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教學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今日,的學已陷于危險的境地。它不是偏傾于社會現象之一種無意義的分類,便只自封于種種觀念的一個抽象體系。這兩種情形都不能使我們了解具體的社會實質。社會學的主要工作,在使現時的社會實質進抵于科學的認識,而解釋其進展的路向,不忘其一切的和的意義,人類的相互關系,而明了某種社會條件之下的集團意識。簡括的說,社會學是要社會結構之正體,反體和合體,社會意志之動作,反動和創立,以及現時的社會意志,如何受動的社會結構的決定,和此社會結構在其演進上如何接受社會意志的而產生新的社會意志。社會學是研究社會之現時的實質的科學。
一切生產關系的總和,造成社會的基礎結構,這是真正社會學的研究的出發點,而在,大部分的生產關系是屬于的。因此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社會學組就拿中國的農村研究作為它的第一步工作。
農村諸的中心在哪里呢?它們是集中在土地之占有與利用,以及其他的農業生產的手段上:從這些問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農村生產關系,因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社會組織和社會意識。
直到現在,中國的農村調查不是為了慈善救濟起見,便是為了改良農業,要不然也不過是供給些社會改良的討論題目。它們都自封于社會現象的一種表列,不會企圖去了解社會結構的本身。大多數的調查側重于生產力而忽視了生產關系。它們無非表現調查人的觀察之膚淺和之誤用罷了。例如,忽視田畝的實際大小,勢必使農家一切收支調查不能得到正確的。任意抽樣調查法似乎是過去的每種農村調查所,可是對于應用的范圍和標準,卻并不加以徹底的考慮。全部調查的價值因此深覺可疑了。故過去14年間,在15省內雖有51次農村調查,現時中國的農村研究者還不得不自己去收集材料,自己去實地調查。
19世紀中葉以來資本的侵入,尤其是最近資本的侵入,已經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工業化。其最大的影響即工業化和農產品的商業化,已漸次深入農村。這種社會的和經濟的進化程序在中國的實際生活上,逐漸的,也是必然的,要動搖舊社會的基礎。因此,社會學組主張在江蘇,河北,廣東,工業化程度最高的三省中,開始從事實地調查。每省之內,又選定農業最繁盛、工商業最發達的一縣為調查地點。在這一縣內用初步的經濟調查去決定幾個區域。在各區域內,又選定一定比例數的農村以為代表。在這樣的代表農村中,每一村戶都仔細的完全的挨戶調查,以避免村戶方面的一種無所為的疑慮。是項選定村與鄰村的中心市場,亦加以概況調查,藉資。
社會學組在其成立后二年內已舉行兩次實地調查,一在江蘇之無錫,一在河北之保定。無錫調查工作由45人擔任,共調查農村市場8,農村55和22農村中的1207個村戶。保定調查之舉行,系與北平社會調查所合作,參加人數比無錫要多些。全體工作人員凡68人計調查農村市場六,農村78和11農村中的1773個村戶
保定材料的分析方開始進行,無錫材料則半已分析完竣。在無錫22村內發現田畝(名義上的土地單位)大小不下173種。其中最大者幾合九公畝,最小者不及三公畝。一村以內畝的大小每每有5種至12種的差異。即在同一農戶內,其所耕田畝,也有兩三種的大小。復次,半數以上之種稻農戶,每戶耕種的田不及30公畝(即不及五畝),且又極其分散,一戶耕地常分四五處,每處往往不及六公畝(即不及一畝)。關于土地所有權,村戶中至少有14種:地主四種,佃農五種,自耕農五種。地主的所有權有全田永業權,全田暫業權,田底永屬權及田底暫屬權的不同。佃農之中,又有所謂純佃農者,有田面權者,有享有田面權者,有將田面權租出者,和有田面典出者的分別。自耕農之中,又有所謂全自耕農者,有全田典得權者,有只留田面權而田底權已典出者,和有田底面完全典出者的分別。土地面積標準的缺乏,農田的分散和農村地權的非常復雜,都很明顯的指出一種前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
無錫所調查的全體農戶中,以資本主義形式經營農業者,占總數7.1%,一部分以資本主義形式經營農業者占24.2%,以前資本主義形式經營農業者占68.7%。最后的一種形式是最流行的。這種經營究系何種生產關系,尚待研究,惟此種生產關系產非屬于賦役制,或強役制,或工償制,則可以斷言。
社會學組一方面進行分析農村調查所搜集的材料,一方面對于其他可用的現成材料如個人談話及觀察,個人通信,官署案卷,地方志,各種機關報告,個人著作,及當代書報等,亦未嘗忽視。在這方面已刊有兩種報告:一為《中國黑龍江流域農民與地主》一為《難民的東北流亡》。現下尚在研究的題目:有兵差與農民,農村借貸制度,西北的災荒,江浙繭絲業之衰落。是項研究完成之日,對于現時中國的社會結構,當能稍知其頭緒。
學組又編有資料,以提倡的興趣,并以助研究者容易了解資本主義的,前資本主義的及殖民地的社會結構。是項資料現已出版者有三種:《封建社會的農村生產關系》,《的租佃制度》和<近代農村經濟的趨向)。其他數種亦將出版;所論如印度的農村狀況,的永佃制度,及資本主義田租的起源等。
有了世界經濟恐慌做個背景,加上中國的特殊環境而益形尖銳,交易所的,貨幣的,的,及農村各種恐慌都同時降臨于這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半殖民地的中國。現時社會學組分類剪貼的報紙材料,每日繼續不斷的報告這些事實。任何地方,任何國家,都沒有像今日中國如此多方面如此極復雜而又極深入的經濟恐慌。此種非常的恐慌自有中國特殊的社會結構為大基礎,然而,亦必動搖其社會結構的本身而無疑地迫著新社會秩序之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