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構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近年來,建構主義理論作為一種教育改革思潮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的追捧。仔細審視建構主義理論,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看出兩者在課程意義、課程特征等方面擁有很多共同之處,因此,本文嘗試在建構主義視域下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建構。
關鍵詞:建構主義;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一、建構主義理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啟示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強調生成性
所謂課程目標的生成性,即課程目標不是在教學過程中一成不變的計劃,亦不是學生漫無目的、自發的活動,而是在具體教育情境中,通過師生互動,教育者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不斷調整活動,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課程發展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注重體驗性和生成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學生與教學情境之間的互動是無法事先預測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與教學情境互動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需要靈活地開展課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強調意義建構性
在建構主義看來,學習的過程不是向外界汲取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在新舊經驗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的主動構建。這一課程觀給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啟示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雖具有穩定性,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現成結論,而是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自主建構的心理活動。
(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強調創生性
不同于傳統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我—它”關系,建構主義課程觀強調課程的創生性,即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共同創造新教育經驗的過程。建構主義課程觀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性質相吻合,它是一種過程開放、重體驗的心理活動,課程實施過程即課程參與者之間能動、互助的精神建構過程。
(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強調情境性
建構主義強調課程評價的多元性,多元性評價的重心是一種過程性評價,圍繞真實情境展開,體現了動態、持續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就是要“提倡在真實情景中通過讓學生完成操作任務來進行教學的真實性教育和基于勝任能力的教育”,因此,學生評價理應以高度情境化的操作任務為基礎,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二、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構建
(一)課程設計要突出建構生成
不同于傳統學科課程線性的、固定的課程運行程序,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認為,課程目標和內容并不完全是事先設定好的一成不變的文本,而是在活動中經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相互作用,使課程目標越來越清晰。與此同時,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情感交流與思維碰撞是進行課程目標調整的一個重要支點。教師根據學生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目標,為學生體驗、感悟和心理建構創造條件。學生的心理建構過程和自我生成過程密切聯系,循環往復。
(二)課程設計要突出學生主體
建構主義視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也就是說,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的職責在于幫助學生搭建一個心理知識支架,創造一切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建構。這突破了傳統靜態學科課程的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為一個動態生成的課程,體現了為學生心理成長提供經驗這一內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倡導的課程理念十分吻合。
(三)課程設計要突出體驗性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于傳統學科課程,它注重學生的心理體驗以及體驗的程度。也就是說,衡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否有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是否產生了深刻的情緒情感體驗。這種體驗是經驗與直覺的內在熏陶,是情境陶冶、內心感悟的有機融合。正因為如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多創設有助于學生親身體驗的活動,使學生在感悟、探究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與建構,從而促進心理發展。
(四)課程設計應回歸生活世界
長久以來,我國學科課程過分強調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較少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以至于課程內容枯燥乏味,課程與學生生活呈現“兩張皮”的現象。建構主義視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關注生活中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體驗,組織學生在生活化的心理活動中得到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寓教于樂,在濃厚的生活氣息下進行學生主體的自我建構,從而不斷提升心理品質。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有別于傳統的追求完整知識體系的心理健康課程,建構主義視域下的心理健康課程重點關注的是心理場景的建構與渲染,注重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與感受。從當前常見的心理問題看,人際交往問題、情緒管理問題、戀愛問題是大學生普遍面臨的心理問題,因此課程設計應當緊密圍繞這些內容,引導學生在活動體驗過程中有效提升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袁維新.認知建構論[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
[2]張建偉,孫燕青.建構性學習科學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丁邦平,顧明遠.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分離還是融合——兼論“學生本位課程”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2(10)
作者:欽爽 解波 侯靈華 單位:寧夏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