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們學習英語,不是單純學習這門語言,更重要的在于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加強同英語國家的交往,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本文就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談一些筆者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供廣大同仁進行探討。
關鍵詞:英語教學;中西文化;滲透教育
我們學習英語,不是單純學習這門語言,更重要的在于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加強同英語國家的交往,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國家或民族不同,其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也不相同,這可以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語言中發現端倪。因此,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教師的主要任務,除了教給學生必要的語言知識外,還應該滲透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掃除跨文化交際時的障礙。
一、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了解文化差異,克服交際的障礙。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拉近了世界各國的距離,精神和物質產品的快速流通,把各個民族納入到共同的“地球村”中。因此,每個國家或民族都面臨著跨文化交際的情況。但是,各個國家或地區之間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這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所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學生了解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克服交際障礙,為將來跨國交流和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開展英語教學,其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眾所周知,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但是交際能力還包含其他方面,如社會能力等,僅僅具備了語言能力還不能說就一定具備了交際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只重視語言知識的教學,也需要對語言的社會環境進行適當的介紹,應特別注意將語言的文化差異作為重點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知道在什么樣的場合該怎樣說話,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二、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的內容
中英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語。
在漢語中,對人的稱呼,常常是姓+職業或者職務,表示對人的尊重,如“王老師“”張秘書“”趙經理”等。由于初學英語,對其文化不太了解,加之國人英語水平所限,因此對人的稱呼,常常按照漢語的習慣,進行簡單的翻譯,而不考慮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的因素。如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在我們看來,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Wang絲毫沒有差錯。殊不知,在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和對人的稱呼沒有關系。而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2.打招呼。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習慣上問“:吃飯了嗎?”(Haveyouhadyourdinner?)或者問“:干什么去?”(Whatareyougoingtodo?)這對于英語國家的人來說,意味著你想請他們吃飯,或者打聽他們的行蹤,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而英語國家的人日常見面打招呼,常常是談論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等。
3.介紹。
由于對文化差異的不了解,初中英語教材中,在對話中頻繁出現“What'syourname?”這一句子,從而引出對方的自我介紹。但是,在英語國家中,人們一般不這樣用,而是先介紹自己(Iam...),然后對方也馬上進行自我介紹。即使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如填寫表格、面談等需要問及對方的姓名,也只是說“Youname,please?”或“MayIknowyourname?”等,只有在公檢法司審問犯人時才使用“What'syourname?”這一句子。
4.贊美。
在英語交談中,我們會發現,人們常用對人某一方面的贊美引起對話,如對一個的外貌、新的物品、某方面出色的工作等進行贊美。贊美的一方真誠,被贊美的一方欣然接受,并樂于介紹和分享。面對別人的贊美,通常的回答是:“Thankyou.”。而中國人不習慣贊美和被贊美,有時被贊美者會誤以為對方贊美自己是別有所圖,或者是變相嘲笑自己。
5.感謝和答謝。
中國人說“謝謝”一般比較鄭重,多用于不熟悉的人或者陌生人之間,家庭成員之間幾乎不用,用了反而會覺得很怪。而在英語國家,無論什么場合我們都能聽見人們說“Thankyou”,即使是親密的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夫妻之間都是如此。當在別人家做客,主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中國人習慣于含蓄地和主人客氣一番“,不用了“”別麻煩了”等。而在英語國家,客人會坦率地說“Yes,please”,或者“No,thanks”表示要還是不要。
6.隱私。
中國人以熱情好客著稱,第一次見面就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收入等問題,被認為是關心他人的表現。而在英語國家,人們認為這些問題涉及的是個人隱私,不熟悉的人上來就問是非常不禮貌和沒有教養的行為。同樣,中國人問“你去哪兒?”(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等表示關心他人的問題,英語國家的人們則認為是在刺探他們的隱私或審問監視他們。
7.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在節日方面差異很大,中國的傳統節日英語國家沒有,同樣,英語國家重要的節日在中國也不流行。不但兩者的節日風俗不同,就是人們送禮物和接受禮物的態度也不相同。例如,在節日里,有人送上禮物,中國人常常是一番推辭,最后無可奈何地接受,并禮貌地放在一旁,等沒人了以后再打開。而英語國家的人在收到別人的禮物后,會非常高興地接受,并迫不及待地當面打開,然后喜形于色,表示喜歡和感謝。
三、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的方法
1.運用比較的方法。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針對教材中出現的英語國家文化,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提煉,并與中國相關的文化進行比較,從而發現和分析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與自己熟悉的文化相比較,對于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勢必印象深刻,在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時,會特別留意尊重對方的文化,從而做一個好的交際對象。
2.利用多種渠道和手段。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收集的英語國家的物品和音像資料等,向學生展示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外國的文化;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外國名著等,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參考文獻:
[1]薛紅果.從中西文化差異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2]車慶華.淺談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教育[J].價值工程,2010(33).
[3]陳彩霞.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J].職業圈,2007(15).
[4]王煜煒.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J].河南農業,2008(14).
[5]賈麗霞.英語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導入方法[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7).
作者:郭建新 單位:甘肅省高臺縣高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