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中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闡述了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策略,包括設計操作活動,挖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聯系生活實際,挖掘數學課堂的實用性;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注重合作學習,增強師生的互動性。
關鍵詞: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數學教學;合作學習
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大部分存在生源復雜、學生底子薄弱、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而數學學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等特點,對于學生的主體意識要求較強。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有效地提升數學教學效率是擺在民族地區農村中小學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
一、設計操作活動,挖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中小學生的空間思維和數學建模能力尚不成熟,對于一些基本數學理論理解不足。此時,教師在掌握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動手操作活動,如擺一擺、拼一拼等,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喚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數學教學效率。例如,在講解“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教師可以借用手電筒和籃球作為演示道具,讓學生動手操作,演示二維和三維兩種情況下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很容易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本節課的知識點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從而有效提升了教學成效。
二、聯系生活實際,挖掘數學課堂的實用性
思維是以感覺和知覺為基礎的一種更高級的認識過程,它運用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操作對感覺信息進行加工,這種加工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在一堂數學課中如何讓學生產生這種意識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盡可能地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從已有知識和已有生活經驗中培養學習興趣,不斷提升數學素養[1]。教師在備課時應將章節的知識點與現實生活有效地結合起來,創設教學情景。例如,在“直線、射線、線段(4)”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景:某個村莊有兩個社,現在在這個村只能建一所鄉村衛生所,而兩社的實際距離又較遠,A社村民建議將衛生所修建到甲處,B社村民又選擇了離他們較近的乙處。現在假設學生為該村的村主任,如何解決這個現實問題。教師先不給學生交代本節課的知識點,由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一個學生扮演村主任并規劃建設地址,其他學生扮演兩社村民,評價村主任的決定。學生在自主思考和動手畫圖的過程中會不斷地接近本節課的知識點,而教師要在恰當的時候潛移默化地引出本節課的知識點,并對最接近知識點的學生進行表彰,以此為契機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的習慣,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三、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信息技術集圖、文、聲、色及網絡于一體,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圖片、視頻、Flash動畫等,使數學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導、規律的揭示等均清晰而形象地顯示出來,加深學生的理解,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率。例如,在小學數學“角的大小比較”這一節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兩邊叉開得越大,這個角就越大”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播放“大角和小角”的Flash動畫,通過動態顯示,使學生獲得正確、清晰的數學概念,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四、注重合作學習,增強師生的互動性在
中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先充分考慮每個小組成員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四到六人為一組,再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期間,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例如,在“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節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會解決電話計費問題,設計合作學習任務:“小明的爸爸每月的通話已超200分鐘,對此,移動營業廳客服人員推薦了兩款套餐,一是月使用費58元,主叫限定時間150分鐘,主叫超時0.25元/分,被叫免費;二是月使用費88元,主叫限定時間350分鐘,主叫超時0.19元/分,被叫免費。從節約話費的角度考慮如何選套餐?”對兩款套餐方案選擇,大家各有爭論。此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分小組探究,計算費用,從而得出結論。由此可見,合作學習,既實現了教學目標,還有效提升了教學效率。綜上所述,有效的教學策略是提升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可以轉變民族地區學生對于數學的認識,因此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做好數學知識的指導和傳授工作,還要加強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3],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升民族地區中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雪萍.讓數學與生活比翼齊飛:探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情境的創設[J].學周刊,2019(15):81.
[2]胡登遠.探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J].中國新通信,2019,21(6):194.
[3]張金祿.淺談在新課標下如何培養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40-141.
作者:謝延聚 單位:甘肅省永靖縣太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