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作文教學審美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審美教育的含義
楊安侖在《美學綱要》一書里這樣解釋“審美教育”:“美育,是在對世界的審美關系中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健康的審美意識、高尚的審美情操、深層次的審美能力,從而使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規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薄八墙逃豢扇鄙俚慕M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質的一條必由之路。而且,審美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是彼此滲透、相輔相成的。”由此可看出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審美教育是意識的教育,關系到一個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若欠缺這種能力的話,人類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看法將混成一團,對于客觀世界的改造也將不符合美的標準。
首先,中學階段的學生處在一個特殊的年齡段,思想和心理都不是很成熟,處于一個不穩定的階段,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也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這時老師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懊麕煶龈咄健边@句話說明老師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老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作文教學的方法與理念,都將影響到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注重審美教育,把作文的文學性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以后的文學造詣。試看古今中外的文學家,有哪一個不重視審美情趣的培養?他們在成為名家以前都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審美能力達到一定的高度,這之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寫出曠世佳作來。當然我們不希冀每個中學生以后都能成為作家,但是這作為一個基礎,是應該打牢的。畢竟誰也不知道他們以后會不會走上文學的道路。正如魯迅從文之前一心在日本學醫,為的是醫治國人身體上的疾病,解除他們的痛苦,然而當他在一部電影中看到國人的麻木后毅然棄醫從文,因為他認識到身體的疾病遠不如思想的疾病那么嚴重。
這也是時勢發展所趨,現在提倡的是全面教育、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所有的老師要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考試是第一位的,從本質上意識到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才符合時展規律和教育規律。
三、學生作文的問題
很多學生害怕寫作文,就是因為他們怕寫得不好,拿不到高分。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久而久之,他們便覺得寫作文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不把其看成是一種美的創作。仔細分析可以看出他們的作文存在著以下這些問題:無話可說,內容空泛,在拿到一個作文題目時感到很茫然,覺得無從下手,心里找不到與之相關的材料,這是因為他們的社會經歷和人生閱歷太少,平時基本上是學?!程谩獙嬍疫@樣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根本沒辦法去了解外面所發生的事情和國際上的熱點聚焦,整天都對著為數不多的基本教科書;感情虛假,辭藻平淡,很多時候學生抒發的感情和前面寫的內容毫無聯系,毫無文學性可言。這也和他們人生閱歷和社會經歷的缺乏有很大的關系,沒經歷過的事情怎么能很好地表達對其的看法?他們在作文寫作中陷入了一種機械的重復,雖然作文的主題和要求不一樣,但是他們在寫作文的過程中重復著自己向來形成的固定模式和思維;情節平淡無奇,缺少波瀾,這主要是針對記敘文而說的。由于讀過的文學作品比較有限,自身經歷的平凡,他們寫的故事基本就是按時間順序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寫下來,這樣肯定會缺少文學性和欣賞性。畢竟作文作為作品的一種形式,不同于我們平時寫的日記和總結。
四、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
文學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去了解生活,最好的辦法便是觀察。觀察以后才能產生感受,把客觀事物和人的主觀感情結合起來。作文教學時,老師應該重視指導學生對大自然進行觀察,這種觀察的對象無疑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由于觀察的途徑、方法不同,就產生導致了科學的觀察與文學的觀察不同??茖W的觀察要求盡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觀色彩,有時為擺脫人的感覺器官的局限和影響,科學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一些精密儀器排除錯覺,以避免得到有背真實情況的實驗結果。然而文學的觀察除了要有那種標準的、帶普遍性的眼睛外,還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帶有鮮明個性特色的眼睛去觀察生活,把客觀的意象和個人獨特的情感結合在一起,使觀察的結果帶上個性的情感色彩。文學形象產生于客觀與主觀的碰撞,它是情感與理智的合攏。但是對于中學生而言,他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觀察往往處于一種感性狀態和朦朧狀態,搞不懂自己為什么要去觀察。也搞不懂要觀察什么,比如他們看到鄉間的百花盛開、新房林立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是五彩繽紛的色彩和新房子的漂亮,卻很少去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景象。他們很難把把這些景象和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對農民的重視結合起來。往往只知其果。不思其因。所以,老師要在這方面進行有效的指導,鼓勵他們去思考,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這不僅是文學的精神,也是科學界所提倡的精神。
有效利用課本和相關讀本,注重對精美文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及聯想能力。當然,要想做到這點,應建立在上述第一點的基礎上,即——觀察。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馬赫曾對聯想作過這樣精辟的論述:“在兩種突然同時進發的意識內容A和B中,一種內容在出現時,也喚起另一種內容?!边@種聯想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快感,聯想的結果是學生的思維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誦李白的不朽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出現在人的腦海里的何止是黃河呢?也許是浩瀚無際的大海,也許是一瀉千里的黃果樹瀑布,也許是滾滾東去的長江……想象在人們頭腦中迭現的是許多波瀾的畫面,使審美的感受更豐富了。再如馬致遠(元)《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背尸F在人面前的是一幅極為凄涼的畫面:秋風蕭瑟,荒涼凋謝的蒿草,孤枯敗落的藤枝,蔓纏在飽經滄桑的老樹上,時不交運的“昏鴉”,呱呱叫著,聲聲催人心魄,把秋日黃昏的氛圍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橋,似給旅人鋪路,又似讓旅人沉落。瘦弱贏馬,馱著書卷,催著旅人,行吧行吧。只廖廖數語,便將人在天涯的秋愁刻畫得淋漓盡致。
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文章中描寫自然環境的美去領悟其中的理性內容。如茅盾寫的《白楊禮贊》中對白楊樹的贊美,“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加工過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這一段話,作者表面是對白楊樹的贊美,實際上是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的廣大抗日軍民的禮贊,贊美廣大軍民的英雄氣概和團結向上的革命精神。只有理解到這一層,才能真正知道茅盾何以要花這么多的篇幅去寫看起來極為普通的白楊樹,知道這看似樸實的描寫后面所蘊涵的精神。又如孫犁寫的《荷花淀》,“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干凈得很。”“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銀壁一樣。粉色荷花箭樣高高地挺出來……”以及其他的景象,諸如明月、清風、銀白的湖水、碧綠的稻秧、粉色的荷花……通過這些景物描寫,展現出人們對家鄉的愛、對生活的愛,著重表現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從而歌頌愛國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通過對精美文章的分析來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尤為重要,這是他們汲取文學營養的重要來源。
開展課外活動,把理論的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感受生活,擁抱生活,從而喚起對所要表達的事物和人的情感。只有成為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寫出親切感人的作品。恩格斯說,文學起源于勞動。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談到,文學起源于原始歌謠,古時勞動人民在勞動時為了減輕勞作疲勞用有節奏的歌謠來緩解疲勞。這大致也和恩格斯說的一個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勞動和實踐對于文學產生的重要性。比如長江沿線一帶的地方,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長江,讓他們自己真實地感受一下長江奔流直下猶如天上來的氣勢;沿海的地方,老師可以讓學生多去海邊看看,目睹大海的波濤洶涌從而產生一種博大的情懷:有高山的地方,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去攀登高峰,體驗往上攀登的艱辛和達到頂峰后的快樂,以及隨之而來的“一覽眾山小”的豪邁:而平原的地方,則可以要求學生多參加田間勞作,體會勞動的艱辛和父母的不易,珍惜勞動果實。當活動結束以后,讓大家在一起討論,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進行心得交流。那么在以后碰到諸如《登泰山記》、《勤勞》、《克服困難》之類的作文,學生便可以從自己真實的經歷出發,寫出自己的真感情。
老師應該允許學生有不一樣的聲音——即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很多老師容易犯先入為主的錯誤,覺得自己的分析才是比較準確的,認為學生的閱歷淺,不可能把問題分析得很透徹。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師的分析只代表他自己的觀點。他的觀點的得出是建立在自己的社會人生經歷和人生觀、價值觀上的。中學生和老師有著必然的思想和認知代溝。但這并不說明他們的看法就不對,很多時候學生的看法往往由于角度新穎而更具有價值。
五、作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意義
把作文的審美教育放在第一位,對于傳統的教學是一種極大突破。其核心在于一個“美”字,這樣可使學生改變自己以往對作文的看法,不再把寫作文看成是應付的不得不做的事;能在根本上使學生從“要我寫”轉變到“我要寫”,自發地去追求美、熱愛美、創造美。從長遠意義上講,這對于他們以后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種意識上的超前性不是短期內就能獲得,必須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逐漸積累才能緩慢形成,正如一個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一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意義。那種傳統的以考試為目的的教學模式早應該被歷史的洪流所淘汰。
摘要:中學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部分,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很多老師在作文教學中片面強調作文的應試技巧而忽視其中的審美教育,從而使作文教學帶上了某種功利色彩。本文試著從幾個方面說明如何做到作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及其意義。
關鍵詞:作文教學;審美教育;途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