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文教學信息技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實施步驟
1.首先對學生進行先期的培訓,主要是掌握如何搜集下載網上的信息、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網頁的制作等。四年級學生已開設信息技術課,但只會一些基本的操作,要掌握以上的技巧有點難度,我們可安排語文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共同手把手的輔導。
2.把課題布置給學生,由學生通過課內外資料的收集,來完成頤和園一些景點的介紹和名稱的由來,并能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對某一專題深入研究。
3.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學生將根據自己的愛好,結成不同的小組,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完成學習計劃。這里特別強調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這在學生未來的成長和工作中將是特別重要的。
4.小組學習情況。
在這次活動中,全班共48名學生,分成4個小組。
第一小組:以頤和園的歷史為主要研究對象,到網上和圖書館去收集材料,并寫出簡短的介紹。
第二小組:主要研究頤和園的各個景點介紹。
第三小組:主要研究參觀頤和園的路線布置。
第四小組:主要負責研究頤和園的典故和人物傳說。
二、設計思路
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自主化的學習方式成為一種現實的必然的選擇,學生由原來的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這有利于使學生在網絡時代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但是,網絡信息并不等同于教學內容,師生需要對網絡信息進行查找、篩選、核實及應用。本單元的學習計劃,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自主學習、掌握知識的能力。尤其是關于頤和園的內容,教材有新的表述,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培養創新能力。
三、學習成果
信息技術的介入給學生們的信息資源的及時共享帶來可能,學生以研究小組的形式,將共同完成的關于頤和園的論文,并在課堂上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自己的多媒體作品,但限于四年級的學生,主要是文字和圖片的下載,要求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研究,來一步一步來講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我們教師則應制定相應的評價量規,作為學生的參考。學生的演示文稿應以評價量規為參考。在這4個小組中,最后又遴選了8位對頤和園特別感興趣的同學組成核心小組,來進行多媒體的演示文稿的制作,并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全班展示并到校園網。
第一小組;他們收集了大量有關頤和園的歷史資料,特別是找到許多有關頤和園的網站。學生能從上面尋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資料,并要對各種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整理、提煉,從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指導,特別是要區分網上信息的真偽。如對頤和園的建成時間在網上就存在兩種說法:一種是建于1750年;另一種是建于1764年。到底哪種說法正確呢?學生就對此到圖書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終于在《世界遺產名錄》一書中找到了答案“乾隆于1750年為其母后助壽而建”。
第二小組:通過上網查閱,找出不少書本上末列出的景點,并下載了文本對此景點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學生在瀏覽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積極性,發現了“原來我也行”。
第三小組:主要研究頤和園的游覽路線,雖然在網上也有不少的網站介紹了游覽的路線,但學生不照搬照抄,而是另外找到了一條更加合理的路線?!皷|宮門→仁壽殿→大戲樓→玉瀾堂→宜云館→樂壽堂→長廊→看萬壽山→排云殿→佛香閣→寶云閣→石舫→南湖島(乘船)→十七孔橋→銅?!ッ骱鞯獭駧颉K州街→北宮門”。
第四小組:主要研究頤和園的典故和一些相關人物。同學們不但在網上查閱到與頤和園直接間接有關的各個歷史時期的人物,還了解到有不少詩文對頤和園及其前身清漪園進行了描述,詩文之間,既有對頤園建設的記錄,也有對此曠世之作的贊嘆;有對它所受摧殘的哀戚描述,也有對它青春再現的歡欣贊頌。讀來如臨其境,掩卷良久,其情其景依然歷歷在目,令人魂牽夢縈,神游不歸。更有不少有關于頤和園的故事傳說流傳至今。
最后,由遴選出的8位同學根據同學們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制作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雖然在技術和畫面上有所欠缺,但仍基本符合教學要求,達到了學習目的,在課堂的操作及與同學的交流共享中,充分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它主要從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識規律出發,提出了以“創造”為指向的學習形式及有關的學習內容。在學校教育和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更多地從教的角度來考慮與之相應的課程、教材、教法等問題。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是否掌握某項具體的知識或技能并不重要,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惟有教師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優良的素質去主動適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特征的研究性學習,也才能使中小學教育不斷適應新世紀激烈競爭的需要。通過這次研究性課程嘗試,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職能在發生著轉變,他不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的角色,而是要充當學生學習的向導與顧問。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也不再只是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它更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這一切開始改變我們長期以來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一場新的教學革命正在展開。
參考文獻:
1.鄭曉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