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鄂溫克族作家小說話語形態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烏熱爾圖小說話語形態宏觀分析
(一)話語主題
話語主題傳達的是表述者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信息。對于文學而言,它既反映了表述者個人的思想觀念,也與更為深廣的歷史文化語境密不可分,不同時期的社會現實、文化思潮、國家話語規約了小說話語主題的選擇。中國的各少數民族既是作為整體的中華民族的成員,同時又是具有獨特民族特質的個體,她的生存和發展既遵循本民族的社會發展規律,同時又必定在與其他民族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中發展。這種生存現實境地的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必然決定了作為反映社會歷史、文化的少數民族文學在主題表達上既反映本民族與他民族之間的民族關系問題,又反映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特異性。因此,從話語研究的視角考察少數民族小說,我們關注小說在話語主題上對各民族關系、民族問題的反映,特別是要分析哪些是已說的,哪些是未說的①。從這一點來看烏熱爾圖前后期小說,我們發現:1.前后期小說在話語主題上有明顯的變化(1)前期小說在表達民族問題這一話語主題上,截取了現代民族國家歷史進程中幾個重要階段的民族關系:如《森林里的歌聲》、《琥珀色的篝火》、《熊洞里的孩子》、《瞧啊,那片綠葉》表現建國初期新的民族關系、民族情誼;《一個獵人的懇求》、《森林里的夢》、《小別日欽》、《愛》反映十年動亂給少數民族帶來的災難和鄂溫克族獵民對不公平的歷史命運的憂憤和控訴;(2)后期小說話語主題主要專注于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入書寫,主要體現在民族國家的現代性進程中,少數民族如何保留其文化的獨立和異質性,其中以《小說三題》、《叢林幽幽》等為代表。2.前后期小說不同話語的主次關系不同。在一部作品中,或者說在一系列主題相同的作品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中心話語決定了作家的創作主題和目的,主宰了整部作品的敘事結構和過程。少數民族因其身份的雙重性,決定了在文學作品中,國家話語與民族/個人話語相互交織,在烏熱爾圖的小說中,可以明顯看到這兩種不同的話語形態的顯隱變化。(1)前期的一系列小說,作者抓住了對中國社會發展影響巨大的幾個歷史階段,從歷史上看,這些階段或催生了民族國家的建立,或打破了國家的常態發展,或加速了社會現代性的進程,對國家新生的喜悅、對浩劫的反思,對現代社會的憧憬,這些主流社會的話語成為中心話語,并決定了烏熱爾圖前期小說的主題以描寫新型民族關系、民族未來發展前景為主。雖然作品中也隱約可見對本民族文化的描寫,但都僅是浮于表面的點到為止。(2)如果說前期的小說中民族/個人的話語只是隱隱地呈現,那么后期小說中,這類話語以強勢的姿態由隱到顯,取代了國家話語的中心地位,而國家政治話語在民族歷史話語的強勢登場下被淹沒,地位由中心轉而邊緣。僅僅描寫前后期小說話語主題的轉變以及由此決定的不同話語地位的變化,只是回答了“怎么樣”的部分,而話語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闡釋“為什么”,尋求變化背后的原因。烏熱爾圖小說是以敖魯古雅這部分鄂溫克人為描寫對象的。這部分鄂溫克人在解放初期仍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然而,原始的寧靜仿佛在一夜之間,被人類歷史挾裹著進入現代文明的歷程。50年代中期,按照國家的民族政策,鄂溫克人開始定居放牧的生活,鄂溫克族從原始封閉的社會形態直接跨越到社會主義;而60年代中期,由于社會主義建設急需木材,國家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東北坡。鄂溫克人生存的家園面臨著危機。對于鄂溫克人而言,蒼山莽林不僅是安身立命之所,更是綿延不息的古老文化命脈,失去森林即意味著傳統文化的湮沒。在強大的現代文明的生命力面前,傳統的經濟生產生活方式慢慢地被拋棄與遺忘,鄂溫克人用生命傳承下來的古老文化以驚人的速度在一天天消亡。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語境下,雖然表面上看,作者在前后期小說創作上只是藝術手法不同,但這背后所體現的作者的價值觀和立場:代表先進生產力、先進文明發展方向的現代社會,雖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辯證地來看,不同地域、民族的社會發展形態有其自身內部的發展規律,這種發展規律是這一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獨特的生產方式、生存經驗、生命哲學的綜合體現,如果現代社會的發展是以犧牲其他民族傳統文化完整性、獨立性、傳承性為代價的,那么,從終極意義上看,這恰恰是違背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目標。
(二)話語主體
如前所述,占據中心地位的話語決定了作家的創作主題和目的,主宰了整部作品的敘事結構和過程。因此,我們要考察,為了達到對話語主題的清晰表達,作者安排了哪些話語主體出場,他們的身份及相互之間的社會關系如何。話語主體指在特定語境下運用語言符號生成意義的具體的人或社會組織形式①。我們既要考察誰在說話,更要分析誰不在說話②。對比烏熱爾圖前期小說,我們發現:1.前后期小說話語主體呈現由兩類到一類,由對話到獨白的變化。(1)總體上看,前期小說有兩大類話語主體:A鄂溫克人、B漢人/外來人。如:《琥珀色的篝火》中獵人尼庫一家和三個迷路的城里人;《綠茵茵的河岸》中的牧人和作家“我”;《一個清清白白的人》中達斡爾族畜牧局科長和他的上級領導;《一個獵人的懇求》中獵人古杰耶和張喜勝、王斌;《綴著露珠的清晨》中鄂溫克小伙“我”、別吉大叔和一群城里來的觀光客;《瞧啊,那片綠葉》中的拉杰大叔和漢族干部;《小別日欽》中小別日欽一家和記者“我”;《熊洞里的孩子》中鄂溫克查力班爺孫和山外人;《森林里的歌聲》中獵人敦杜父子和漢族地主李貴。(2)后期的作品中,如《雪》《沃克的泌利格》《清晨升起一堆火》《瑪魯呀,瑪魯》《你讓我順水漂流》《薩滿,我們的薩滿》《叢林幽幽》,我們發現,B類說話主體漢人/外來人在文本中隱退,只剩A類說話主體即鄂溫克人,文本由AB兩類說話主體的對話變成A類話語主體的獨白。2.從具體的話語主體的身份類別來看,反映了少數民族與漢族/主流民族的社會關系。A類話語主體的主要身份為獵人,從歷史上看,這類人是鄂溫克族的主體,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B類話語主體的類別有地主、干部、記者、作家等處于社會中上等階層的人。
(三)話語效力
話語是一項社會實踐,因此和其他社會實踐一樣,具有豐富的社會效果。就小說而言,話語效力包括如小說的發行、獲獎情況、讀者反映/評論以及由小說帶來的行為后果等。烏熱爾圖在80年代初期連續三年蟬聯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成為新時期文壇矚目的少數民族作家,但是其作品的社會影響卻與之形成反差。就小說的發行量來看,短篇小說集《七叉犄角的公鹿》印數6500冊,普通讀者幾乎“沒讀過”“、不知道”烏熱爾圖;就對小說的評論而言,可以說對烏熱爾圖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學界,通過“中國知網”搜索到關于烏熱爾圖小說的評論文章共19篇,對他的小說評論最多的也主要是前期小說,而作者傾注心力的《叢林幽幽》卻遭遇主流評論界的冷遇。有意味的是,主流評論界對烏熱爾圖由評論的蜜月期到冷落期,恰好對應了作家小說主題由表現主流話語的新型民族關系、民族情誼到著力彰顯被遮蔽的少數民族文化的真相,為民族文化代言立傳。同樣是描寫鄂溫克族歷史文化變遷的小說,漢族作家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社會影響卻是另一番景象。該小說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僅當當網上,普通讀者對此書的評論有400多條。這與烏熱爾圖小說的境遇形成極大地反差。通過簡單地對比,我們發現:對于普通讀者而言,他們關于鄂溫克族的歷史文化知識更多的或者說大部分是從漢族作家作品中獲得,而不是通過鄂溫克族作家之口,這種通過他者的眼光獲得的對一個民族的印象,是否是正確和全面的,我認為是存在疑問的。因此,文學評獎機制對于作品的社會影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引導讀者且大部分是漢族讀者正確全面了解少數民族及其文化是關鍵的問題。
烏熱爾圖小說話語策略分析
(一)情節結構
1.其前期小說存在很清晰的規律性的結構:故事必然從不同民族的矛盾存在開始,中間過程通常由其中的一方實施幫助,最終雙方經歷施救這一事件后,相互之間的矛盾得以化解,重建信任。如《琥珀色的篝火》救助三個迷路人,《森林里的歌聲》收養棄嬰,《熊洞里的孩子》小孫子在寒冷的雪天獲救。不變的人物行動“救助”由不同的人物來承擔。通過“矛盾存在———救助———矛盾化解”這樣的結構,人物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對此可以通過下面具體例子的分析來說明。(1)《琥珀色的篝火》通過尼庫的回憶,指出了兩個民族間的隔閡、矛盾的存在:“他想起那次在小鎮上喝醉了酒,……一群孩子無緣無故朝他撇來一塊塊石頭。他還想起,有一次,……走在熱鬧的大街上,不少人用那樣一種眼光盯著他,有的直躲。那種眼光他記得清清楚楚……”③這個矛盾的存在,使尼庫在發現三個迷路的漢人時在救與不救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按鄂溫克獵人的秉性,在林子里遇到迷路的人,第一時間“救人”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曾經在城里受到過的侮辱、歧視,使尼庫對城里人心存芥蒂和積怨,這兩種情緒的糾纏使救人的問題變得復雜,通過一些形容詞“垂下腦袋,神態十分苦惱”,“很煩躁”,“一句話也沒說”可以看到尼庫內心的掙扎。但是妻子的一句“到了他們城里,你也會迷路的”最終使尼庫克服了狹隘的忌恨,決定尋找迷路的人。當迷路人終于獲救后,我們來看下面的文字:“您救了我們三個人的命!”戴眼鏡的老漢嘴唇在抖,眼眶濕潤了。他坐起來,瞅瞅他們,沒說什么。……這是從大城市來的人呀!他們見過多少世面!現在他們用這么恭敬的眼光望著他———一個鄂溫克獵人。他發現自己被推到一個尊貴的位置———這是難得的心里位置。這是第一次!多漂亮的第一次呵!他很滿意,很痛快,很高興。“你們———好了?”他問您是獵人?戴眼鏡的老漢問。……“謝謝您!”“真謝謝您!“……“您餓了吧?”戴眼鏡的老漢問“,真對不起,您帶的餅和熟肉讓我們吃光了。”……“大叔———”戴眼鏡的老漢也這樣稱呼他。“您———別走!我們還會迷路的。”這是那個中年人的聲音。……他盯著年輕人的臉,這兩只眼睛濕漉漉的,眼神是真切、誠實的。他瞧瞧戴眼鏡的老漢。老漢臉上每個微小的表情,都在表達一個希望。這個希望他理解了。①這段對話從人稱代詞和形容詞入手來突出矛盾消解后人物關系、地位的變化。通過人稱代詞的變化,用“您”尊稱稱呼獵人尼庫,使尼庫由之前受侮辱和受歧視的地位轉而受到尊重,使人物之間由之前的不平等到平等的關系,并且用一連串的形容詞“恭敬”、“尊貴”“、難得”、“滿意”“、痛快”、“高興”描寫人物的心理感受來凸顯這一變化,印證矛盾完滿的解決,互信互助的關系得到建立。(2)《森林里的歌聲》敦杜在兒子昂嘎丟了后,撿了漢人的棄嬰回到家,妻子延妮娜發現后,說了一段充滿仇恨的話“:狼崽子,你抱著山外人的狼崽子!我要用她給我的昂嘎報仇!……看見她的臉,我的心就在抖,我要殺死她,為了我的昂嘎!”②而幾天過后,“延妮娜用同情的目光望著丈夫,……‘我要養活她。……我們的命多苦呀……’”③這中間作者雖然用省略的手法,沒有交代延妮娜思想轉變的過程,但是顯然從這一“空白”處,讀者可以解讀出人性的無私。從“她”到“我們”人稱的變化,反映了延妮娜的情緒由仇恨到同情,進而視為一體,矛盾因收養棄嬰得到緩解,并最終通過失散15年的兒子回家帶來對漢族人的新認識得到消解。2.后期小說則沒有這樣明顯的戲劇性的結構,而是將敘述行為的過程文字化,即讓讀者清晰地看到敘述人的存在,整個講故事的行為過程通過一些程式化的句子直接點明。如《雪》整個故事由這些句子串聯起來:孩子,那真是沒聽頭的故事。現在,你讓我費這么大的勁來嘮叨,我可不覺得這里有什么意思。……我講到哪兒啦?……回過頭,我再說說打鹿。……我再說說公鹿的脾氣,興許你也愿聽……聽我再往下說……你看我又扯遠了。……①這種程式化的講故事的結構形式,在后期的其他幾部小說《清晨升起一堆火》、《薩滿我們的薩滿》、《在哪兒簽上我的名》里也能找到。從話語的視角看,結構形式只是表層現象,背后蘊含著深層的文化意蘊。鄂溫克族是一個以聽覺為主的民族,傳統文化、生存經驗在口口相傳中得以承續。所以“講故事”不僅是一個敘述行為,而且體現了一種文化血脈的傳承、延續。作者采用這樣的形式,是由于后期小說反思鄂溫克族文化面對現代文明何去何從的主題所決定的。
(二)人物話語表達模式
1.后期的小說則較多地采用了自由直接引語。如下面這段文字:眼下,他的心情,已經變得煩躁,像頭悶了滿肚子怨氣,又無處發泄的公牛。好家伙,你的四條腿真夠硬實,從清早太陽在東山露臉,到它一頭跌在西山,你這樣走啊、走的,想讓我幫你數翻過的山頭,穿過的林子?……你怕鬧,怕那些砍木頭人嗚哩哇啦像發情母狼的亂嗥,還怕怪模怪樣的鐵疙瘩拖的木頭山上山下野牛似的怪叫。告訴你,你怕,我也怕;你煩,我更煩。他一邊走,一邊盯著漸漸靠近的松林,那里的一切好像已經入睡……②上面這段文字的第一句采用第三人稱外視角來敘事,第二句開始滑入一段自由直接引語———人物的內心獨白,然后又轉回第三人稱外視角來敘事。這樣的安排,在閱讀效果上,讓讀者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直接接觸人物的“原話”,使敘述流能更順暢地向前發展③,這一點顯然與后期側重敘述行為書面呈現的寫作方式有關。此外,與直接引語相比,自由直接引語的自我意識感減弱了,更適于表達潛意識的心理活動④。由于后期著重于對民族文化生存境遇的當下反思,因此表現弱勢文化面對強勢文化侵擾的復雜凌亂心理,用像暗流涌動的自由直接引語顯然比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直接引語來得恰當。2.重復。除了用直接引語的方式外,作家還以各種方式安排不同人物反復地重復和強調政治話語的權威地位。同樣的一個主題、一種話語,由不同的人物反復來說,可以起到強化的作用。(1)在前期小說中,這類權威話語的傳聲筒通常由這三類人擔當,接受過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新人”(如《森林里的歌聲》里的昂噶、《森林里的夢》中的大兒子)、代表鄂溫克民族傳統文化權威的老人、漢族干部(如《森林里的歌聲》中的校長)。(2)后期的重復主要表現為重復講述只發生了一次的事件,比如《瑪魯呀,瑪魯》中,重復了四次“努杰他走了,他走了努杰。他是不想走的,我知道。他從來沒想到走,一點兒也沒想到,可他還是走了。”①這樣的安排從形式上更符合講故事的絮叨狀態,并且在不斷的重復中,引發人們對努杰的出走的思考:當生存家園行將淹沒,種族文化無法承繼時,個體的人如何安身立命?話語表達模式背后同樣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意蘊。烏熱爾圖小說前期表現新型民族關系、民族政策的主題,需要敘述人更多地充當“宣講者”的角色,開門見山、口號式的語言體現的是主流文化的思維方式,是對主流文化期待的認同,從讀者特別是漢族讀者的接受角度來看,這樣的表達模式對于閱讀而言沒有障礙甚至倍感親切;而后期凸顯鄂溫克族獨特文化的小說相比前期不容置疑的表達方式而言,則更顯含蓄,“絮叨”式的表達方式,削弱了故事結構的完整性和清晰性,看似隨意,卻是作者的心思巧花,目的在于對民族文化精神內核的原生態呈現,但從讀者接受的角度而言,會產生一定的疏離感,因為對于漢族讀者而言,并不理解這種近乎原始的口傳故事的表達方式對于一個以“聽覺文化”為特征的民族而言的意義;不了解這些言說中留存著民族記憶,民族經驗,而這些民族記憶、民族經驗,在現實的歷史中、在現代文明摧枯拉朽的席卷中,瀕臨斷裂。而文化一旦斷裂,“族”的意義依何而生?對于這些,漢族讀者都沒有切己的體認。
(三)敘述聲音
(1)前期小說的敘事聲音為“講述型”。“隱含作者”的思想、價值觀通過敘述人之口,態度鮮明地對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初期的民族政策、民族關系等進行闡釋和評價。如我們摘錄《森林里的歌聲》的這段文字:“太陽出來了,金色的朝霞把大興安嶺的草木打扮得如同穿上五顏六色衣裳的姑娘。蒼綠的樟松,銀白的樺樹,嫣紅的山楊,蛋黃的針松,奇麗壯觀。”①“當苦難的獵人和山下人民政府派來的隊伍歡天喜地在林子行走的時候,烏娜吉放開她銀鈴般的歌喉唱起了額妮教給她的山歌……悠揚奔放的歌聲飄蕩在興安嶺的密林中。奔騰的流水、氣勢磅礴的松濤在為歌聲伴奏。燦爛的朝陽把溫暖的光芒灑遍密林、山崗。”②在這段文字里,出現了大量高飽和度色彩的詞語,來體現飽滿明亮的情緒,一種發自內心的抑制不住的喜悅、對國家未來的飽滿的熱情和信心,透過這些詞語流露出來。敘述人與“隱含作者”思想、價值觀念一致。“隱含作者”對社會主義新中國充滿了感情和信心,字里行間掩飾不住的是對黨和國家的忠誠與信仰。因此,他們會非常自覺地按照權威政治話語的意志來組織敘事,通過自己的闡釋、評價把一切生活實踐都納入政治要求的軌道上來。所以在進行敘事的時候,敘述人的立場異常鮮明,才會濃墨重彩地描寫少數民族社會發展的美好前景,這樣一來,讀者也就會不知不覺地沉在作品其中,跟著敘述人的思路往前走,并且把理解的立足點也不自覺地移到了敘述人的立場上來。這就為民族國家的權威話語的確立提供了牢固的基礎。(2)后期那些表現民族身份認同,民族文化傳承的小說,敘事聲音多為“展示型”。通過敘述人客觀冷靜的描寫,引起人們對古老民族生存困境的憂思。比如《叢林幽幽》中作者以“零度寫作”方式,借用人類學手法記下鄂溫克族的現實與歷史、部族神話、圖騰信仰等。(3)敘事聲音的復雜性。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敘述人是隱含作者的化身,但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待問題,特別是面對少數民族文學這樣特殊的研究對象時,需要整體地、辯證地來看。如前所述,少數民族是獨立個體與局部成員的統一體,作為知識分子代表的少數民族作家,既有國家公民身份的自覺,又有民族文化的自覺,這樣一種矛盾復雜糾纏的狀態,體現在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中,就不可避免地表現為作品的敘述聲音既要受國家話語的規約,同時又有表現自身民族傳統文化的訴求,這兩種不同聲音的交織纏繞,時而重合時而偏離,造成一種內在的張力,使敘事更具有一種深刻的意味。比如烏熱爾圖前期的小說雖然國家政治話語占據中心地位,但是我們也能隱約聽到代表民族文化立場的敘事聲音對于主流聲音的偏離甚至反諷,如下面的幾個例子:“山下有人告訴我,說他們都在學習班,讓我放心。還說現在是‘’,進‘學習班’的人出來就有文化啦。說得我還真高興,可山上還是缺人手呀!”老人呷了一口茶。“大叔,我也去‘學習’了。”他嚼著肉干,低著頭說,“好樣的。有了文化,鄂溫克人就行了。”③這里運用了反諷修辭方式。“爸爸,我也跟你去學習。”“不,孩子,等你長大,爸爸教你打熊。”①“學習”和“打熊”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話語,而作者借人物之口,直接表達了對主流話語的反抗和背離。總體來說,講述型聲音追求權威的建構,以及向讀者傳達判斷,評價的合法性;展示型聲音營造客觀;而敘事聲音的復雜性則表明:隨著現代文明進程不斷向前,少數民族與主流民族的關系由簡單地只聽不說到也聽也說,對于主流文化由屈從迎合到反抗疏離,這種文化主體不斷自覺的過程,反映了整個社會努力構建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進程。
本文作者:陳玨作者單位:浙江大學當代中國話語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