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聲樂和演唱方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本文敘述了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情況,以理論方面著重論述了民族聲樂的發聲方法及技巧,讓演唱者從中得到一定啟迪。
[關鍵詞]民族聲樂、發展、技巧、訓練、演唱風格
[作者簡介]音樂舞蹈學院2002級音樂學專業聲樂方向學生
中國民族聲樂是反映思想感情和意志,反映社會生活的一門藝術。他根植于中國土壤,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民族聲樂實際上是對傳統的民歌、戲曲、曲藝唱法和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創新的各種唱法的總稱,它體現了民族聲樂藝術的特點,是長期待的藝術實踐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國文化為背景,以民族語音為基礎,以科學的發聲為原理的中國式歌唱藝術。民族聲樂在演唱中具有一種符合民族欣賞習慣和審美習慣的質樸感和親切感,并具有民族的氣質和感情,容易被我國群眾所接受,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從現代社會議論的角度看,音樂教育界開始了對民族聲樂的教學研究,成立了民間演唱班,民族歌劇班及本科的民族聲樂專業,從這時起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走進了高等教育音樂學府,在演唱方法上和演唱風格上,開始了全面而細致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已經是藝術百花園里的馨香四溢,與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絢麗花朵。全國大多數音樂學院都建立了民族聲樂專業,有的是教研室,有的發展成系級等。這樣更能夠提高音樂學者的興趣和意志,而在教學方向、教學內容、教學風格、教學管理等方面都已趨完善。
作為民族聲樂專業的學者,從本人的所學知識方面來淺談至關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呼吸和氣息的運用
“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呼吸對于唱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呼吸支持是歌唱的動力與基礎。因此,訓練民族唱法也應該做嚴格的呼吸訓練,便吸氣和呼氣肌肉群得到充分的鍛煉,形成“條件反射”做到一想唱,一張口,氣息就立即準備好,并能控制自如。在氣息的運用方面,“聲”和“氣”必須協調平衡,氣多聲少或氣少聲多都不行。唱高音氣要向下拉,唱低音則氣要略提;聲音強氣要治,要勻聲音弱氣要穩,要柔。但在演唱不同風格不同情感,不同速度的歌曲時,用氣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有的柔的剛,有的則要輕巧。在演唱某些民歌時,不必像美聲唱法那樣將氣吸得很深,支點拉得太下,用氣時后腰肌向下向后坐的勁不要太大,心理上想象的氣息悠動輪圈也不要轉得太大,氣息向上向外輸送的“口子”要小一點,集中一點,像消防龍頭那樣身大嘴小,聲音才能輕柔、透亮,集中。
總之,呼吸基本功的訓練一定要加強,即使是有多年演唱經驗的歌手,每天做幾分鐘呼吸練習也是大有好處的。
二、發聲和共鳴的運用
發聲是根據發聲生理學研究,人的嗓音的整個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發出的又最省力的是人們用于說話的一段音區的聲音。聲樂上稱為“自然聲區”,也叫“中間聲區”。發聲是建立良好歌唱狀態的基本手段,是有效改善與發展嗓音、提高歌唱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徑。
首先,學習歌唱必須克服一些特殊的困難。這就是我們要參與發聲的器官,大部分長在身體內部,既看不見又摸不著,除了小部分暴露于體外的器官在歌唱時可直接受大腦支配外,其余大部分器官必須通過科學訓練才能達到間接控制生理功能的目的。這就是我們發現歌唱發聲時的某些弊端,要想立刻改革它卻并不那么容易的原因。另外,這些歌唱器官既然是人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那么它也必然要受到人體生理上與心理上的種種復雜情緒的影響。當身體的其他部分有病時,嗓音也會感到不舒服,當情緒不高時,歌唱感覺也會受影響。
其次,練聲發聲還能培養歌唱者對于歌聲的鑒別能力,反過來是指導歌唱訓練,每個人都可以發出不同感覺,不同時質的聲音,究竟哪種聲音是科學的,哪種感覺是對的,對于初學者來說還很模糊。這就要在一個反復的聲音磨練中培養個人聽覺能力的問題。決定歌唱音色的好壞,特別是音色的豐富變化,良好的共鳴感覺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困素。歌唱共鳴的腔體像同管樂,是一個管狀腔體的振動,如小號和小提琴,吹小號只有嘴子,沒有銅管的號身,拉小提琴沒有琴身,吹拉起來音色就會又小又難聽,建立在歌唱者自身的聲樂樂器也是一樣,只有打開腔體,讓聲音通過腔體振起共鳴而發出來的聲音才能形成音色優美動聽,具有穿透力的聲音。
凡是在追求優美動聽的聲音時,首先必須用心理感覺去體驗共鳴器官的活動狀態;尋找共鳴各部位以及聲音特征的各種感覺,用心理感覺去測定共鳴的大小、能力、活力、音色、運動方向和距離等是否恰當合理。根據聲區及能唱音高的不同,頭聲區、中聲區、胸聲區三個共鳴區在使用上是按照一定的比重在變化、移動的,而片面地只用頭腔共鳴或其它共鳴,都是違反了人體樂器發聲歌唱中音響和共鳴的準則。下面分別闡述各腔體的共鳴感覺。
1、頭腔共鳴的運用:是打開鼻咽腔能閣下的共鳴,即唱高音時在頭部產生的一種振動感覺,多用于高聲區。在運用時應該在具有良好的深呼氣息支持和完美的鼻咽腔共鳴的基礎上,使舌頭面、舌根、咽壁能形成的咽腔共鳴管道高速收縮、變細、變窄而生產出振動的效果。
2、鼻咽腔共鳴的運用,鼻咽腔共鳴用于中高聲區。它是在鼻咽空間產生的振動,鼻咽腔在進行共振時,鼻梁上部要有明顯的振動感覺。體會鼻咽腔共鳴的感覺還要注意展開鼻翼,打開鼻腔,使鼻腔處于舌限通暢的感覺,打開鼻咽腔的同時,不寧打開咽腔,使鼻咽腔和咽腔暢通無阻,用鼻子吸氣時,鼻咽處有涼風的感覺。
3、口咽腔共鳴的運用:口咽腔區鳴多用于中聲區,它是在口咽腔空間振動,在進行共振時,歌唱者可以感覺到聲音結實豐滿,醇厚和圓潤。
4、喉咽腔共鳴感覺:喉咽腔共鳴多用于中低聲區,咽喉腔共鳴是聲音在深氣息的支持下喉咽壁直通上下腔體里產生的振動。喉咽腔共鳴進行時,歌唱者可以明顯地感覺咽喉部分的通暢,松弛的感覺。
5、胸腔共鳴的運用:胸腔共鳴用于低聲區,胸腔共鳴是自然的胸聲共鳴,胸部共鳴進行共振時,歌唱者仔細聽會感到胸部嗡嗡響,當我們用手撫摸胸部時,感到胸部有明顯的振動。
三、咬字吐字
歌唱藝術是音樂與語音有機結合,完美統一來傳情達意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語言是歌唱的基礎,歌唱建立在語音基礎上的藝術,歌唱藝術直接受語音的影響和制約,古今中外的聲樂家在聲樂訓練與演唱中都十分重視歌唱的咬字吐字問題。明代魏良輔說得好:“曲有三經,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他將“字清”為三絕之前,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魯索也反對將“歌詞作為歌聲的奴隸。而以定帶聲,字正腔圓,以字行腔,腔隨字走”等正是民族唱法演唱風格的特點,由此可見咬字吐字在民族唱法中的重要性。
歌唱中的咬字和吐字是發音時兩個密不可分的,咬字是根據語言中產生聲母的器官而決定的,即喉、舌、齒、牙、唇五個部位,稱為“五音”。發音是要通過五音的某一個部分,將單字的聲母咬成不同的形成,咬字是指聲母的形成。當聲母咬準后,又要通過“四呼”即“開、齊、撮、合”等不同的口型著力,將單字的韻母吐出來,吐字是指韻母送出的著力上。在歌唱中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準確,字清意明,歌唱者必須學習和掌握好語言的規律性。
從民族唱法的咬字方法及追求的聲音共鳴特點來看,由于漢字的發音規律及特點,使民族唱法形成了橫咬字,寬前咬字,靠前咬字的特點,應用口腔前部的動作多,幅度大,力度強,具有咽部共鳴空間橫向感,其共鳴特征是高頻泛音多,聲音亮度大,相對位置靠前,這些自我看法是因自己有所體驗及參考文本而總結的經驗,以上所述是民族唱法字韻聲腔的特有運用機理,在歌唱藝術越來越講求科學的今天,民族唱法在繼承傳統前提下,積極走科學訓練的發展路子,民族唱法的語言藝術將會更加完美。
四、演唱風格
歌唱藝術的演唱風格,是歌曲作品的藝術風格與演唱的藝術風格高度完善統一體現,而突出作品的演唱風格是民族唱法的主要特點,而我國是民族眾多,各地各民族的風土人情,演唱內容均不相同,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演唱風格,有的熱情奔放,有的委婉深情,有的活躍風趣,有的甜美動人。在民族唱法中要把握作品的演唱風格,一是要了解和熟悉原作品風格,包括作品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區風格、個人風格等,以及形成這些風格的因素,如詞曲作者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生活態度,個人特征,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和對作品題材的處理手法和與表現手法。二是要了解和熟悉作品風格特點的基礎,要進一步以作品中去探索和琢磨,怎樣把作品的風格特點通過自己的演唱表現出來,如何恰如其分地運用自己的歌唱技巧與藝術表現手法,準確地表達作品的風格和鮮明的體現作品的時代特征與民族特征,人而將作品與演唱風格融為一體。民族聲樂是以中國語言為基礎以吐字,行腔韻味為特點,以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為準則的歌唱藝術,作為一名民族聲樂歌手,應該是語言準確,聲音自如并能生動地表現作品的風格和感情。
結語
我們關于民族聲樂的演唱,目前大體不外乎有兩種看法,一種是以傳統的聲樂藝術為基礎,吸取借鑒西洋唱法的長處,使歌唱能力得到提高,另外一種是以西洋唱法為基礎,結合處理好中國歌曲的字音特點,使其具有民族語音韻味,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為中西兩種不同的聲樂藝術注入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內涵,從而構成了各自特定的聲樂文化現象。巍巍高山,不辭土石而成其高;茫茫人海,不拘細流而成其大。所以望各位所學中國民族聲樂唱法的人士認真做好自己的歌唱能力,培養優秀的人才為國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中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著李曉貳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
《歌唱的藝術》著趙梅伯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
《沈湘聲樂教學藝術》著沈湘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年
《金鐵霖其民族聲樂教學藝術》[J]中國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
《音樂美學》王次火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