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美及美本質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序
當人們流連于山清水秀的大自然之中,當你觀賞一副賞心悅目的藝術品的時候,當你沉醉于載歌載舞的豐收歡慶晚會之時,一種奇妙的美感便會從心中油然而生。然而,美起源于什么,美的本質又是什么,一事物因何而美,古今中外,歷來哲學家、美學家都試圖給出美的確切含義,但至今還沒有一個學術上的標準答案。
一、美的本質之爭:主觀?客觀?
美究竟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從古至今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這個問題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因為只有弄清楚這個問題,才有資格去談論美的定義,否則,對美的任何論斷都是枉然。
我認為美是純主觀的,美根本就不具有客觀性。我國儒家經典之一《禮記》里說:“美惡皆在心中。”柳宗元說:“夫美不美,因人而彰。”18世紀英國唯心主義經驗美學的代表休謨說:“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種性質,它只存在觀賞者的心里,每一個人心里見出一種不同的美。”[1]我國美的主觀論的代表高爾泰舉了個例來說明美的主觀性:大自然給予蛤蟆的,比之給予黃鶯和蝴蝶的,并不少什么,但是蛤蟆并沒有黃鶯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種“美”,是人覺得它不美。[2]在這個例子中,美的主觀性充分顯現出來了。
通俗一點說,美是人們的一種感覺,那種認為“美是事物的本質屬性”的觀點是再荒謬不過了。不管是日夜星辰、山川河流、天鵝、蛤蟆,還是盧浮宮的門面,他們的存在只是一種狀態,這種存在的狀態可并不添加上天的主觀色彩,只是感覺這種存在狀態的人,才自作主張地認為是美是丑,對于這種美與丑,人類在某些方面取得一致,就毫不猶豫地認為這種一致是事物的固有特性。蝴蝶鮮艷,又能翩翩起舞,所以人類就認為它美;而蛤蟆皮膚色暗,粗糙,還有可怕的毒腺,所以就是丑。人類是自私的,竟忘了從蛤蟆的角度去審定它是否為美,如果是這樣,蛤蟆的膚色及毒腺對它來說是再美不過了。也許人們會認為盧浮宮的修建有人為的主觀色彩,是人類追求美的杰作。這話不錯,對于人類,確實能把自己認為是美的形狀、色彩、聲響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出來。人們把盧浮宮的門面按自己認為是美的形狀修建,這種形狀的存在只是一種狀態,它不能說明盧浮宮門面的美就是它的自然屬性。上天是公平的,在上天眼里,這種人類勞動創造與烏鴉搭巢可毫無二分(都是一種存在的狀態),那種美是人類的自我陶醉。無可否認,美的載體是客觀的,就是說這種人類的感覺是以盧浮宮的存在為物質基礎,是它的存在刺激了人的大腦做出美與丑的判斷。換句話說,盧浮宮的存在與盧浮宮是否為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盧浮宮門面的存在是客觀實在,它的形狀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然而它形狀的美丑則是人類的主觀感覺。由此可見,盧浮宮的存在與人感覺到的美沒有必然的聯系,因為“在有的人眼中,盧浮宮不美也不丑,或者是丑的”(狄得羅語)。存在是存在了,是美是丑則是另外一回事。有的人說美感是客觀美的主觀反映,這里的“客觀美”應理解為感覺客觀的美,因為意識是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美感屬于意識,也應該是“美感是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所以美與客觀性沾不上邊。由此還可以說明,哲學上的唯物主義與美學上的主觀論是完全可以統一的。[3]
在美的本質爭論中,還有美的統一論。我國兩位著名的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和李澤厚先生分別認為“美是主、客觀的統一”和“社會性與客觀性的統一”。美的統一論雖然在人們對美的經驗認識的解釋上似乎更合情理,然我個人認為美的統一論的提出在根本上是個錯誤。不管是主客觀的統一,還是社會性和客觀性的統一,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李澤厚先生所說的社會性,指的是人類社會,人類社會所能體現的只能是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實際上與主客觀的統一如出一轍。美的統一論還有一個通病:他們認為美既不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但在具體的論述中,往往承認美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這當然給美的解釋帶來了方便,卻違背了它自己的初衷。朱光潛先生在物我的統一的論述中說“我沒入大自然,大自然沒入我”或“物我交流物我同一”,大自然是否沒入我只有大自然才知道,這純粹是個人的審美感受,也就是西方美學所謂地“移情說”,這實際上是承認美的主觀性。從美的統一論的產生緣由來看,它是在對美的上千年的爭論——美是主觀還是客觀,僵持不前,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情況下,人們另辟思路,把主、客觀折中而產生的。統一論是對美的主、客觀之爭的一種逃避,美要么是主觀的,要么是客觀的,有沒有第三種思辨存在的方式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不僅如此,美的統一論還顯得泛泛而談。朱光潛先生在得出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這樣推理的:承認了文藝是一種意識形態,又承認美是文藝的一種特性,美必然是意識形態的。由于物質是第一性,意識為第二性,因此美就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4]朱先生所認為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的“客觀”,指的是客觀存在,而不是美的客觀論所認為的美是事物的本質屬性。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正確性毋庸置疑,因為任何主觀感受都不能脫離客觀的物質基礎,美當然也不例外。問題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是否能嚴格的推出“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直接推論應該是“人類意識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而不應該把范圍縮小成美,這樣就像定義人時說“人是生物”一樣尷尬。美的統一論也就顯得空洞乏味,似是而非,對探索美是什么的問題是毫無指導意義。
二、美感的起源
美感是人的一種感受,屬于意識的范疇。在弄清美感源于什么之前,應先明晰一個問題,即動物是否具有美感。
達爾文把審美的觀念分為兩種:一種高層次的,即狹隘的;一種低層次的,即廣義的。他認為動物有低層次的審美觀念,并且具有美的表演和欣賞活動,達爾文舉了鳥和一只受欺辱而報復的狒狒為例。[5]但這種觀點受到多數人的質疑,他們認為動物沒有審美觀念,動物“不是針對滿足迫切生理需要”[6]的表現行為,只是動物的本能,條件反射,或者是性沖動,生理快適感等等。我個人認為達爾文對審美觀念的劃分并沒有錯,動物在某些方面確實具有審美的意識。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動物也具有意識,意識也不是人類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動物也有表現欲,如猴王在其“部屬”面前擺出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架勢,豎毛,昂首,大搖大擺。其他雄猴則回避,更不敢有什么不敬的行為。猴王的這種表現不完全是為了食物或配偶,更可能是想耍耍威風,表現它高不可攀的地位。當它得意洋洋的從部署面前走過之時,它一定如同人一樣有一種優越的感覺,它所想的是它的強悍和它的“臣民”對它的敬畏與服從,其實這種意識就是美的意識。當狗見到遠方歸來的主人所表現的那股“喜出望外”地親熱勁,恐怕不能用諸如條件反射、本能、性沖動來解釋吧。狗的行為若用人的語言來表達:“您回來了我好開心,我又能天天形影不離的跟隨您了,這是我最樂意的事。”狗的行為就說明它當時產生了美的感覺。有人會說這是把狗對主人的愛看成美,是不正確的。中國有句古話叫情人眼里出西施,既然人能把愛轉變成美,狗為什么就不能呢?這是人們認識的一種偏見,在狗的眼中,主人就是最可愛,最美。而且,多數情況下主人可并不為狗帶什么禮物,如果是條件反射,則這種行為會逐漸消失。狗對同是一家人的不同主人的熱情也是有差異的,這說明狗也有好惡感,有審美的觀念。據《靈長類》一書提供,科特蘭德教授有一次發現,一只黑猩猩花了整整15分鐘的時間坐在那里默默地觀看日落,它望著天邊變幻的色彩,直到天色發黑才離去。該書作者說:“一味認定只有人類才能崇拜和欣賞非洲黃昏的美景,就未免有點兒太武斷了。”[7]本能之類的詞語并不能解釋什么,聽起來卻像神甫說“那是上帝安排的”一樣合理。以上的論述至少可以說明,動物或多或少具有審美的觀念。
然而,不得不承認,動物的審美意識與人類的審美意識(美感)有著本質的差別,動物只在某些方面才表現出對美的認識。動物的意識簡單,數量少,不能變化(不是絕對的);人類則恰恰相反,人類廣泛的可學習性、創造能力使自己的意識日益豐富,變化多端。所以只有人類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美感,動物所具有的美感是低級的,幾乎可以忽略(在美的本質中再作進一步論述),而不是沒有者主觀的歸為快感。用陶水平的一句話說:“動物的自由游戲快感中已孕育歸檔:了人類美感的某些因子,或者說是人類美感的萌芽。[8]馬克思說過,對于不辯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由于動物的意識太過于簡單、低級,不能與人類相提并論,從這個意義上去講,我們承認只有人類才有真正意義的美感也不為過。美不能離開人,脫離人而論美顯得毫無意義。
而人類意識又是怎樣從簡單到復雜的呢?它的根本動力是什么?達爾文認為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馬克思則進一步說明了勞動在古猿轉化為人的重要作用。勞動是古猿求生的一種特別的選擇,這種選擇超脫了動物本能的求生行為。勞動當然能滿足古猿的基本生理生存需要,在這以后,古猿也能表現原始的高級需要,比如剛才所提到的猴王表現權勢的行為,這是動物屬性滿足感的延伸,正是這種延伸,才使意識得到不斷的強化,復雜多變。其中古猿相對完善的大腦是先決條件,勞動相對于動物的游戲而言則是一種最好的強化途徑。古猿的意識逐漸豐富,變化多端,彼此想交流,有表達的欲望。最初也只能借助于手勢或者某些行為,就如同歡迎就擺尾的狗;而相對高級的嗓子,最初也只能吱吱唔唔,正是如此,才訓練出能發出各種音節的嗓子,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語言才得予產生。當然,這是個相當漫長的過程,語言的豐富則使意識更加復雜多變,人類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能力——可認知性和廣泛的可學習能力。《生物的思維》一書指出,勞動只能促進社會進步,不能引起人類進化,腦思維能力的進化才是人類進化的主要特征。[9]所以我認為,動物屬性滿足感才是人類意識人化的最原始動力,勞動只是一種強化的途徑。同樣,人的審美意識在復雜的意識中得到強化,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提高,超越,與動物的低級審美意識劃開了界線。所以,美感源于動物屬性滿足感的延伸,而這種延伸的深度則由大腦的完善程度決定。
三、千古之謎: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現代許多美學家只講美感和藝術,對美卻避而不談。1903年威廉·奈德在《美的哲學》一書第一話便是:“美的本質問題經常被作為一個理論上無法解答的問題而放棄。”哈比呂把美的本質的探討稱為一項“困難和難以接受的任務”。美是美感的根源,撇開美而談美感和藝術,如引無源之水,緣無本之木,任何美學體系,都必須回答什么是美的問題。
關于美現在比較流行的是“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或者“勞動創造了美”,嚴然打著馬克思主義美的實踐觀的旗號。同美的統一論一樣,美的實踐論也是在逃避美的本質之爭,對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根本就未作說明。實踐論引入了“人化的自然”、“勞動創造了美”等新觀點,從實踐的角度理解美,這是美學的一大創舉,也是實踐論顯得合理的原因,至少它在一段時間內一定程度上統一了人們對美的認識。其實,實踐論最想表達的是人在美的認識上的主觀能動性,這倒是美的主觀性的很好說明。美的實踐論者機械地把“人的本質力量”和“對象化”強加給美,而所謂的勞動創造了美,根本就是斷章取義。馬克思沒有美學方面的專著,甚至沒有對美的基本觀點(他只認為美離不開人類)。所謂的馬克思對美的重要論述的出處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講‘勞動異化’中共兩次提到了美,分別是“勞動創造了美,卻使勞動者成為畸形”和“……也能按美的規律來塑造物”。[9]通觀全文,那兩句話所強調的是勞動和意識,與美的聯系僅僅是出現了那兩個字,說勞動創造了美是違背了馬克思的本意的,也與馬克思嚴謹的治學作風背道而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式看待美學問題,也并不是非要從馬克思的原著中找一點關于美的論述為自己的論點“鍍金”,那種做法簡直是拿著雞毛當令箭。即使如此,讓我們看看那種斷章取義,糊亂聯系的漏洞吧。
美確實離不開人類,這倒不是因為人類勞動創造了美,而是因為只有人類才擁有那復雜的意識--美的意識。勞動當然能創造人類認為是美的東西,但人類創造的東西可不一定美;人類同樣可以感受到不是自己創造的美,如日月山川的雄偉壯麗,這種美與人類的勞動根本拉扯不上關系。也有觀點認為未經人們直接改造的自然美,雖沒直接顯示人的本質力量,但由于它產生于人類實踐根本改變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所以它仍間接的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化。這種解釋未免牽強。自然景觀的存在是人類感覺到的美的物質載體,但二者沒有必然聯系,因為人們可能感到丑。同樣,自然景觀的存在與人類的實踐活動也沒有必然的聯系,作為大自然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只不過活動范圍更廣,影響力大一些而已,但人類始終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說它仍間接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化,就好比說大自然是為人類而存在一樣荒唐。所以美的本質問題應與勞動徹底的決裂。
美到底應該是什么呢?法國啟蒙運動創始人伏爾泰曾提出一些關于美的重要見解,他認為有兩種美,一種是不穩定的,相對的。他說:“美往往是非常相對的,在日本是文雅,在羅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時髦的,在北京就不時髦。”另一種則是普遍的,不變的。他說有些行為是全世界都覺得美。又如他認為審美趣味既有普遍性和辨別其好壞的標準,又有特殊性,沒有絕對的規格。在一般性的協調一致中,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每個國家造成了一種審美趣味。[11]總而言之,“美既是永恒的,又是可變的;既是穩定的,又是流動的,兩者是對立的統一。”[12]美究竟是什么?該怎樣來把它的特性和概念統一起來?
我認為美是一種發展的文化共識。這種文化共識是一定時期、一定區域的人對事物的共同看法,是對某一事物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有利于人類自身的普遍看法;這種文化包括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會的風土人情、習俗、風尚等等。伏爾泰所說的美其實就是美的文化共識的一些特性,由此,我們可以輕易的得出美的一些特性。
(一)區域性。或稱民族性,即不同區域不同民族,對美的認識有很大的差異,這是由于他們形成的文化共識的差異所造成的。古希臘以身體的強悍、各部分之間比例的協調為美;緬甸姑娘則以長頸,帶銅圈為美,這二者在人體上的審美標準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
(二)時代性。美帶有很深的時代痕跡,在這里不再作說明。
(三)動態變化性。美是一種發展的文化共識,它不是靜止,而是富有朝氣的動態變化。美隨人類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人類思想在不斷演變,因此人類審美文化共識的標準也隨之改變。美的動態變化性,充分展現了人在美的認識上的主觀能動性。也許一些思想前緣,有影響力的人的觀點或者某些愛好、行為會影響一個世代的審美標準。所謂楚王好細腰,唐王喜豐腴,造成了全國民眾審美趣味的改變和仿效成風。美的動態變化性還道出了人與動物在審美意識的根本區別。動物審美意識不僅少,缺乏交流,更談不上美的文化共識,它只能局限在某些方面的審美觀念,這種審美觀念更可能是自發的,以生俱有,而不是通過學習得來的,所以動物的美感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美感。人類在生產活動中進行思想交流,對古代思想批判繼承,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融合,于是美的文化共識逐漸走向成熟,達成妥協、統一。與此同時,持不同美學觀點的人也相互爭論,相互指責,有影響力的不同思想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引導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念。各種流派在不斷產生,復古,成長,消亡,所以才有美的動態變化性。由此還可以推論,美是沒有對錯之分的。美的文化共識只是不斷變化,或者被繼承,發揚光大;或者更新,被遺棄。
(四)穩定性和普遍性。有些美是普遍的,正如伏爾泰所說的有些行為無論在哪里都會覺得是美。具有普遍性的美,一般就具有穩定性,但美的穩定性是有條件限制的,美在緩慢的演變過程中有相對的穩定性,就是說在一定時期、一定區域形成的美的文化共識不可能一夜之間全改變。一些美經不住時間的考驗,流行不長久;而有些美,卻永遠地根深蒂固在人們的頭腦中,無論任何場合,任何時間都被認為是美。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會認為女性豐腴的乳房很美,而且是女性曲線美最美的美。不僅曲線美,它也實用,幾乎所有的人都是由乳汁哺育長大的。正是出于對偉大母親的感激,所以才被認為是女性最偉大地美而根深蒂固在人們的頭腦中。試做這樣一個假設,從古至今,人類女性的乳房根本就不存在,男女的胸脯都一樣,育人的奶水也不是從乳房流出,要是哪一位女性與眾不同的有一對高挺的豐乳,人們會怎樣,會認為她是變異,丑八怪,人們決不會立即就以乳房為美。因為人們有對文化傳統的依戀和定式思維的傾向,美的穩定性也就不難理解了。那美的普遍性又怎樣解釋呢?為什么一種高尚的行為在哪兒都被認為是美,為什么人類所贊同的美幾乎都與真、善有某種聯系呢?這不是巧合,而是一種必然。美是真的,美也是善的,這是由于人類所認為的美的文化共識是從人類自身角度去思考的。現實生活中,真、善、美都具有肯定的價值,有相似的品質,求真,向善,愛美是人們的共同趨向。真的、善的、美的東西對絕大多數人有益,有用,應該弘揚,被認為是美;而假的,惡的,丑的對大多數人有害,應該斥責。大家把美想到一塊兒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其他。美是一種發展的文化共識,所以美具有許多文化的特性,如社會性,階級性,知識性,相對性等等。但需要說明的一點,美不具有客觀性。有許多人,甚至包括那唯心主義經驗美學的代表休謨,都在美的主觀論與客觀論之間徘徊。休謨在承認了美的主觀性之后,又補充說:“同時必須承認,事物確有某些屬性是由自然安排得恰適合于產生那些特殊感覺的。”這是由于丟不掉美的客觀論的緣故。美的客觀論認為,美是客觀的,美按美的規律存在。當具體到美的客觀規律是什么之時,答案就不統一了:是典型,是比例適宜,是蛇形線等等,美的規律即使滿足它們中的任何一個或全部都還是不能囊括美的豐富表現形式,原因只有一個,即美的客觀規律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美的客觀規律,就是美的文化共識,是人們的主觀看法。我們承認,自然界的生物(特別是動物)的存在有一定的規律性,如動物體結構對稱,存在一定比例關系,和諧,曲線,完整等等,但這并不是存在美的客觀規律的驗證,而是生物進化、自然選擇的結果。試想有三片或五片翅膀的蝴蝶,身體龐大而腿如細竹的大象,三腳的野兔……這樣的動物能經得住生存的競爭并傳種接代嗎?這絕不可能。生物形態結構的存在及其生活習性是經過大自然嚴格篩選的,是生物生存的普遍法則。如果偏離了這個法則,則將被淹沒在歷史的痕跡之中。人類同樣適用于這個法則:在古代,當石器被制造出來以后,人們會發現對稱、平衡的石器更省力,更好用;當弓箭被發明以后,人們會發現對稱的弓更省力,更準確,光滑、平衡的箭飛的更遠,殺傷力更強……在摸索中前進,在試誤中尋找最優;實用則喜歡,有用則受重視。人類逐漸地站在這個自然法則的立場上,受它影響,按照它去生存,去追求,去創造,去完善——這影響了人類在美的認識上所站的立場。有了對比例、協調、勻稱事物的耳濡目染,還有對這類事物的成功經驗認識,智慧的人類更可能把這些事物的形狀抽象,作為成功親切的模板深深地刻在腦海中。可以說,試誤法是“形式美”這個觀念在人腦中產生的根源。所以美沒有客觀性,它只是人類主觀的看法。而客觀美論把人阻止在美的大門之外,想用美的客觀規律來統一美,這是走進了美學的死胡同。
四、從國旗美到《西斯廷圣母》像再說美的本質
五星紅旗美在何處?這是著名的美學家李澤厚先生在1957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所討論的問題:“紅布,黃星本身并沒有什么美,它的美在于它代表了中國,代表這個獨立、自由、幸福、偉大的國家、人民和社會。”當時著名的作家和文藝評論家何其芳發出質疑,何指出:“我們覺得五星紅旗很美,固然和它代表我們的國家有很大的聯系,但它還沒有確定為國旗的時候,一共提出幾十種圖案,為什么大家沒有選其它圖案呢?可見在未成為國旗以前,它就被大家認為比其它圖案美。不過成為國旗以后,又加上代表我們祖國的意義,我們覺得它更美了。”對此質疑李澤厚表示接受,他說:“何其芳同志提到國旗的例子,很早就有人提意見,那例子提的不太合適,容易使人把兩個問題混起來,即五星紅旗作為國旗的美與五星紅旗所以會選定國旗,后者有‘形式美’的問題在內,而上次我都是就前者的主要內容。”
就這個問題,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五星紅旗被定為我國國旗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一個國家要求有一面國旗,必要性條件之一為國旗選定的必然性。選國旗是國家大事,不可兒戲,不是繪畫,可以隨心所欲,更要避免與其他國家國旗雷同,必然性條件之二是國旗選定標準的明確性。如要求簡潔,易識別,有創意,可以根據一定的形狀結構關系賦予一定的內涵,這種內涵能體現民族的一大特點則優,日本的太陽旗就是很好的說明。紅旗是中國革命早期的旗幟,有革命的傳統;聯系歷史,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想到一大四小五顆星及它們的位置關系可以象征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全國各階層人民齊頭并進。整個畫面簡潔,易識別,有新意,有內涵,很符合國旗的條件,在特定的場合用特定的衡量標準,這就是五星紅旗比其他圖案美的原因。其實,一個圖案本身并不意味著什么,它的圖形結構是一種存在的狀態,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類主觀的產物。當人們見到整一,對稱,平衡,比例,節奏及多樣統一的事物或圖形之時,就會感到心情舒暢、美不可言,就是因為人類有追求進步、完美、協調、公平、公正、恰適宜等品質傾向。人們在美的認識上還有一個明顯的傾向,就是把事物的真、善凌駕在形式(外表)美之上,即一事物要美,首先要求它是一種真、善,這種傾向也是從人類自身的立場出發的,人類習慣于從自身的立場看問題。一朵艷麗奪目的帶刺玫瑰,人們會認為它美的不容侵犯(人們討厭輕浮);一朵帶劇毒的玫瑰呢?人們就會認為它美的讓人厭惡,表里不一(人們懼怕傷害)。見到一個標新立異的圖案,人們就喜歡從其色、線、形、音等方面聯想自身的一些事件或特征,由聯想認定圖案美與不美。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人”字形會徽,其整個構建很有創意,五個相連而又不規則的圈,人們認為它是五大洲的友好與團結;其形狀又像打太極拳的中國人,于是人們又認為它可表達中國人有愛好運動的傳統,諸如此類的象征意義都是人們根據圖案的結構發生的自由聯想,它的美完全是人類給予的,是主觀的產物。然而,國旗選定也有偶然性。據資料記載,五星紅旗被定為我國旗是經過多次修改的,其原圖案還包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鐮刀和鐵錘,后經過大家共同磋商去除了。在其間有人曾提議在國旗上繪出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它們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但這個建議未被采納,原因很簡單,它會破壞整個畫面的簡潔性與完整性,國家有被割裂的感覺。國旗選定的偶然性就表現在人思考滿足國旗必然性條件的主觀性,不同的決策者選出國旗圖案就可能不一樣。
當五星紅旗被定為我國國旗以后,它就代表中國,代表獨立、自由、幸福和偉大的國家,就我們國家的公民而言,它很美,對他國公民就不見得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賦予它的深意,只適用于炎黃的子孫。很顯然,國旗美帶有社會性。既然它有一個影響的范圍,那國旗美還帶有民族性,區域性。甚至一個國家的國旗圖案可以修改,賦予它的內涵也可以改變,所以國旗的美還帶有時代性和相對性。如此看來,國旗的美,不管是代表的美還是其形式美,都是主觀的了。
讓我們再看看下面這個例子,一位名叫喬德的西方美學家,為了說明美不是主觀的,提供了一個“使人信服的論證”: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沒有了,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像將依然如故,“無庸質疑的事實是我們所有的人都將認為即使無人靜觀的《西斯廷圣母》像的存在也要比無人靜觀的臭水溝要好。”就這個例子而言,確實有一點讓人難于辯駁,但讓我把這個例子類比到國旗上,會有什么樣的結論呢?
現有一個野蠻、侵略成性的國家(民族),它的臣民都以生在這個國家而自豪,因為這個國家強大,戰無不勝,能征服、奴役其他民族,從其他民族掠取豐富的財富,過著富有、奢侈的寄生生活。可想而知,當這個國家的國旗飄揚之時,他們是引以為榮,以之為美。相反,其他民族則痛恨不已。突然這個國家遭了滅頂之災,全國民眾無一生還,當他們的國旗還在飄揚之時,已經無人去欣賞那面國旗的美了。按喬德的推理,他們的國旗還是要比臭水溝要美。無庸質疑的事實是這樣的結論讓人難于接受,當其他族人見到臭水溝時,最多捂著鼻子走開,而見到那面充滿邪惡、骯臟、野蠻與仇恨的旗子之時,更有可能把它撕碎扔進臭水溝,誰愿意還讓它在那兒飄揚,更不要說去欣賞它的美了。
同理,喬德所舉的“使人信服的論證”根本就站不住腳。如果一面國旗的文化共識已消失,那它的美就不存在了。當全人類已經滅亡,《西斯廷圣母》像的文化共識也隨之消亡,它的美當然也就不存在了。除非還有其它生物能懂得并欣賞它,否則,它只能靜靜的呆在它原來的地方,它的存在的狀態是一個樣,而臭水溝存在的狀態是另外一個樣,么懂得他們誰更美,也不會有什么拿它與臭水溝作比較。而《西斯廷圣母》像與國旗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們的文化共識的內容不同吧,一個涉及民族利益,范圍狹窄,部分人接受它的美;一個內容更廣闊,易被多數人接受。
由于寫的比較凌亂,下面是我對自己觀點的歸納。
美的主要理論依據:客觀事物的存在只是一種狀態,它形狀的美丑完全是人類依據自身立場的一種看法。
美的前提:美是主觀的。
美的定義:美是一種發展的文化共識。
由定義得出的推論:
1、個人審美經驗包含于美的文化共識之中。
2、美的規律是美的文化共識。
3、衡量美的標準也是美的文化共識。
4、美與美的文化共識共存亡。
5、美沒有對與錯之分。
從人類對美的經驗認識上看美的定義的合理性:
1、美是一種發展的文化共識,與美的主觀論相統一,二者不發生沖突。
2、美是一種發展的文化共識,不脫離人論美,充分體現人在美的認識上的主觀能動性。
3、美是一種發展的文化共識,還道出了人與動物在美認識上的根本區別。
4、由美是一種發展的文化共識推論出的美的特性與人類在美的認識上是相吻合的。
5、從美是一種發展的文化共識可以看出真、善、美的統一的必然性。
理論框架:
五、關于美的幾個難以琢磨的問題
(一)美學的研究對象
這個問題很有爭議,在西方,總的來說有兩種認識:一是認為美學是研究美的規律的科學,應該研究美;一是認為美學是研究藝術的一般規律,應該研究藝術。我認為不管藝術家的手筆多么精湛,創造一幅好的作品都需要藝術家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巧妙的構思。況且研究生活中的美并不排斥藝術的美,所以美學應該研究美,而且是研究美的文化共識。
(二)美與美感及美感與快感的關系
美與美感的關系很難說清。美的主觀論如高爾泰認為美就是美感;美的客觀論則把美與美感嚴格的區分,這是由于對美的認識前提不同的必然。美感是怎樣產生的呢?客觀事物的形狀、色彩、聲響或者某些行為刺激大腦,大腦根據自己掌握的審美經驗做出美與丑的判斷,那種愉悅的感覺則可以稱為美感。作為個體的人所產生的美與美感其實是一回事,但我們不能把美與美感簡單的等同,從美是一種文化共識可以看出,美也是美感的匯集。所以我姑且認為美既是個體的,又是共通的。當美是個體之時,可以等同于美感;當美是共通之時,美就是一種發展的文化共識,美感既受美的影響,也反作用于美。需要說明的是美感反作用于美,并不是直接影響審美的對象,而是影響產生這種感覺的人對審美對象的看法,即影響美的文化共識。美感和快感的微妙關系,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既美感是意識化的快感。也許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美感可以無須經大腦的思維而直接產生,事實經驗雖然如此,但我認為那是建立在人的過去經驗認識基礎上。一位有鑒賞力的人第一次看到《蒙娜麗莎》之時,可能會驚訝的不知所措,越看越入迷;如果讓一個不懂畫的小孩看這畫,恐怕得出的是不屑的結論:“還沒有照片里的阿姨漂亮呢!”他們產生截然不同的感覺都是建立在各自的經驗認識之上,這說明美感的產生是要經過大腦思維的,美感是快感的高級表現形式。
(三)美有沒有審美的標準
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沒有審美的標準,你又憑什么判斷事物的美丑呢?然而,審美的標準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劉德華說他的夢中情人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我說我的夢中情人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短發,金庸先生筆下的不戒和尚卻偏偏喜歡光頭的尼姑,究竟長發美,還是短發光頭美呢?這不能用絕對的標準來統一。培根就認為美不能制定規范,可見這個標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個標準就是美的文化共識。如果你接受了某一項審美標準,你就會不自覺的用它對事物進行比較、衡量。蛤蟆丑,是人們接受了光潔、細嫩的皮膚是美的這一審美標準。凌亂是美,也是因為人們肯定了自然、隨意的排列是美的這一標準。當然這種審美標準是站在人類自身立場上,被認為是美的事物,其特質多少就包含了真與善。
(四)美與個人審美經驗的關系
美是一種發展的文化共識,它與個人審美經驗的關系怎樣呢?首先二者在內容上是同一性質的,只是范圍大小不同。文化共識,人們的思想集合,因此美是一個大的思想范疇;個人審美經驗包含于美的文化共識之中,個人審美經驗與個人的修養,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及個人志向愛好密切相關。其次,二者又是辨證的統一。個人審美經驗包含于美的文化共識,自然會受到當時的文化共識影響;反過來,個人審美經驗又會作用美的文化共識,推動和發展美的文化共識。
讓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朱光潛先生所舉的那棵著名的古樹問題吧!植物學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長習性,把古樹頑強的生命力認為是美,這是科學的美;木材商考慮的是它的木質、樹圍,把古樹的實用價值認為是美;而畫家則驚嘆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樹的形態看作是美。古樹的美的差異源于欣賞者的觀賞角度不同,即使是從同一角度去考慮古樹的美,不同的人,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所得出的美也會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映證了“審定一事物是否為美取決于欣賞者的審美經驗”的著名論斷。個人接受知識的差異,對知識的理解廣度、深度及個人審美趣味的不同,造成了對同一事物的認識角度、深度也迥然各異,這就是所謂的審美個體差異。但不管從那一角度得出古樹的美,古樹從這一角度得出的美的文化共識并沒發生改變(注意與客觀美論的區別),至少在短期內不會發生改變。
究竟是美的主觀論把美與美感弄混了,還是美的客觀論把客觀存在與美的文化共識混淆了,這個問題應該有個了斷。
主要參考資料:
[1]引自《西方美學史》上卷[M]第226頁
[2]高爾泰《論美》[M]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頁
[3]陶水平《審美態度心理學》[M]百花文藝出版社第7頁
[4]詳細參見《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三卷[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第99~100頁
[5]達爾文《人類的由來》[M]商務印書管1983年第135~137頁和第156~157頁
[6]德斯伯里《比較心理學》[M]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127頁
[7]《靈長類》[M]科學出版社,時代公司1982年版第72頁
[8]同[3]第168頁
[9]郝瑞、陳慧都《生物的思維》[M]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200頁和207頁
[10]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第46頁和第51頁
[11]轉引自邢煦寰《通俗美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12]呂國欣、王德勝《美學的研究與進展》[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