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繼電器在電氣工程低壓電器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中,繼電器被廣泛地應用,特別對低壓電器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低壓電器是連接在二次回路上的電力設備,將繼電器連接在上面,可以提高設備的運行效率,還可以實現電路控制,以避免低壓電器被損壞。本文針對繼電器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低壓電器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繼電器;低壓電器;應用
電氣設備在實際操作中,會存在自動化低壓電器設備誤操作的現象而導致設備損壞。采用繼電器,可以對連接自動化低壓電器設備的電路實現調節和保護的作用。
1繼電器的工作原理
繼電器的主要構件包括金屬片、觸控點、熱元件。當金屬片受熱后會彎曲;熱元件的基本材料是電阻絲,串聯于主電路上;觸控點連接在控制電路上[1]。隨著電動機的運行,熱元件釋放出熱量是金屬片彎曲,導板常閉觸點會因金屬片彎曲幅度過大而斷開,由此而是得電源被切斷,待到金屬片冷卻,而使得電路恢復連接狀態,由此而對發動機起到了保護作用。
2繼電器的選擇
繼電器有很多種,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以使繼電器能夠對電氣設備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在選擇繼電器的時候,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繼電器的時候,要對控制電路的電壓有所考慮,要求控制電路的電流要大于繼電器運行時的電流。如果發現繼電器運行時電流有所提升,且高于控制電路的電流,就要更換繼電器,以避免存在安全隱患。
(2)針對繼電器的使用條件要詳細產業資料,并將繼電器的規格確定下來,特別是繼電器的接觸角要格外注意。不同電路中所使用的繼電器,往往對接觸角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繼電器的選擇中,要對繼電器的規格嚴格要求。
(3)選擇繼電器的時候,如果是在普通的電氣設備中使用,要注重繼電器的容積以及電路設計的布局。如果電氣設備比較小,選擇小型的繼電器比較合適[2]。
3電氣工程中對繼電器的應用
目前的電氣工程中已經廣泛應用繼電器了,特別是電氣工程低壓電器的電路,由于低壓電器對外界信息具有較高的敏感度,使用繼電器可以起到良好的調節和控制作用。電氣工程中所應用的繼電器多為半導體繼電器,其使用性能上與固態繼電器雷同。半導體繼電器作為可控硅器件,當有電壓在繼電器的線圈中通過之后,就會有電磁感應產生,致使彈簧拉力作用下而使得銜鐵回到鐵芯當中,動觸點與靜觸點吸合。當繼電器啟動而產生在斷電之后,電磁感應消失,銜鐵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動觸點和靜觸點又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由此而發揮繼電器對電氣線路的保護作用。在自動化低壓電器中,繼電器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3]。在電氣工程中所涵蓋的技術都與電氣相關,諸如電路技術、微機的原理以及應用、模擬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等等。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成果輩出,電氣工程技術在科技的推動下不斷地完善。電氣工程中繼電器的應用,有助于推動電氣工程產業的快速發展。
4自動化低壓電器中對繼電器的應用
在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中,自動化技術得以普遍應用,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便利,而且還提高了生活質量。在人類的文明發展中,因為自動化技術的滲入而使得人類創造世界的能力得以增強。自動化技術具有發展前景,在于它使得人類的勞動方式得以改變,優化了勞動過程,特別是自動化設備的技術更新速度不斷加快,使得設備功能性越來越強。在自動化設備中,低壓電器的應用使得自動化的運行效率得以提升。低壓電器可以根據所接受的信號或者指令對電路進行開放和閉合操縱,應用繼電器可以確保低壓電器的操作更為準確可靠,更好地保證了電路運行的安全。根據工作電壓的不同,低壓電器的劃分以直流電壓1.5kV、交流電壓1.2kV作為標準,分為低壓控制電器和高壓控制電器。中國的自動化低壓電器備受推崇,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從目前的自動化低壓電器研發情況來看,已經從單純的零件設備的裝配、模仿已經步入了自主研發階段,而且還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中國的低壓電器生產企業存在著成產效率低的問題,這就需要加大自動化低壓電器中繼電器的發展力度,以促進低壓電器生產的規模化發展。
5總結
綜上所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繼電器無處不在。在工業領域中,繼電器的應用也更為廣泛。目前的電氣工程中引入了自動化低壓電器設備,這種設備對外界的信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當接到指令后就可以快速斷開,對電路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往往會由于電路運行判斷失誤而產生誤操作。選擇合適的繼電器,可以確保電氣工程以及自動化低壓電器安全可靠運行。
參考文獻
[1]戚小男.繼電器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低壓電器中的應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4(19):161.
[2]武曉婷.繼電器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低壓電器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02):112~113.
[3]劉嵐.淺談繼電器在電氣工程和其自動化低壓電器中的具體應用[J].中國機械,2014(21):35.
作者:譚毅磊 趙乘麟 單位:邵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