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腰穿術后翻身可行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探討腰穿術后翻身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將200例腰穿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術后2h給予準時翻身1次,由平臥位變成側臥位或者俯臥位,側臥位時允許頭下墊矮枕,30min后情況允許再次改成仰臥位。對照組按常規護理術后去枕平臥46h。結果兩組皮膚受壓情況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兩組頭痛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腰穿術后2h協助患者翻身不僅不會增加頭痛的發生,且能夠杜絕壓瘡的發生。
【關鍵詞】腰穿術翻身頭痛壓瘡護理
患者腰穿術后由于種種原因常發生皮膚發紅、壓痕、水泡、破損,為了提高護理質量,筆者對我科2005年57月的100例腰穿患者施行翻身干預,旨在探討腰穿術后翻身的可行性,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神經內科進行腰穿的住院患者200例,男104例、女96例,年齡771(43.7±11.4)歲,無翻身禁忌證。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年齡、性別、病種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
1.2方法
1.2.1翻身方法:觀察組患者腰穿后2h由護士準時協助患者由平臥位變成側臥位或者俯臥位,保持頭部維持在人體矢狀線水平,防止動作粗暴,并仔細觀察受壓部位皮膚,對存在的問題予及時糾正;側臥位時允許頭下墊矮枕,無皮膚發紅、壓痕、水泡、破損者30min后情況允許再次改成仰臥位。可反復進行。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術后去枕平臥46h。
1.2.2評價方法:由4名統一培訓的專職護士負責統一評分。①術前對兩組患者用預測壓瘡危險因素Braden量表[1]進行壓瘡風險評分。②術后5h進行頭痛程度和皮膚受壓情況評估,并記錄結果。頭痛程度按視覺模擬評分法[2]進行評分;皮膚受壓情況中,皮膚完整記0分,發紅記1分,壓痕記2分,水泡記3分,破損記4分。
1.2.3統計學處理:所得數據采用u檢驗。
2結果
兩組頭痛及皮膚受壓情況比較,見表1。表1兩組頭痛及皮膚受壓情況比較例
3討論
腰穿術是神經內科常規診療操作方法,用于測定腦脊液的壓力,留取腦脊液約10ml左右做常規、生化、細胞學、免疫學測定和腦脊液培養等。人的顱腔是骨性的,其容積是固定的,腔內充滿腦脊液,其總量約150ml,臥位時腦脊液壓約10mmHg,腰穿后顱內壓有所下降。又由于重力作用,若術后立即取坐位或站位,易致低顱壓導致頭痛,傳統方法是術后平臥46h。但成年人每天生成的腦脊液約800ml,腦脊液壓力的高低取決于其生成和吸收之間的平衡關系[3];術后患者的體位由仰臥變成側臥,并不會影響頭處在較低的位置。陳躍文等[4]認為硬膜外麻醉術后6h可自由選取體位。結果兩組患者術后頭痛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u=0.0025,P>0.05),就這一結果說明翻身是安全的。
Braden量表是預測壓瘡危險因素的常用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皮膚發紅是皮膚受壓時間過長而出現的反應性充血,壓痕是局部皮膚在承受壓力前還未充分展開皮膚折疊或床單位不平整和異物存在所致,二者軟組織無損傷,解除壓力后3040min[5]可恢復,此時若繼續受壓,則會造成軟組織損傷、水泡形成。臨床中腰穿畢操作者常囑患者去枕平臥46h,而患者即使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特別是軀體或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加上出汗多、皮膚潮濕、大小便污染或床單位不平整或夾有異物如衣服紐扣、導尿管等,易發生皮膚發紅、壓痕、水泡、破損等現象。觀察組患者術后2h護士協助準時翻身,能防止局部皮膚受壓過久,同時護士通過協助患者翻身這一過程,可以觀察到患者的皮膚受壓狀況,如出汗多或有大小便污染的應更換衣服,及時調低室溫,發現有壓痕的應清除異物,從而杜絕了壓瘡的發生,保證了護理質量。兩組術前預測壓瘡危險指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u=0.056,P>0.05),具有可比性;術后皮膚受壓情況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u=11.7,P<0.01)。對照組皮膚有破損2例、水泡5例。因此,腰穿術后2h護士協助患者按時翻身是必要的、安全的。
注意事項:①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說明平臥與翻身的關系,以取得患者的合作;②囑患者術后多飲水,以促進腦脊液盡快生成,保持病室溫度適宜;③翻身動作應輕柔,避免推拉;④翻身時應仔細觀察患者全身狀況及皮膚受壓狀況,發現異常及時糾正,杜絕壓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謝小燕,劉雪琴,李漓.應用Braden量表評估壓瘡危險因素[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41942.
[2]李漓,劉雪琴.選擇適合患者的疼痛強度評估工具[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6):5051.
[3]姚泰.生理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34.
[4]陳躍文,石如.硬膜外麻醉術后6h體位的調查與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4):2829.
[5]殷壘.基礎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