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景觀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們的城市需要什么樣的景觀?
我們的城市城要大規模地搞景觀建設嗎?
什么是我國城市景觀建設的健康之路?
要想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十分困難,簡單地說要或不要難以讓人信服,但大家公認的歷史事實是:無論國內國外,美的城市景觀大多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經營建設,它是那個城市歷史的、物質與文化的積淀而成。這里講長時間是少則數十年,多則數百年、上千年。物質與文化的積淀說明了形成城市美景過程之艱辛,它浸透了多少代人的心血與苦心經營,匯集了多少人的天才和智慧,經歷了多少年來的過濾,完全是千錘百煉鍛造出來的結果。但是,現在常常被人忽視或忘記的恰恰是這兩點:城市景觀形成的時間之長與過程之難。不然的話,怎么會在國內一些景觀規劃設計招標任務書上經常見到:要大手筆,高標準,一步到位,一百年不落后…等詞語呢?
近些年來,國內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掀起了城市景觀建設的熱浪,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以至于有些學者懷疑我們真是需要這樣大規模地搞景觀建設嗎?并且認為''''景觀建設''''是個可怕的詞語。事實上,一些患了浮躁病的決策者和開發商過分沉迷于手中的權和錢,他要打造一個嶄新的城市景觀,心目中根本不把我們城市的歷史和國情放在心上。有的竟然說北京沒有標志,連天安門都忘了真是荒唐可笑!這些人思想混亂,想要的多半是些耀眼的人工景觀,因為它需要的時間短、見效快,連樹都可以從山里移植,或是造假,一時間,那些并不像廣場的超大廣場、景觀大道、游樂園、度假村……等,大量名目繁多的新景觀鋪天蓋地而來,仔細看看這些貨色,難免落入俗套。概括起來:“質量不高,問題不少,靠速度和數量取勝很難,留下不少后遺癥”.搞這些玩藝兒花了不少錢,得到的并非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城市景觀與環境,然而城市許多的基本問題并未得到很好地解決,更談不上建設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有品位美的城市景觀。難怪有人懷疑此種景觀建設的后果和隱患。
“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規劃的融合”是吳良鏞先生對上世紀建筑學發展歷程概括性的總結,是21世紀中國城市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特別在城市重大的建設項目中,將這三者有機地融合一體進行策劃、設計、建設。并非割裂的、從屬的,更非各自為政。例如面對一條城市的干道,規劃上要研究它沿街建筑的布置,街道空間形態、尺度,商業和人的活動需求,綠化的形式等許多相關因素,頗為復雜。不能僅滿足了機動交通的功能就開始實施。否則,這種沒有生命力、殘缺不全的''''病態街道''''一旦形成連綿數里,長時間處在城市中心就形成丑陋的景觀,造成對城市景觀的破壞。城市己經規劃好的綠地現在有條件實施,卻又在綠地中布置大片的硬質鋪地、噴泉雕塑等人工設施,造成綠地的綠化量不足,好端端城市綠色的項練串不起來,是不是很奇怪?城市沿街的建筑就是要遵守一定規劃:要控制建筑高度、長度,要精心選擇材料,設計好建筑的色彩、細部等。現在有些建筑師過于迷戀自己設計的單體,破壞了城市的整體性,傷害了城市的景觀,這種案例比比皆是,以致現在難得在城市中看到一幢很順眼,謙虛而又文雅的建筑。本質上講,這些弊病都是策劃、設計單打獨斗的結果,沒有將建筑,地景,城市規劃有機地融為一體進行建設。現在的設計招標競賽有許多好的構思不被專家領導們采納,往往以''''手法稍嫌一般''''斃于案頭。評委們把眼光投向一些外國公司的''''概念性''''設計,所謂有想法多半脫離實際或不符國情,根而無法實施。搞競賽花了許多錢,結果落得不了了之,美其名曰花錢買“愛迪爾”(idea),最后找個兜底的設計單位東拼西湊,算是綜合方案,結果造起來的才真正是質量不高的一般化。明白的甲方有苦難言。其實根本就沒有必要搞什么國際招標競賽,我們國內自己的設計師完全由能力做好這樣的題目。
“建筑、地景、城市規劃”三位一體在城市建設的不同階段不斷地變換角色,有時建筑出來唱主角,有時規劃要繼承延續前人的成果,有時景觀設計要默默無聞地襯托別人。過程往往是漫長的,要協調統一,貫徹始終,才能形成整體感很強、美的城市景觀。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我們所刻意追求的東西。這種態度和思想境界是對“三位一體”唯一正確的深刻理解,動機和效果要統一起來從事,才是城市景觀建設的真正意義。對照一下目前我們的社會現實,就會清楚地看到我們一些決策者、設計者的心態和行為舉止又是多么地幼稚、膚淺,他們一味想要美其實并不美,什么陰陽八卦,超級的廣場,招搖奢華的街燈,用不著那么高大雄偉的行政辦公中心!這似乎是一種病態心理驅動的城市建設行為。
仔細地考證景觀或是地景(Landscape)這個詞,英文當動詞講是有美化的意思,''''美化城市景觀運動''''卻是件危險而可怕的事,城市就是一般性地美化也要很多很多的錢,何況美沒有標準和限度。豪華奢侈的,還是氣魄宏偉的,高科技的,一百年不落后的?這些也許能構成一定的美感。但我們現代都市應具備何種美感是要認真地研究一番。一般地說,城市景觀的美是次生的,首要的依然是它在城市的功能和內容,營造城市景觀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關懷廣大的城市市民,構筑健康、有良好品質的城市生活。“實用,經濟和美觀”,三者辯證地統一是黨的始終一貫的建設方針,這對目前的城市景觀建設依然適用。現在好像執行起來對前兩點強調的不夠,有片面地追求形式美,高標準的傾向。我們民族的傳統歷來講究樸素自然,它是中國風景園林美的靈魂。連古代的皇帝都知道自己的住處要素雅,自然。廣大的市平民更喜歡那種舒適中透出的隨意,輕松愉快的生活環境。現在的城市建設濫用材料,用色彩斑斕、磨光花崗石做室外鋪地,走起路來打滑,用不銹鋼做座椅冰涼又不舒服。若換成地磚鋪地,木制的條凳就舒服實用多了,既樸素又美觀。現在許多城市景觀設計中透出病態的“假,大,空”,都是“濫用”的結果,濫用石材,濫用不銹鋼,濫用噴泉水景,花飾燈,濫用草皮,花卉等等。一種不講分寸、缺乏文化修養,像是暴發戶的表現欲所炮制的''''作品''''實在是俗不可耐,沒有半點真正的美感。從側面也透視出一些決策、設計者浮燥、表面的心態。
現代的國際大都市的城市生活講求高效,多樣,安全和舒適,表現出開放,熱愛自然,尊重人的時代精神,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我們的城市建設的目標和城市應具備的良好品質。盡管過去多數城市的基礎設施差、起點低,欠賬多,面貌落后。現在,經濟的大發展推動了城市建設的高潮,要做的和想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這幾年城市面貌有著迅猛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與百姓的需要。市民需要良好、舒適的戶外活動空間,需要人行道通暢無阻通,需要大眾的公園都免費開放,需要樹蔭和座椅,需要有些可供兒童和老人活動的場地,人們需要看看那些自然生長的樹木草地,聽聽蟲鳴鳥叫。仔細想想這些需求都很基本又正常。其實,人們不太關心那些美麗的城市大廣場,那些不讓人走進去的觀賞草坪,美麗的大花壇,那些不常出水的大噴泉,難以輕松通過的寬馬路,那些花招招展的裝飾街燈、鋪天蓋地的廣告牌,百姓們的真正需要比這些吵鬧的''''景觀''''的標準要低得多。人們在多種多樣、小型自然的戶外活動空間更感到親切,輕松、隨意。比在那種充滿裝飾性花叢,修剪整齊的植物,花崗石鋪地的人工環境要開心愉快得多。只是城市里這默默無聞、小型多樣的戶外活動空間仍太缺乏,若是被城市領導重視,就會出奇制勝。設計者以一種精心的隨意的態度為百姓營造他們喜歡的空間場所,說不定這才是我們常常犯難的''''設計創新''''.刻意追求,設計這種精心的隨意的城市景觀特色要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要有對百姓的喜聞樂見的深知,對現代''''人本主義''''精神的深刻理解,需要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探索,創作過程快樂而有痛苦。簡單地抽取一些老北京人的生活片斷,捏成一個具象的雕塑,想要表達京城百姓傳統文化的內涵,常讓人苦笑不得產生一種惡感。
城市最大的戶外活動空間莫過于公園、綠地。解放初期,我們靠艱苦奮斗修建了一大批城市公園,對城市起了很好的作用。可惜,這些公園目前的處境大都十分尷尬,進退兩難,公園用地不斷地受蠶食,環境不斷地遭到破壞,設施陳舊落后,門票低百姓過度使用,公園的經費遠遠不足,連正常的養育維護都難以維持。但是,讓人不理解的是政府舍得投入巨大的財力,興造新的景觀園林,卻舍不得抽不出一些經費給這些''''老公園''''補養、更新換代,提高這些公園的環境質量,更新它們面貌。讓公園“以園養園”自謀生路,把公園為公眾服務的設施租出去搞商業,不合情理。設想一下,如果我們能有計劃地逐步將這公園更新,逐步向社會開放,形成城市開放的公共綠地系統,讓百姓享用,那該是一番什么樣的城市景觀和形象!事倍功半何樂而不為呢?這才真正符合可持續發展和適應國際潮流的城市景觀建設,群眾在開放的公園綠地中鍛煉體魄、放松神經,開展健康的文化休閑活動,百姓們也會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珍惜公園的一草一木,這正是大都市現代化城市生活的標志和城市應有的魅力。現在,城市中大有這樣的空地來做這樣的文章,就看我們如何地經營管理。營造多樣的城市公共空間的目的是為人所用,不是為了看,可望不可及忽視功能的城市景觀是不美的。開放的公園、綠地就是要純粹些,為公眾服務,不要把城市公園當作搖錢樹,或是政府行政中心的陪襯,做成了''''私家花園'''',老百姓就不愿意去,這種建設難說是真正地為民造福。
有專家講“21世紀是景觀管理的時代,城市公園建設大有可為”,的確如此。景觀管理的意思是強調規劃控制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性,策劃與管理遠遠重于設計。政府項目的策劃與實施如能敏銳地反映出城市未來發展與市民的需求和意愿就一定會獲得成功。反之,那些“假、大、空”的形象工程、“夾生飯”,必將受到百姓的唾棄厭惡。有的地方領導硬要把規劃局定的10米的路改做18米寬,說是為了氣派。好端端的自然風景區硬要放進許多人工景觀,多么寶貴的自然景觀被糟蹋掉。他們用打仗的方式盡可能快地突擊施工,粗制濫造什么人工涌浪、度假村,浪費了許多寶貴的資金,留下來一堆垃圾樣的東西,這種短期行為的造景也算是值得玄耀的政績?雖然這些案例看起來有些極端,但卻時有發生。問題就出在領導的決策上,若是前期決策者能三思而行,不要把這種項目建立在破壞老祖宗的文化遺產資源上,多講些科學,多尊重些環境,沒錢就先別建,也不犯這樣荒唐可笑、低級的錯誤。
目前我國大城市的景觀建設正在由廣度向深度發展,出現了許多可喜的現象,許多地方整治那些違章建筑以顯露插入城市的山體,有的下大力氣治理城市長期受污染的河道,有的想方設法恢復歷史文物地段的風貌,有的在研究規劃城市的生態景觀,領導決心大,把文章做到了實處,執行者有信心,百姓拍手叫好,這種建設真正維護了市民權益,讓老百姓受益,又使城市的城市面貌大改觀,這種景觀建設才真正地進入正題。如能精心地策劃,精心地保育,二十年后,我們的城市又是一番多么了不起的景象!實施過程要考慮景觀建設的時間性,樹木種植要規劃先行,少量地移植些大樹要看需要,那些被修剪得殘枝敗相的大樹放在新建筑邊上,很煞風景,要是種大些的樹苗,排列整齊,過不了幾年長勢就很旺盛,那該多好。筆者看到南方一現代廣場移了8棵大樹,只活了兩棵。那些在山里自然生長的大樹移到廣場,飽受烈日的烘烤全都枯焦,一棵樹上僅有活著的幾組小葉片,十分可憐。城市綠化建設是門科學,只有長期、漸進、可持續地發展才能見效。急于求成,違反科學的主觀臆造,突擊式的做法不僅浪費了財力,也難得收到好的效果,更談不上能塑造出美的城市景觀。
2000年,英國的弗萊普敦教授在北京召開的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的主題報告中專門談到“地景形式與挽救策略”,他認為“應用地景策略能夠有效地改善當今連片城市化的廣闊地區的惡劣環境”,“地景營造具有田園式的魅力,有天然近人的優勢,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什么可以成功地完成大片地區艱巨的(景觀)重建,組織整理工作。而許多規劃師設計師在這種空間尺度的設地工作往往以慘痛的失敗而告終”。他說“與今天的建筑設計相比,景觀設計可能對社會有更深刻的影響,綠化則具有補償性的作用,因為它從社會文化因素擴展到廣泛的生態系統”。這些話對世界各國的城市化發展有普遍意義,特別對我國的城市建設更具重要的指導作用。當前,我國的城市大規模搞景觀建設是歷史的必然,但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自覺地強調建筑,地景與城市規劃的融合,遵循規劃的基本原則,用地景策略去限制,抵制那些受利益驅動,四處擴張不顧周邊環境的單體建筑的設計。那時,我們的城市化的建設和發展會健康得多,獲得的將是一種講求效能、多樣,生態和人本主義的城市景觀,那種美感或許與現在的廻然不同。結果要比現在的所作所為意義上要深刻得多。會比較地符合世界發展的潮流,更富有自己本民族和地區的特色,也不會盲目地模仿抄襲,跟在別人的后面跑。
21世紀是世界的東方大發展的時代,我們的城市注定要成為表現中華民族精神面貌的載體,運用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全民族凝聚的巨大的力量,運用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去塑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城市景觀是必定無疑的社會潮流,當然,我們更要看到建設好的城市景觀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要更好地研究我們的國情,學習世界各國成熟的好經驗,注重實用,講求經濟實效,刻意地追求一種健康,舒適,安全又自然、美好的生存環境,就大有希望營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美的現代化城市景觀。
參考文獻
[1]RobertMaxwell,《SweetDisorderandtheCarefullyCareless》,1993,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
[2]KennethFrampton,《千年七題:一個不適時地宣言》,曙光,2000,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2001,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