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儒家人格思想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重義輕利價值取向的正確重拾對當代人的拜金主義具有制約作用
儒家倡導的重義輕利價值取向對于維護生產力水平不高的傳統農業社會的穩定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會生產力與人性的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直接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所以在當今中國,久被壓抑的物質欲望,被市場經濟的物質利益原則所“激活”,整個社會籠罩在物質利益的強盛“勢力范圍”中。不少人在金錢的耀眼光芒下迷失了自我,標榜“一切向錢看”,失去了理想信念,道德因素也逐漸在其生活領域中變得暗淡。不講公德,只講私利;不講助人,只講利己;不講誠信,只講利益;不講簡樸,只講驕奢,丟棄了自己的“精神家園”。面對這種情形,傳統儒家人格思想的重義輕利價值取向就凸顯出了時代性價值。它可以和市場經濟追求物質利益的價值取向相輔相成,產生互補優化的效應。孔子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5]主張在合乎道義的前提下,采取適宜的方法獲取利益。這一原則對于我們今天而言,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可以去追求滿足自己合理的物質欲望,但是必須以“義”為取舍的標準。這個“義”當然不再指儒家設定的封建思想道德,而是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以及以公平、正義為基準的法律。市場經濟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法制經濟,它要求各個行為主體都必須嚴格遵循一定的法規原則和運行規范,以此來制約和引導市場中個體的行為,維護和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有市場經濟中的各個行為主體,在進行經濟活動的時候,既著眼于追求豐厚的經濟利益,同時又恪守基本的道德要求,嚴格遵守各項法律,社會經濟才會具有一個穩定的秩序,人們也才不會在物質利益的驅動下,蛻變為純粹的經濟動物。
二、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繼承發揚對當代人的積極進取具有推動作用
自強不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歷史上,它對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和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它仍舊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對于當代人保持身心常態,應對現實社會,積極拼搏進取仍舊具有一定的價值。《易傳》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1]其意思是說,有德的君子要以日月經天為象征,寫作論文剛健有為,永遠向前。在儒家思想的理想設定中,自強不息是所有修養良好、道德高尚的人都必須具有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孔子認為仁人君子一定要具備一往無前的勇敢精神,具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品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2]這正是孔子身體力行自強不息精神的獨白。荀子也一再倡言“鍥而不舍,金石可鏤。”[3]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通過一代代的傳承,融入了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成為激勵國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力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4]這正是中國人積極進取精神的生動寫照。正是這種精神,表征著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成為中華民族堪以立世、持續發展的不懈動力。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價值實現的客觀要求。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競爭出效益,競爭出活力,競爭促發展。對于身處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的當代中國人來說,自強不息精神正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精神操守與意志力量。意志對于個體行為、個人發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并且在客觀條件對等的情況下,更是決定行為成敗的要害力量。所以,我們要秉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精髓,將它內化到個體的意識和行為中。要努力學習,加強修養,發掘潛質,提高能力,在社會中建立并拓展自己的事業,實現自身的價值。同時,在全民族的層面上,我們也要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勇敢面對挑戰,壓倒一切困難,不斷開辟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奮斗。
三、和而不同相處之道的大力倡導對當代人的個性張揚具有引領作用
“和”與“同”的辨別在儒家的理論中也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6]所謂的“和”,就是對不同事物的調解,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差異和特性進行互補,從而發揮不同事物的整合功用。這種由事物多樣的統一所成就的和諧,在儒家看來是可以促使萬物興旺發達的。所謂“同”則是指相同事物的排列和相加,不但不可能產生互補的整體效應,甚至會導致相互排斥和擠壓。儒家認為“同”不僅對事物沒有益處,而且不美,容易引起紛爭。
在當代中國社會中,人們對個性發展與張揚的呼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個體差異的強調,不僅契合了當代社會價值多元化的現狀,而且能夠鼓勵人們漸漸地從傳統的禁錮中走出來,普遍認識到人是有個性的多樣性的存在,認識到“人之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豐富性、微妙性、多樣性和多面性。”[7]在這種情況下,應用“和而不同”的觀點,充分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同時追求整體的和諧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生活中,我們要以正確的態度來對待急速膨脹的個性發展要求,積極引導社會中張揚的個性,多方面地豐富發展人的個性。但同時,我們也要在注重個性、注重差異的基礎上,求得“不同”基礎上的和諧,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生活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四、天人合一和諧理念的深刻啟示對當代人的科學發展具有指導作用
在古老的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基本上是利用手工工具來改造自然,所以人們對自然的影響很有限,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基本上保持著固有的有序結構和動態平衡。但是在當代社會,人們參與改造自然的手段從高度機械化向更多地使用智能化、自動化的工具過渡。人們征服陸地、海洋、天空甚至太空,對自然的影響,遠遠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對自然的大肆掠奪,在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嚴峻后果。正如恩格斯所說:“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8]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黑洞,生物圈退化,森林資源銳減,水土流失嚴峻,物種大量滅絕,使得人類的生存空間急劇縮小,生態環境日益惡劣。
當前,在我國全面建造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它不但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客觀要求,而且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保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調解、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9]總書記在“6·25”重要講話和十七大報告中都曾深刻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加自覺地促進科學發展。儒家的“天人合一”理論中蘊涵的合理成分,對于當代生態危機的解決、對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都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正如我們常講的:“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我們要實現科學發展,必須認清發展規律、革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努力建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調解發展。
改革開放,國門打開,物質的與精神的、思想的與文化的、先進的與落伍的、健康的與腐朽的,一起涌進國門,使人們的信仰理念、道德觀念出現多元化,甚至一些人喪失了支撐其生命活動的價值資源和信仰歸屬。而統一的、明確的、公認的新價值系統還沒有在社會各個階層中完全確立起來。人們一味沉迷于世俗生活的感性快樂,外表上富麗堂皇,內心里空虛寂寞,更有甚者,成為現代性行尸走肉和精神乞丐,“精神家園”因陷落而一片荒蕪。此時,儒家人格思想投射出特有的光芒。儒家人格思想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我們祖先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在當今形勢下,我們應該也可以通過重新審視中國儒家理想人格的精神生命和道德價值,積極探尋并改造其中的積極元素,為當代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