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河流流域農業源污染治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汾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
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是系統工程,涉及到農業基礎、技術條件、行政管理等各個層面。立足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山西農業的現實狀況,汾河流域的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應以生物技術為先導,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的特征是逐步恢復農業的自然生態系,使目前單純依靠礦物能的農業轉變為依靠太陽能的農業。它主要是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等,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求得盡可能多的產出,并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于良性循環中。生態農業不僅可以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藥等,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又能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因此,應在試驗、示范的基礎上,盡快確立汾河流域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推進生態農業必須改變農業生產中長期單一使用化肥的狀況,實現有機肥、生物肥、化肥的綜合施用,以有機肥、生物肥為主,以化肥作為補充。汾河流域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有機肥和生物肥不僅可以大量補充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同時可以有效地改變土壤地理化狀況,恢復土壤的團粒結構,增強土壤的保水和透氣性能,為保持農業生產的效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復合生物肥中同樣含有一定數量的無機成分,在生物菌群的作用下,無機成分的利用率可以在單純施用化肥的基礎上提高50%。該肥料不僅可以滿足作物對養分的需求,同時可以大幅度減少土壤中硝酸鹽類物質的沉積以及地表水中的營養成分。生物肥料還可以拮抗多種病源菌,減少農作物土傳病的發生。美國的一項試驗表明,優質有機肥的施用相對于施用化肥來講,可以取得較好的增產效果。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不會影響農業生產的效率,而且可以在不增加農民投入的前提下,達到增產效果。
從增加農民收益的角度來看,汾河流域是山西省主要的經濟作物產區,其產品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農民收益。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大幅度提高產品的質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目前,國家頒布了農產品質量標準,其中,A級綠色產品只容許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少量化學合成物,而AA級綠色產品的基本條件是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包括化肥和化學農藥在內的任何化學合成物,這與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是一致的。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上,人們消費需求開始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換,不同質量農產品的價格差正引導著這種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增加農民收益的關鍵已經從增產相應地轉向質量的提高。同時,在國際貿易方面,生態農業的推進也可以主動地應對“綠色壁壘”的考驗。從一
定意義上講,生態農業是高效農業的必由之路。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生態農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大幅度降低化學合成物對土壤對破壞?;瘜W肥料在其使用過程中,被作物有效利用的部分只占其總量的30%左右,其余部分或固化于土壤中,使土壤中的硝酸鹽含量增加,對農作物的品質造成影響;或沖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使地下水體硝酸鹽濃度增加,地表水體富營養化,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瘜W農藥也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減少改變硝酸鹽的沉積,改善土壤地理化狀況,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在國土資源保護方面,土壤團粒結構的恢復可以涵養水分,對減少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義。
從發展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看,農業循環經濟是運用食物鏈原理,優化農業產品生產至消費整個產業鏈的結構,實現物質的多級循環使用和產業活動對環境的有害因子零排放或零干擾。循環經濟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原則和減少廢物優先的原則,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農業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這要求把農業關聯產業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自然資源→產品或半成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流程,所有的投入品和能源都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循環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從而使農業產業鏈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有害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生態農業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可再生性資源,能夠基本實現無害化生產,因此,與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生態農業在汾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中具有綜合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由于生態農業技術是新型農業技術,因此,應通過示范基地逐步加以推廣,同時,也可以通過示范基地及時發現問題,從而采取相應措施,保證實施效果。汾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必須有政府的介入和支持。在運作模式上,應采取經濟運作手段,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綜上所述,汾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不僅關系到山西省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可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綜合效益和可操作性,是一項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事業。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動員社會力量開展汾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是發展山西省農業、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舉措。
二、汾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農村的生產、生活中,過量施用的化肥和農藥、未經處理隨雨水進入河流的村鎮生活垃圾、禽畜糞便、固體廢棄物等,因其污染源廣泛分散、沒有明確位置,而被稱為農業面源污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業面源污染呈現出不斷加劇的態勢,其中農藥、化肥污染和禽畜糞便污染尤為突出。中國化肥、農藥過量使用問題十分嚴重。近年來,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化肥的使用量一直處于上升態勢。中國耕地面積不到世界的1/10,但是,氮肥使用量為世界的30%,每公頃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磷肥的使用量為世界的26%,每公頃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86倍。使用化肥的強度平均每公頃達400公斤(太湖流域高達600公斤),平均使用量是發達國家化肥安全使用上限的2倍,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水體污染而設置的225公斤/公頃的安全標準。據調查,養殖一頭牛產生并排放的廢水超過22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而養殖1頭豬產生的污水相當于7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在國家環保總局的網站上,2003年4月刊登的一篇《農業污染在加劇》的文章中說:“從國家環??偩肢@悉:中國環境污染正在轉型,工業污染比重下降,農業污染日益突出,規?;笄蒺B殖造成的有機污染已相當于全國工業污染的總量,目前成為中國最為嚴重的污染問題之一?!?/p>
山西省農業面源污染同樣不容樂觀,汾河流域的情況則更為嚴重。汾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農業耕作條件惡化,大面積土壤板結,水土流失嚴重。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和化學農藥,汾河流域農田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大幅度減少,90%以上的土壤出現了板結現象,土壤的保水性、透氣性弱化,形成大面積水土流失。其二,對水源構成威脅。汾河是山西省重要的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的來源,農業面源污染的存在,會導致汾河水質富營養化,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目前,中國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污染嚴重,湖泊富營養化加劇。其三,農作物品質下降,直接影響到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汾河流域是山西省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標志是農產品商品率的提高,而農產品商品率的提高越來越取決于農產品的質量。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在發達國家建立的綠色壁壘面前,已經付出了較大的代價。2002年各類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給中國造成損失達到100億美元。日本歷來有明顯針對我國農產品的技術壁壘措施。2006年5月底,日本開始實施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對所有農業化學品在食品中的殘留都作出了規定,設限數量大幅增加,限量標準更為嚴格,檢測項目成倍增加。日本是中國食品、農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占中國食品、農產品出口總量的32%,“肯定列表制度”的實施大幅抬高了中國出口農產品的技術門檻,直接影響到近80億美元的出口額,涉及到6000多家對日農產品出口企業,以及主產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農產品出口是山西省對外貿易的重要方面,目前已經為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馮孝杰,魏朝富,謝德體,吳繼明,顧宏波.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壤生物熱力學方法[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05,(1).
[2]王珂,朱蔭湄,王人潮.土壤耕作與農業非點源污染[J].耕作與栽培,1996,(2).
摘要:山西省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加強汾河流域的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是系統工程,涉及到農業基礎、技術條件、行政管理等各個層面。立足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山西農業的現實狀況,汾河流域的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應以生物技術為先導,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汾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不僅關系到山西省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可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綜合效益和可操作性,是一項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事業。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汾河流域;生態農業;循環經濟
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最大的河流,流經六個地市,全長716公里。流域面積39741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4。汾河流域是山西省工業集中,農業發達的地區,其工業產值和農業產值分別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6%和農業總產值的64%。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山西省不僅工業污染壓力較大,農業面源污染也在加重,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威脅。據山西省農業環境檢測中心環保站提供的資料顯示:全省污染嚴重的農田面積達120萬畝,比較嚴重的農田面積達到1000多萬畝,主要分布在太原、臨汾、運城等汾河流域糧棉主產區。因此,加強汾河流域的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已經成為山西省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