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海工裝備制造產業升級現狀及對策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造船業的持續影響,南通船舶工業逐步轉型海工裝備制造業,現已形成船舶造修、海工建造和配套制造的產業集群。但隨著船舶工業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和外部環境的持續惡化,對海工裝備制造產業的升級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基于南通造船業視角,從總結轉型過程的成功經驗出發,分析了新形勢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南通海工裝備制造產業升級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海工裝備制造;產業升級;對策
海洋工程裝備主要指開發和利用各種海洋資源(主要是油氣資源)的大型工程裝備和輔助裝備的總稱。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是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科技船舶制造被列為十大重點領域之一,是我國當前加快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江蘇南通作為我國重要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近年來取得較快發展。目前南通擁有船舶海工及配套企業400多家,其中年銷售50億元以上企業5家、10億元以上企業12家。截止至去年底,招商局重工、中遠集團、振華重工等知名企業都在南通建有海工裝備產業基地,南通海洋工程業產值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列全省第一,在江蘇乃至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進入2015年后,南通海工產業大而不強的弊端開始顯現,船廠以及配套企業陸續破產倒閉。為了海工產業健康發展,避免類似悲劇再次出現,當前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南通升級發展海工裝備制造業的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的背景
1.國內造船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矛盾突出
我國造船業在上一輪發展周期中,通過學歐美、日韓逐步實現了造船總量由小到大的發展,然而大量低端過剩產能的存在,致使部分船廠以及配套企業在低迷的市場中備受煎熬甚至破產倒閉。南通船舶海工制造業同樣也面臨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困境。
2.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產業需求低迷
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際航運市場持續低迷,新增造船訂單嚴重不足,結構化產能過剩以及造船業同質化迫使船企競相壓價,新船成交價格不斷走低,全國造船企業面臨重新洗牌。南通船舶業要實現由從大到強的成功轉變,就必須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來化解、轉移過剩產能,實現我市船舶海工業整體實力的提升。
3.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已成為南通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
從2011年起,南通以集聚科技、人才、技改等多項政策,加大推進船舶產業向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轉型。在骨干企業的支撐帶動下,從2012至2014年南通海工裝備產業產值分別達到154.4億元,253.7億元,352.6億元,呈現逐年穩步快速增長的態勢。南通市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持續優化、海洋工程裝備產值占船舶工業總產值比重不斷增加。據南通市經信委數據顯示,今年1~3月,海工新興產業實現產值77.1億元,同比增長25.6%,增速高于船舶工業平均水平15.7個百分點。南通中遠船務(啟東中遠海工)、招商局重工、振華重型裝備等11家海工裝備骨干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1億元,同比增長29.7%。上半年,全市企業手持海工訂單74億美元,其中海工平臺類訂單35座,約67億美元。南通船舶工業已呈現出海工裝備制造、與船舶制造并行發展態勢,海工裝備領域正成為船企轉型升級的主戰場。
(二)研究的意義
當前,南通海工產業升級正處在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國內經濟促轉型、穩增長的大背景下,南通海工制造的成功升級將有助于鞏固南通船舶海工在江蘇乃至全國的領先地位,也有助于樹立成功轉型的標桿示范,為正在尋找走出困境的國內船企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南通海工制造業的升級發展將提升產業的整體水平,帶動南通地區以及長三角造船業及配套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有助于南通打造高科技的世界船谷,帶動鋼鐵、化工、輕紡、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二、南通海工制造業升級發展的機遇及成功經驗分析
(一)國家及地方宏觀政策的有利支持
首先,我國船舶工業將進入“3.0時代”,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核心地位已被確定。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被《中國制造2025》列為十大發展重點之一,船舶工業的十三五發展規劃也以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專項形式出臺,這些宏觀政策對推動船舶企業加快升級、轉型海工裝備制造業提供有力支持。隨之帶來的千億級別的大投資,將給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帶來巨大的產業需求。國家政策和市場的巨量投資將為船企轉型海工市場提供雙重支撐。其次,南通依江靠海,具有江海聯動的先天優勢。市政府提出了優江拓海新思路,出臺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優化沿江沿海生產力布局,將推動沿江船舶、海工等產業向沿海地區拓展,助推船舶產業轉型和海工裝備產業的升級。
(二)產業轉型初具成效,南通海工規模居全國
第二2015年,南通市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呈現發展態勢,海工產值、海工船舶完工量增幅較大。南通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達369家,海洋工程裝備新興產業實現產值352.6億元。全市海工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二,占據全國海洋工程市場四分之一份額。我市海工裝備產業的發展以重點骨干企業為主,其中南通中遠船務(啟東中遠海工)、招商局重工、振華重型裝備、吉寶重工等11家海工裝備骨干企業,去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64.9億元,占全市海工新興產業產值的75%。同時,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利用黃金水道和黃金海岸的疊加優勢引進了一批大體量海工項目在沿海聚集。
(三)依托技術創新,助力海工產業升級
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龍頭,一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為支撐,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形成了涵蓋國家、省、市三級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研發實力的提升為海工產業升級提供的技術支持。其中,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企業技術中心是本市首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惠生重工、蛟龍重工、韓通重工等企業分別收購了美國、新加坡、德國等地船舶海工研發公司。太平洋海工、宏華海洋裝備、韓通重工、潤邦股份等在上海、南通設立了研發機構。目前,全市已有南通中遠船務、振華重工、惠生重工3家企業生產交付了完整的海工平臺產品。另外,南通還集聚了斯達瑞、佳豪瑞達、海納德、欣通、貝斯特等一批專業從事船舶、海工產品設計的技術服務外包企業,重點為該市中小船舶海工企業提供產品設計、技術咨詢等服務。
(四)總裝與配套產業協同發展,初步形成海工裝備產業鏈
南通近年來全力推動總裝與配套全面協調發展,依托骨干企業,重點扶持一批關鍵配套設備的研發生產,加強配套合作,延伸產業鏈條,關鍵海工配套設備市場逐步擴大。據統計,全市海工產品品種超過10個,覆蓋從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種類;其中海工平臺抬升鎖緊裝置、動力定位系統、系泊系統、鉆井包等關鍵配套產品逐步打開市場,實現了從平臺總裝向關鍵配套件的突破。南通振華傳動的自升式平臺抬升鎖緊裝置、動力定位系統、鋪管系統等海工配套產品,成功出口新加坡、阿聯酋等國,并為南通中遠船務配套海工絞車;南通力威機械研發生產的海洋作業平臺系泊自動定位系統,成功配套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洋石油鉆井平臺;江蘇宏華海油與上海船廠簽訂了TIGER系列鉆井船的鉆井包銷售合同,打破了深水鉆井包一直被國際巨頭壟斷的局面。
三、轉型升級中面臨的挑戰及存在的問題
2015年前三季度在三大主流船型市場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南通船企在高端海工市場的份額穩步增加。但同時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海工裝備產業升級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面臨的挑戰及存在的問題依然嚴峻。
(一)面臨的挑戰:全球海工裝備市場開始降溫
1.國際原油價格低位徘徊,海工裝備市場需求驟減
目前,國際油價在40~45美元/桶低位震蕩,長期處于海洋油氣開發平均成本以下。海洋油氣開發熱度驟降,石油公司不斷削減開發支出,大批深遠海油氣開發項目被延遲乃至取消。這將最終傳導至海工裝備建造市場。據英國克拉克松統計,2015年前7個月,全球海工裝備新訂單總金額共計53億美元,與2014年的395億美元相比縮減近七成,預計全年總金額不超過95億美元。
2.海工裝備市場指標未見好轉
長期以來,鉆井裝備利用率、日租金、海洋工程支援船舶的日租金、閑置狀態平臺數量這四項指標是預測海工市場趨勢的風向標。自2014年以來國際油價暴跌的負面影響持續發酵,這四項指標呈現“三低一高”的走勢,除了海工支援船的日租金水平出現底部企穩跡象外,其他指標依然處于尋底階段,海工裝備市場供應過剩和需求降低的雙向擠壓問題未見緩解。
(二)海工裝備產業升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低端海工產能飽和,中小船企無力升級高端制造
為了應對造船市場的低迷,南通的中小船企在前幾年大多通過轉移低端海工制造來緩解燃眉之急。如今海工市場的降溫,低端海工產能飽和的問題逐漸顯露。由于海工制造是技術、資金和勞動力密集的行業,生產周期長,要進行升級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技術支撐,而許多船企本身就做低端產品,技術落后,遭遇市場低迷后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無力轉型升級高端制造。
2.設計、總裝建造、配套水平低,產業鏈有待進一步完善
雖然以南通中遠船務為龍頭的船企具有一定研發能力,交付了世界最先進圓筒型超深水海洋鉆探儲油平臺等海工產品,企業成功跨入海工裝備總承包商行列,在國際上仍然處于第二、三梯隊,特別是關鍵部件的核心裝備國產配套率非常低,還沒形成品牌化、規模化,尚未被國際主流接受,處于替外國設備商打工的尷尬位置。我市多數企業海工裝備基礎設計大多源自國外設計公司,薄弱的設計力量,研發技術上的“短板”已成為海工裝備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
四、南通海工裝備產業升級的對策及建議
(一)借國家戰略東風,促產業升級
南通船企要抓住“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南通是全國有名的“船谷”,又是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眾多國家,將構成船舶海工市場新的需求,同時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也為我市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進一步轉型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差別化經營、特色發展。
海工裝備的范圍很廣,在關注油氣勘探和開發工程裝備的同時,還可以基于整個海洋工程產業鏈視角,開發與之相適應的領域和支撐工程裝備。諸如,通過并購歐美海工設計企業,向海工產業鏈的設計前端延伸;與國際海工總承包商、石油公司合作,競標海洋油氣田開發項目;創新產業模式,打造全產業鏈利益,向產業鏈下游拓展;通過市場細分,重點發展市場需求量較大的半潛式鉆井平臺、半潛式生產平臺、浮式生產儲卸裝置、大型起重船、浮吊、深海錨泊系統等關鍵設備;如從發展綠色海工的角度,轉型海上旅游平臺、生活輔助類平臺及平臺拆解等細分領域。
(三)加強自主創新,積極開展國內外技術合作
企業要強化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合理運用研發費用納稅抵扣政策,加大核心技術研發投入,加快研發平臺建設,積極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業協同從事海洋工程裝備研發及制造,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海工裝備業是高技術、高門檻的產業,產業鏈很長,沒有哪家集團能在海工方面一手包攬。在全球化的協作大背景下,我市海工制造業要掌握集成全球資源的能力,從產業鏈中尋找適合的合作伙伴,通過國際協作學習,引進吸收核心技術,縮短與先進國家間的差距。搭建國際技術轉移平臺,培育壯大南通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國際技術開發公司,吸引海外優秀的技術、產品、人才落戶南通。
(四)加速產業集聚,海工與配套產業協同發展
促進產業集聚,鼓勵龍頭船企兼并重組中小船企,提升區域競爭力和總承包能力。落實“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實現以主城區為主的船舶海工研發基地,與開發區的海工船舶裝備工業園,以及沿江沿海的船舶海工基地的協同發展,做強崇川、啟東、如皋海洋工程產業,打造國家級海洋工程產業基地。完善產業鏈條,發揮聚集區內國有大型企業與地方民營企業研發能力,實施產業鏈補鏈策略,以重點補鏈產品目錄為指導,鼓勵支持中小船企船舶配套項目建設,逐步實現關鍵海工配套產品的國產化,打破壟斷、替代進口加速海工裝備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2.
[2]錢春泰等.江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4,(1).
[3]王孟霞.船企轉型海工需著眼升級[J].中國船檢,2013,(8).
[4]中國船舶設備網.造船海工雙輪驅動南通船舶工業呈現新態勢[EB/OL]
[5]王炳軍.寧波造船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浙江萬里學院,2014,(2).
作者:王樂 柳艷嬌 單位:南通職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