨厚的條件,有了宣傳的目標對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才能得以落實。在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圖書館借助自身優勢,融入公共文化體系并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骨干力量,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普遍化、均等化,廣大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等信息欠發達地區的單位和居民將是最大的受益者。另外,圖書館免費開放的政策也使圖書館的讀者數大幅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理念正是需要借助圖書館這個平臺傳播給廣大讀者,壯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創新的隊伍。2.5先進的數字化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口傳心授來傳播,是活態的表現形式,又與文化空間密切相關,在人類生活、情感、技術等的演變過程中也會隨之改變,這些特殊性決定了其自身難以長期保存。圖書館擁有組織加工和維護各種信息資源的專業人才和較先進的數字化設備與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實體化、數字化、知識體系化開發,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性和非物質性,有其他保護單位所不具備的優勢。
3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利用路徑
3.1開發利用的內容
(1)圖書館館藏中已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鑒定、申報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資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不同載體文獻資料(原始手稿、文字記錄以及印刷制品)、影像資源(如論壇、講座的錄音、錄影、圖片)、多媒體資源;地方文獻及相關文獻中記錄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信息;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著作及文藝作品等。(2)圖書館在采集和開發中需要關注和補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一是作為傳承內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有的知識、技藝及傳承人的經驗。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通過口授、動作示范等方式向繼承人傳授,使之繼承衣缽。二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密切相關的歷史、人物、傳說及相關風俗習慣、儀式等。三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終成果是實物,如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的成果是紫砂壺等制品;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場所歷史悠久,具有文物價值,如秦淮燈會的民俗活動主要在南京的夫子廟地區舉辦。四是與這種文化遺產的存在不可分割的載體、知識、技能等[5],如福建省武夷巖茶的制作技藝,這項技藝的展示離不開烏龍茶載體的支撐。
3.2開發利用的方式
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目的在于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收集,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資源庫,形成特色館藏資源和特色服務,體現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享、保護和傳承,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有以下幾種方式。3.2.1采集與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采集整理工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提,沒有收集,利用就無從談起。第一,圖書館應對原有館藏特別是地方文獻進行發掘和整理,找出文獻中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記錄和檔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鑒定和申報工作提供依據。第二,圖書館通過訂購、現購、捐贈等傳統資源采集方式采集已有的固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例如圖書、期刊、光盤、錄像帶、錄音帶等。第三,應主動與當地的政府文化部門、博物館、檔案館、藝術館以及專門的研究機構聯系,建立協作機制,通過他們獲取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第四,非物質文化遺產多以口頭傳說、家族流傳等形式存在,依賴民間藝人的口頭傳授,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更多散落于民間。因此,圖書館要注重口述資料的采集,圖書館根據本館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地區社會發展的文化特色,緊緊圍繞圖書館特色文獻,有針對性地確定主題,組織專業團隊到民間地方采風,對傳承人進行探訪和考察,以錄音、錄像等方式記錄下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條件允許時帶回相關實體物品,并將其中的手稿、照片、音像資料進行整理,將口述資料文字化,然后將其按照內容進行分類、編排,建立獨立的資料庫。第五,借助圖書館的專業人才和先進技術,對網上海量的信息資源進行挖掘和篩選,收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法規、新聞動態、影像資料。3.2.2開發與研究。一方面,建立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館藏文獻體系。對收集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書館可以設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資料室,并對這些資源進行分類編目,導入圖書館的館藏目錄系統,方便用戶的檢索。另外,在圖書館網站首頁的資源導航欄中,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館藏導航,讓用戶在使用圖書館網站時能清晰地看到相關內容,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數據庫。在數字化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的支撐下,數字圖書館為知識信息的保存和傳播提供了全新的載體和形式,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整合提供了可行的途徑。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動態性、永久性保存,圖書館可以利用攝影技術、三維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成果和知識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進行數字化處理,統籌規劃,組織整合,有效保存。此外,利用數字還原、數字動畫以及可視化技術等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現象、動作、場景、事件或過程,讓更多的人增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激發民族文化發展的活力。開展調查與研究是進行資源開發必不可少的環節,圖書館在這方面有著人才優勢。例如,高校圖書館處于學校的文化教育陣地環境中,有大量各學科和專業的研究型人才,有的就是研究民間文學、地方戲劇、民族民俗和工藝技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作為公共圖書館,特別是處于基層、偏遠的許多縣級圖書館、社區圖書館地處民間傳統文化的發源地與傳承地,其中不乏一些圖書館員就生活于當地,從小受活態文化的熏陶,對一些古老的傳說、音樂、戲曲、傳統工藝、民俗禮儀等耳濡目染,甚至與一些民間藝人、傳承人朝夕相處,存在親密的聯系[6]。而這些圖書館員又具備專業的理論功底,有較為豐富的文獻資料整理、研究、分析的實踐工作經驗和業務能力。圖書館可以利用這些優勢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組織圖書館員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有條件的可以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研究課題和項目,也為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輸入一批新鮮血液,壯大研究隊伍。3.2.3推廣與利用。經過整理、加工和數字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圖書館應讓更多的人了解、利用和傳承。圖書館應根據不同讀者群的需要,舉辦各種宣傳活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利用。(1)圖書館定期舉辦主題展覽活動,例如藝術圖片展、美術畫展、手工藝品圖片展等,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2)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系列講座或論壇,邀請非遺傳承人和有關專家學者講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傳授傳統禮儀和技藝,與讀者進行交流互動;(3)開展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書推薦、知識競賽、讀書競賽、趣味活動等;(4)開設相關的培訓班、傳習所,請藝術、書法、戲曲、美術、繡技等方面的專家對感興趣的讀者進行授課,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5)利用節慶日,開展或參與相應的活動,讓讀者重溫我國悠久的節慶習俗和禮儀;(6)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媒介,將圖書館數字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傳遞到千家萬戶,尤其是偏遠山區、農村、老年人、青少年以及農民工等弱勢群體,讓他們也能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成果。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才得以廣泛傳播,其魅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
4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對圖書館來說是一個新課題,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采集方法、保存內容、開發形式、宣傳途徑等方面不斷進行探索,以形成優秀的實踐案例。
作者:徐晨辰 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