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道德生活德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傳統很大程度為我們提供了道德生活的規范和方向,但我們不可能回歸傳統社會,因為從制度倫理的角度看,傳統社會存在不合乎民主正義的要求。換句話說,傳統社會存在的制度之惡,妨礙了德性的踐行。為了保證傳統美德的踐行,我們必須除卻制度的惡,確立和增進制度的善,實現制度的正義。正義的實現在于民主,民主意味給所有人提供平等的發展條件和機會。指出,“中國夢”就是為了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和進步的機會”。每個人有追求和實現與祖國和時代一起進步的理想機會,并能與人共享,是社會美好的狀態,也是正義的社會。但這種正義的實現需要民主作為保障,民主是產生正義的條件。羅爾斯認為,要為正義觀念的產生創造條件,即他在《正義論》中所稱的“原初狀態”和《政治自由主義》中所關注在多元對話的環境。根據導向兩個正義原則的程序設計的“原初狀態”,可以概括出以下合乎正義的條件或平等協商的條件:
(1)有達成共識的意愿;
(2)處于相互對等的地位;
(3)理性而相互冷淡(不僅關心自己的利益,也考慮他人的利益);
(4)達到反思性平衡。這種“原初狀態”就體現了民主所要求的平等、理性、尊重他人利益等價值,符合這這種狀態就會產生正義觀念。民主不僅給人們帶來正義觀念,也帶來團結。羅爾斯希望借助正義觀念達成社會永久合作的理想狀態。他認為,自由平等的公民有了正義的觀念并依此行為就能達成永久的合作,或者實現自由平等公民的聯合或團結。中國共產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民主方法就達到了這一目標。將我們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總結為“團結—批評—團結”的民主方法,“就是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斗爭使矛盾得到解決,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按照我們的經驗,這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一個正確的方法”。也就是“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他說:“我們把這種方法推廣到黨外。在各抗日根據地里,我們處理領導和群眾的關系,處理軍民關系、官兵關系、幾部分軍隊之間的關系、幾部分干部之間的關系,都采用了這個方法,并且得到了偉大的成功。”民主之所以是實現正義和達成團結的條件,在于民主規范我們的行為,對我們發出了道德要求。如果我們希望與人聯合或團結,我們就必須要接受他人意見,理解他人,與他人達成共識的意愿;如果我們要說服他人,我們必須有說服他人的理由,這就要求我們有理性;如果我們與人討論,我們就必須尊重他人,將他人視為與我們人格平等的主體;如果我們能展開批評,一方面我們必須在制度上保證批評者的權利安全,避免被批評者的侵犯,另一方面被批評者也要有接受批評的胸懷與勇氣;如果我們能做到自我批評,我們就必須有自我反省的道德意識。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實現正義和團結,就必須過民主的生活;我們希望過民主的生活,就必須接受民主所要求的道德。正是基于民主生活導致道德生活的信念,杜威將道德的訓練等同于對民主生活的參與,開展經驗、思想的交流與分享,通過共同參與、相互合作的方式,讓人獲得道德發展。“民主是共同生活方式,在共同生活里,相互自由協商支配一切,合作而不是殘忍的競爭是生活的規律;民主是一種社會秩序,有利于友誼、審美和知識的一切力量受到熱愛,一個人能發展成怎樣的人,就發展成為這樣的人。這些東西至少給我們一個出發點,把灌輸民主的思想和目的作為參照點”。在杜威看來,只有參與廣泛的民主生活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將自己閉鎖于狹隘的社群的人不能稱其為有道德的人,“一切能發展有效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參與范圍越廣大,個人的道德發展就越充分。科爾伯格認為,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到最高水平,即公正階段,只有通過民主參與,過公正的生活,“通過一個公正的生活共同體的活動過程,可以達到自我管理和自律的目的,同時也成功地提高了團體成員的道德判斷的發展階段”。他指出,“提供道德和公民品質發展所需要的主要參與經驗是學校”。與杜威一樣,稱爾伯格也要求將學校轉變為民主的學校。
二、結語
不管是德性倫理還是制度倫理,他們德育的起點都是解決實現生活中的不道德問題。對于前者,麥金太爾認為西方社會的發展是一個道德崩潰的歷史;對于后者社會所充滿的不正義,杜威指出:“最重要的是現代社會的工業結構與過去存在過的社會一樣,充滿著不平等。進步教育的目的,在于參與糾正不公平的特權和不公平的遭受剝奪,而不在于使這種不公平狀況永久存在下去。”前者希望回歸傳統,追尋傳統的美德就是追求優良的道德生活;后者希望通過民主的轉變實現社會的正義與團結,所以民主生活就是完美道德生活。其實這兩種生活密不可分。作為有平等尊嚴的公民,自然追求民主生活,這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標志。但民主生活不是脫離民族文化的抽象生活,所以不可能排斥對傳統美德的追尋。傳統浸潤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將重要的道德理念和規則如春風細雨般地植入我們的心田,化作我們的行為方式、語言習慣和價值追求。這種習染恰似道家之謂“水”,水雖至柔,卻無堅不摧,實則至強之物。所以說,德育走向生活就是走向追求傳統美德的民主生活。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這既包含制度倫理的要求,也包含德性倫理的要求,也就是要建立民主國家、法治社會,同時養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個人品格。這些品格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根據黨的“十八大”的這些倡導,我們認為德育應該走向體現中華民主傳統美德的社會主義民主生活。
作者:唐克軍呂娜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