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課改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課程目標具有全面性
學生的身心應是一個和諧發展的整體,語文學習的每一個活動,都會引起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諸多方面的變化。課程標準正是從這一新的視角,將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這三方面整合,列為語文課程追求的目標,既體現了教學中應倡導的“以學定教,主體凸現”的學生主體性,又體現了認知與情感的統一、結論與過程的統一。在以往教學實踐中,由于種種因素影響有相當多的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興趣,簡直是在沉重壓抑下度日,這是語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師那樣,適時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學習“過程和方法”這正是課程標準所大力倡導的,也是極富創意的,現代教育學論認為,各門學科都必須擺脫唯知主義框框,力求做到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和諧統一。這正是課程標準力求達到的目標。
2.學習方式具有多元性
變單一、被動的語文學習方式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變化,成為這次課程改革的最亮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不難看出“綜合性學習”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學科中心論”。最終是為了培養綜合能力。第二,要重視體驗。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對探究方法的體驗,重視參與,培養個性和人格。第三,要培養課程資源意識。自然山水、人文景觀都可成為課程資源,培養學生開發利用資源意識,學校語文教育工作者應重視潛在課程的開發和利用。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就是學習過程突現學生主體性。教師要激發、引導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欲,同時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探究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它不是一項課外活動,是在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的學習方式和態度。決不是那種教師先設定一個答案,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鉆入圈套的那種教學,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學生完成一個課題,發明創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養他們的意識和能力。現代教育論認為,學習方式是決定學習質量的重要環節。因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構建旨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
3.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
打破學科中心論,強調綜合性、跨學科、跨領域學習,重視語文和生活的聯系,是課程標準改革最大的突破點,大大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內容。課程標準強調:“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的同時,更提出“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學生視野”,這是過去語文教學大綱從未涉及的領域,從而進一步拓寬了語文課程內容的空間。為改變長期以來分科教學形成的知識相隔斷的局面,強化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構建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程體系,邁開了實質性的步伐。
4.課程地位具有新高度
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至今為止最為恰當的表述,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5.支撐課程具有新理念
課程標準以四大基本理念為支撐。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條:“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這一理念貫穿于課程標準的始終。首先,強調自主性,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習的過程是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毫無疑問,二者的主體是學生,必須十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其次,強調合作性。學生對課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種因素影響,心得各異,體會不同。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意思,這就特別需要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互相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己。再次,強調探究性,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發現的過程,學生對學習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重在學習過程和方法培養,決不是追求學生探究的結論。探究中包含有訓練,探究學習不排斥接受性學習。
課程標準還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強”的課程,“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并明確指出:“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這無疑也是一個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6.教育過程具有新特點
新的課程標準倡導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新特點。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是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反對離開教材思想內容的純工具訓練。二是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豐富的人文內涵影響學生的精神領域,注重潛移默化。三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母語運用水平。四是開辟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注重對潛在課程的開發和利用,重視隱性教育。五是教學中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用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聯想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等。
7.教師素質具有新要求
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工作,無疑是對語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體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有開放意識,對學生、對教材、對評價尺度都要有開放意識。其次,是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我們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首先要會自主學習。一個常年不讀書、不看報、不思考的語文教師是不可能適應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識的前提下,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實驗,改革創新教學方法,這是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它是一個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新課程改革也不例外。作為一線的教師,在實踐的欣喜中也發現了新課程標準在制定時的一些不足之處,這些應該引起所有關注教育和從事教育教學人的思考。
1﹑目標制訂大一統,缺少層次。各地情況不一,學生差異很大,統一目標,不可能適合全體學生。如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經濟發達地區與山區學校等。因此,目標一元化,不利學生個性發展。
2﹑實踐操作缺少必要的指導。課程標準怎樣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實踐性不強,因為很多目標是帶前瞻性的,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關系如何處理好,有待實踐中不斷完善。要把先進的理念落實到實踐中去,還需要進行大量探索。
3﹑教師充電學習的力度不夠不夠。《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現代教師要徹底根除一桶水的陳舊觀念,樹立源流活水的思想。面對現實,迎接挑戰,歸根結底要加強學習和培訓,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才能真正使課程標準落到實處、發揮實效。
4﹑教育評價尺度沒有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同步。落實新課程標準,必須改革固有的評價機制,評分、評估、評語相結合,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結合定性評價。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的評價機制,摒棄以考試為唯一尺度的做法和唯分數論的評價。努力使語文教學評價科學化、規范化、客觀化。
5﹑標準不夠精密,需要在實踐中打磨。新《課程標準》也存在很多不足和亟需完善之處。如“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然而標準處處突出“人文素養”,卻沒有一處體現、落實“科學素養”。同時,一些地方教材注重了時代需求,知識體系是否完整,知識分布是否合理等,在沒有經過實踐檢驗就盲目應用于教學,也不利于新課程改革的健康發展。這些紕漏,不一而足,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完善。
新課程改革就像一只化蛹的蝴蝶,經歷了陣痛,掙脫了繭的束縛,帶著時代的氣息,在華夏大地上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