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美術鑒賞藝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提出了搞好美術鑒賞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美術作品鑒賞美術教學
高中美術鑒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培養審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縱觀當前的美術教學,已貫穿從小學至大學全過程中。而高中學美術鑒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素質,必須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結合,掌握學生鑒賞習慣和鑒賞特征。面對一幅繪畫作品,該如何鑒賞?這是每一個人都會在心里問的一個問題。在美術界,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而且是一個未能形成共識的學術問題。
美術鑒賞課中的常見誤區
(一)“專業課”型的失誤
在美術作品分析中,關于繪畫作品中的構圖、造型、色彩、筆觸、肌理這些繪畫專業語言。有些教師一講到構圖就必談“三角形、S形”,一講到色彩就必然分析“環境色、光源色”,這種“專業課”也許只有美術專業的學生才會聽得懂。而面對著一群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學生,即使教師分析得頭頭是道,學生也只會聽得云里霧里,索然無味。
(二)“故事會”式的失誤
與此相反,有的教師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鑒賞甚至批評美術作品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藝術家的生平津津樂道,甚至以一些秘聞軼事來招徠笑聲,嘩眾取寵。分析作品卻三言兩語,一筆帶過。這種主次不分,不求質量,只求熱鬧的“故事會”式教學只是讓學生走近了作品,而并沒有進行剖析,學生當然無法發表對作品的見解,也無從獲得鑒賞作品的能力。
(三)“標準答案”型的失誤
有些教師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堅持課本或自己認同的一種觀點,通過不斷的暗示、誘導,使學生拋棄自己的觀點,而步入教師鋪設的標準軌道,這無疑是給作品貼上了標簽,也影響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與發揮。
(四)“模糊區域”型的失誤
與此同時,美術鑒賞課也有一片“模糊區域”,教師在分析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時往往束手無策。用什么方法來構建通向這些作品的橋梁呢?是美術史為這些風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義,還是課本上簡單籠統的描述?是藝術家生平中的怪異舉止,還是拍賣行中創下的驚人天價?這些都需要教師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著這些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這里談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精心備課,教好“美術鑒賞”
教師不僅要備好課,寫好教案,還要備好課前的材料,如恰當的實物、圖片、音像資料、新聞、典故等等。這些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增加鑒賞內容的趣味性,充實課堂內容。同時,課堂指揮技巧、語言技巧和設計技巧都很重要。教師對教材作品還要事先分析:哪些做重點分析鑒賞、哪些點到為止,哪些干脆讓學生閱讀鑒賞或課后自查資料鑒賞,以此設計教學,美術鑒賞課教學就不會千篇一律。教師對于搜集到的美術鑒賞作品事先選好題材內容。鑒賞教學應當是體現在如何引導學生發掘每件作品的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地方,并能對其做深刻分析,讓學生在剖析中發揮創造和想象,逐漸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性審美能力。
二、教師的授課方式應該靈活多樣,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在主動參與了學習活動,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創造潛能。上課時,教師出示鑒賞作品后,教師不要立即講解,可以讓學生讀畫幾分鐘,也可以以討論的形式,再請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拋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畫面。另外,鑒賞與實踐相結合,從中領悟作品內涵。再次,情景創設,從中品味藝術魅力。優秀的藝術作品,在形式結構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蘊,或某種意味等等精神內涵,即意蘊美。在審美直覺刺激了鑒賞者的感覺后,將不滿足于停留在表面的連鎖反應,這時教師應積極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師若能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法、語言描述法、情景設置法等辦法,往往事半功倍。
三、動眼觀察,動口描述,動腦詮釋,動心體驗,動情甄別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如何逐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心、動情的鑒賞習慣?下面結合十九世紀荷蘭畫家凡高《星空》具體闡述這一教學過程。
(一)動眼觀察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視覺能力的培養上,讓學生動眼觀察,從美術作品上獵取更多的信息。科學研究表明,在人獲取的信息中,有80%以上是依靠眼睛觀察所得的。如在鑒賞《星空》時,首先提示學生觀察作品的內容,例如從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其次是讓學生在作品的色彩、線條等美術語言上有目的地觀察,如《星空》中的色彩是什么色調?反映怎樣的環境?在構圖的安排上什么特別?……通過教師的提示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動腦詮釋
動腦詮釋是要求學生把觀察的現象進行客觀分析,將各種現象綜合起來,成為整體的感性的經驗,大膽推測美術作品的含義,探究作品所表達的觀念。教師可以提出的問題是:作者表達什么?他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來表現的?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時也應提供作品的背景資料:1889年5月,凡·高在精神病院養病時夜晚作畫,看到夜空中有一個奇特的月亮、許多星星和幻想的彗星。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黃色的旋渦,在天空中旋轉著。它們變成為一束反復游蕩的光的擴散,帶動整個深藍色的天。凡·高面對這一自然奧秘,不禁感到戰戰兢兢。他懷著絕望的恐怖,畫下了這幕完全出于他個人幻覺的夜景。
(三)動心體驗
動心體驗是對作品造型、構圖、色彩、質材、肌理、線條等畫面形式和內容進行自我體驗。那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親自參與和體驗,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這些體驗的感覺往往會加深學生發現、理解作品深邃而復雜的內蘊,有助進一步對作品做出判斷和鑒別。
(四)動情甄別
動情甄別是要求學生判斷作品的價值,根據自己的情緒體驗,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甄別作品的優劣得失。視覺語言效果是否適當傳達主題內容?作者的技巧是否成熟?能否發揮油畫特性?等等。這一過程是要求學生經過理性分析后,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這一環節要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判斷,讓學生自己去鑒賞、詮釋、體驗和討論。當然,教師在最后階段做出綜合講評總結也是鑒賞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的講評總結起著一定的導向性、權威性,既對作品做出恰當的評述,也對學生的鑒賞活動過程作一個綜合的評述和肯定。
以上是我在中學美術教育中提出的一些看法。目的是讓“美術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溝通,從而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獲得對他們終身發展有益的美術能力,從而達到人格的完善。讓我們攜手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素質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