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德育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從九年制義務教育到高中大學,我們就一直在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與熏陶,聽著老師向我們灌輸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行為教育……然而現今我們應當清醒認識到,我們的德育實效并不突出,效果不明顯,特別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德育相比較,德育危機表現得更為突出,因此需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一、中美學校德育教育的特點比較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直都是我國學生從小學時起就刻在腦海里的座右銘,學校也以這一標準來評價學生是否優秀,而“德”作為首要標準更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成為講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的人似乎成了每一個教育者的主要任務,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德育教育也越來越復雜且具有挑戰性,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危機,亟待加強改進。美國的德育教育可以說和中國的一樣,都是從小就開始培養教育,但是美國和中國最大的不同就是對于“灌輸”的不同。中國一直采取的都是灌輸式的教育,任何的道德觀念都是通過灌輸進入學生的思想中,從而根深蒂固。而美國則強調自主性,由學生自己去判斷是否要堅持一些觀點、看法。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中小學開學時曾經做過一個演講,在演講中他就提到一個詞,那就是“責任”。“但哪怕這一切都達到最好,哪怕我們有最盡職的教師、最好的家長和最優秀的學校,假如你們不去履行自己的責任的話,那么這一切努力都會白費。”[1]“責任”就是中美兩最大的不同,我們中國的學生從小就不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什么,只知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報效祖國,聽起來這似乎很是虛無漂渺,沒有很強的現實性。而美國的學生會因為自己的“責任”而去學習,去拼搏,因為他會為了有一天能讓他的那些文字出現在書籍和報刊上而在課上經常練習寫作,從而發現他是否有這樣的天賦;或者他想有一天能夠發明出像ipone一樣的高科技產品而在自然課上多做幾次實驗,從而發現他是否有這方面的天賦,“責任”會使他更加努力和用功,會讓他本身就會成為道德高尚的人,不用任何的灌輸,因為任何成功都是用汗水換來的。所以說主體實踐是非常重要的,而責任又是主體實踐中的那個關鍵要素。
二、當代中國大學生德育危機的主要表現及原因
(一)傳統的滑坡。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首要精神,歷來作為倫理道德之根、行為規范之本,早已深入人心。然而,現今大學生對于孝道并沒有什么深刻的理解,潛意識中總認為“孝”離我們還很遠。出門打的代替公交車;吃飯不再拘泥于食堂,改為中高檔飯店;穿著發型效仿日韓搞非主流,耍酷扮帥;錢花完了騙父母因為考級報班需要錢;一兩個星期都不打電話回家,偶爾父母打過來了也因為打游戲騙說在忙等。而有一些學生則是完全相反情況,過分依賴父母,上學都要母親陪讀,完全沒有獨立自主性,這些看似不引注意的現象正日益嚴重地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之中。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要獨自過馬路,他們修改了交通規則,當紅燈亮起來的時候,他們成群結隊橫穿了馬路。這是一種什么現象,是因為他們人多所以不用遵守交通規則嗎?還是自認為司機不會撞上去而肆無忌憚?無論是哪種原因都可以看出行為準則對于他們來說形同虛設,一個連最基本的交通規則都不能遵守的人還能有什么道德情操?還能指望他能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嗎?這不是背離了我們從小就灌輸的行為準則規范、思想品德修養等的初衷嗎,那么這樣的教育還有什么意義。可想而知,一味的灌輸不足以解決當下所面臨的問題,必須站在新時期新時代的背景下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可見,現今大學生的孝道文化日益滑坡,德育教育刻不容緩。
(二)學習方式過于機械化。
好的學習方式決定一個人的學習效率。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就是老師課堂上的“灌輸”,然后根據灌輸的內容進行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沒有自己的任何想法。這種學習方式一直都有很大的弊端,雖然它一方面汲取了老師所講的精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使他們體會到真、善、美的內在品質。不僅如此,被動地去記一些事物,會使學生相信他們所接收的完全是正確的,不會產生任何的懷疑,從而也不會去專研探討了,甚至還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導致厭學、棄學。可想而之,學習過于機械化使新時期德育工作面臨嚴重的危機感,必須要改進這種機械化的學習方式,提高效率。
三、當代大學生德育危機的解決途徑
(一)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協作。
一是家庭教育在提升大學生德育水平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家長必須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表率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孝道觀的形成;二是高校積極參與。2014年9月9日教師節,在北京師范大學進行考察時明確強調:“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2]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可以在日常課堂當中融入孝道教育,充分利用政治思想理論課來作為孝道教育的渠道,在課堂中融入孝道教育。一來可以提高大學生對課堂的興趣,二來可以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更具有時效性,可以彌補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同時,高校可以開設關于孝道的公共選修課,開展關于孝文化的辯論賽以及專題講座等,引導大學生汲取中華文化之精華,多閱讀一些關于孝道的經典古籍,如《孝經》《論語》《弟子規》等。在內容上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教材內容要與生活緊密相連,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為學生所接收,以新穎鮮活的方式向學生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是國家與社會應該給予充分支持。國家與社會應該加大對學校的支持,積極推進教育體制的改革,同時在改革過程中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孝道文化,以提高學生的孝道意識,可以在一些條件成熟的高校先進行試驗,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大規模推廣。
(二)個人自身道德素養的提升。
不管外界給予多少的幫助,最主要的還是個人自身。是否能抵擋住西方不良文化的入侵,不受它們的危害;是否能抵御市場上黃色、消極、暴力等垃圾文化的誘惑,不受它們的殘害;是否能堅持自我,不受外來新潮思想的洗腦,這些對于每一個個人都是嚴峻的挑戰。這就需要個人自身加強自我控制,在感覺到受到侵襲時,能夠立馬作出判斷,把那微小的“一點點”扼殺在搖籃里;多接受先進思想的洗禮,用正確的思想來武裝自身的頭腦,從而能夠清晰地判斷是非對錯;經常接受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使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伴隨左右;利用空閑時間多出去走走,看看祖國的萬里河山,名人古跡,用實際行動、眼見為實來增加閱歷,陶冶情操,提升內涵。自身道德素養的提升不僅僅是個人內在品質的表現,而且也感染著身邊的人、事、物的發展,對它們的發展起積極的內在推動作用。所以只有從自身做起,才能防患于未然,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質,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在當代大學生中德育教育是一個十分艱巨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大學生自身、家庭、高校以及國家與社會的相互協同,在發展德育,進行德育教育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付出的努力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我們為何要上學:重溫奧巴馬在美國中小學演講[EB/OL].
[2].在北京師范大學慶祝第30個教師節上的講話[N].京華時報,2014
作者:周瑩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