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通過對農村貧困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成因進行分析與研究,從文化自信視角構建農村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提出具有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的對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文化自信;農村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作為特殊群體的農村貧困大學生承受著經濟和心理雙重壓力,在精神和肉體上受到極大的傷害,導致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造成人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嚴重地影響了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學習生活。這已經成為當前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和研究焦點[1]。
1農村貧困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高校大量擴招和高額學費,使得農村貧困大學生處于經濟和心理雙重壓力下,思想、行為、心理等方面問題越來越嚴重,從而導致人格缺陷、心態失衡、網絡成癮、精神貧困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具體如下。
1.1人格缺陷
由于學生個體貧富差距大,農村貧困大學生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往往缺乏信心和勇氣,對未來感到迷惘和困惑,內心異常敏感脆弱、沮喪自卑,思想偏激扭曲,自暴自棄,傷害自己的身體甚至產生厭世、輕生的極端想法,逐漸造成人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帶來終身無法消除的傷痛[2]。
1.2心態失衡
面對生活環境的變化、經濟壓力、貧富差距、城鄉文化的差異,部分農村貧困大學生往往不能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更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艱難處境,不善于溝通交流,把困難和壓力埋藏在內心深處,不能以積極的心態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社會與人生,加之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他們的心態完全失衡,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
1.3網絡成癮
農村貧困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經受經濟和心理雙重壓力時,更趨向于在虛擬網絡社會尋求暫時的精神慰藉,消極地逃避現實。由于他們長期沉迷在虛擬網絡世界中,慢慢失去了與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氣,完全迷失了自我。網絡成癮最終會導致多重人格的出現,甚至誘發多種心理疾病,引發傷人或自殘的極端事件。
1.4精神貧困
農村貧困大學生無法擺脫經濟和心理雙重壓力,加之近年來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他們根本無法滿足家庭和社會的期望,在受到經濟困擾的同時,也是承受精神貧困帶來的痛苦折磨[3]。
2農村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農村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非常復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決。
2.1家庭原因
由于家庭貧困,家長平時忙于生活奔波,對孩子的關注和關心較少,很多孩子從小就是留守兒童,與父母缺乏深層次的溝通交流,彼此間的感情比較疏遠、淡漠。他們甚至不知如何正確表達情緒和情感,長期處于較壓抑的心理狀態,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嚴重影響了處理和解決矛盾、沖突能力的發展。
2.2學校原因
農村貧困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因囊中羞澀,無法過多參加各種與經濟有關的集體活動,直接影響其人際關系的正常發展,難免被同學貼上不合群的標簽。這會加重他們因物質匱乏帶來的精神焦慮,造成的心理傷害短時間難以愈合。
2.3社會原因
高校盲目擴招和實行收費制度,使得農村貧困大學生數量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加重,但配套的資助體系并不能完全解決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困難。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傾家蕩產供出來的大學生,無法保證其順利就業,投資與產出很難在短期內見到成效,加之學生在校期間要不斷為生活和學業奔波,引發多重問題。
2.4自身原因
農村貧困大學生由于長期受到經濟問題的困擾,性格孤僻、敏感,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執和自卑傾向,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往往造成緊張的人際關系。特別是部分學生對未來持較為悲觀的態度,最終出現憂郁、孤僻、退縮、逆反心理,容易衍生出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
3基于文化自信的農村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農村貧困大學生不但物質貧困,更主要的是精神貧困。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思想、行為、心理等方面尋找基于文化自信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3.1健全農村貧困大學生經濟資助機制
解決農村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困難,一方面要加大對國家獎學金、助學金的資助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助學貸款制度,建立貧困大學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保證貧困大學生有學可上。在提供經濟幫助的前提下,培養農村貧困大學生自強自立的精神和回報社會的責任感,有利于促進其成長與成才,使其更好地發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生力軍的作用[4]。
3.2構建農村貧困大學生自主脫貧模式
農村貧困大學生承受著物質和精神雙重貧困的重壓,因此,一方面高校要想方設法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和創業平臺讓他們在經濟上自主脫貧,只有物質上衣食無憂,他們才能樹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讓貧困大學生有更多的鍛煉機會和成長平臺,重塑他們的自信心,堅定理想和信念,使他們成為先進文化的承載者,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主體力量[5]。
3.3建立健全農村貧困大學生心理援助體系
農村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壓力雖然可以通過助學貸款、減免學費等經濟援助得以緩解,但是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所有問題,特別是精神貧困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有效進行甄別篩選,對存在心理問題的貧困大學生跟蹤輔導,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援助長效機制。
3.4筑牢農村貧困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根基
農村貧困大學生僅靠物質救濟不能真正脫貧,喚醒文化自信的精神脫貧,才能真正解決其存在問題。堅定文化自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材、課堂,使大學生潛移默化中認識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自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文化認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6]。總之,農村貧困大學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其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學生個人的發展以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高校要深入研究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通過建立合理、有效的經濟資助機制解決物質貧困問題,通過文化自信實現精神脫貧,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黃榮峰.農村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中國成人教育,2010(10):92-93.
[2]趙顯偉.高校農村籍貧困大學生問題及其解決對策[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9.
[3]韋國善.當今農村貧困大學生精神貧困現象的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165-167.
[4]王曉征.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問題及資助機制分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5):106-108.
[5]薛玉成.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及其培養研究[D].衡陽:南華大學,2014.
[6]鄭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5.
作者:楊春耀 單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