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結構模型在建筑結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建筑結構屬于土木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在建筑結構專業課程教授過程中,理論教學與模型教學相結合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關鍵詞:
結構模型;實際應用
在高職院校建筑土木工程學院,建筑結構課程主要是大二上、下學期的學習的課程,在建筑結構課程學習之前,需學習相關的基礎課程,如房屋建筑學,工程結構抗震等。但是這些課程相對而言對力學的基礎要求較高,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教、學相矛盾的問題。比如: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正、斜截面承載力計算,鋼筋混凝土受壓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斜截面受力承載力計算、裂縫及變形驗算等計算過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計算符號,學生往往會很難掌握公式的推導和應用。尤其是在講授多層及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時涉及到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受力分析時,復雜的公式和推導,常常使學生淹沒
在大量的符號中,很難達到教學目的。而且,在講授一些較新穎的結構形式時,比如薄殼結構,往往需要采用更直觀的方式加深對結構的了解,因此,在建筑結構課程教授過程中,結構模型的引入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些矛盾。
1結構模型應用的優勢
建筑結構模型在高職院校教學中,主要應用于建筑制圖等課程。長期以來,建筑結構教學以理論教學為主,主要是教師進行板書、或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在老師板書的過程中,掌握公式的推導和應用。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受教師自身能力的影響很大,在有限的課堂中需要完成課程安排,需要學生和老師有很好的互動。然而,不管是板書還是多媒體設備的應用,都無法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結構的形式和受力。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建筑結構模型,能夠更真實的還原結構在受力過程中的特點,使學生增強對建筑結構的認知。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結構模型的應用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可以提升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建筑結構模型的應用,可以活躍課堂,老師在講授各種建筑材料、結構形式、受力特征時,可以將理論與模型相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上更直觀的認知學習的相關知識;(2)教師授課更方便。以往的理論學習相對而言,比較枯燥、沉悶。主要在于計算符號的大量應用和公式在不同結構形式下的不同應用。通過建筑結構模型的隱引入,教師能夠更直觀的將結構形狀、受力情況呈現給學生。課堂講授起來更方便、更有利;(3)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適當的練習,可以使學生對結構設計產生巨大的興趣,更好的理解結構的力學特征。在練習探索過程中、提高對結構設計的創新能力。
2結構模型的實際應用
實際教學中采用的建筑結構模型主要來源是模型制作廠家。所以不同的廠家所提供的模型和造價不同,在采購過程中需要注意廠家所提供的模型出廠合格證以及相關的型號等信息。由于建筑模型相對而言造價較高,因此,建立相應的結構模型實訓室非常有必要。且結構模型的類型要多樣。比如:鋼筋混凝土結構受彎構件鋼筋混凝土梁不同截面的配筋模型、鋼筋混凝土板的配筋模型,鋼筋混凝土受壓構件配筋模型,鋼筋混凝土受拉構件配筋模型,鋼筋混凝土受扭構件配筋模型,不同的基礎類型配筋模型,預應力混凝土構造模型,整體現澆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形樓蓋模型,現澆整體鋼筋混凝土雙向肋形樓蓋模型,裝配式樓蓋模型,鋼筋混凝土樓梯模型包括板式樓梯和梁式樓梯,剪力墻結構模型,框架剪力墻結構模型。砌體結構中磚砌體的砌筑方式模型,砌體結構房屋的不同承重體系模型。鋼結構連接的不同種類的模型。結構模型除了有必要的模型外配備相應的圖紙和規范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模型的分類和特征。比如:KL6(3A)表示第6號框架梁,3跨,一端有懸挑。梁箍筋包括直徑、級別、加密區和非加密區間距及肢數,該項為必注值[1]。如。10@100/200(4),表示箍筋是I級鋼筋,直徑是級10,加密區間距是100,非加密區間距是200,均為四肢箍。梁上部通長筋或架立筋配置,所注規則與根數應根據結構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數等構造要求而定,如2222用于雙肢箍,2222(4412)用于六肢箍,其中2222為通長筋,4412為架立筋。
3結語
建筑結構課程講授過程中建筑結構模型的應用十分重要。教師應當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將結構模型與相應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講解,提高建筑結構模型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發揮建筑結構模型的作用。
參考文獻
[1]11G101-2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作者:鐘芬芳 單位: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