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課程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對作文寫作存在畏難情緒,而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也常常不得法,許多作文課就成了簡單的寫作課。教師上課布置題目,學生自己低著頭寫一節課,這就謂之曰“作文課”。那么,如何開展作文教學?如何讓小學作文課上得能調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愛上作文課,同時,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技巧與能力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一些具體的做法。
關鍵詞:作文教學;寫作興趣;融入生活
作文教學一貫是教學的重難點,不僅學生感覺有難度,教師也有同樣的感覺,而依靠有限的作文課就讓學生能寫出好作文,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更有效的策略,這樣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來了,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樹立“大語文”觀念
語文課堂是教師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重要場所,但是語文僅僅靠課堂教學提高也是不現實的,而且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對于作文寫作而言,更是這樣。許多學生在作文課上生編亂造,湊夠字數就算寫完作文了。語文來自于生活,作文更來自于生活,學好語文與作文,首先應該對生活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把語文學習,尤其是作文的學習放到生活中去,這樣有所感,才有所悟,等到下筆的時候才不會缺乏內容,也不會只寫一些假大空的話。
二、通過閱讀拓寬視野
寫作的功夫在寫作之外,這是本人在教學中一貫堅持地觀點。作文課不過是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把他的所感所悟寫出來,而他所感所悟的素材來源是最重要的。因此,本人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的課外閱讀,也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根據教育部推薦的學生閱讀書目,本人也會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推薦給學生,并且鼓勵學生進行摘抄。現在有一個詞叫“吐槽”,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也鼓勵學生自己寫下心得體會。經過這樣長期的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有了較大的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制定一個長期的規劃。
三、調動學生寫作的興趣
教育同仁都懂得一個道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寫作也是這樣,學生有了興趣就敢寫,就愿意多寫,如果一旦失去興趣,產生了畏難情緒,作文學習就會出現問題。教師如何調動起學生寫作的興趣呢?本人做過一些嘗試,比如把優秀學生的作文讓學生自己在講臺上朗讀,小學生的榮譽感是非常強的,這種做法可以調動起他們更大的學習興趣。本人也鼓勵一些學生給報刊投稿,現在適合學生投稿的刊物也是蠻多的。本人鼓勵指導學生把自己寫得不錯的作文向報刊投稿,爭取公開發表。如果學生能在正式報刊上發表出自己的文章,激勵帶動作用是非常大的。為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興趣,本人還嘗試著定期把學生的優秀作文裝訂成小冊子,在班級進行展示,這無疑也能夠讓一些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把更多地熱情放在閱讀與寫作上,寫作自然而然地就由難變易了。
四、強化學生的寫作技巧與能力
學生的寫作技巧與能力,也是教師應該重點關注也培養的。這樣學生掌握了正確的方法與技巧,在寫作過程中才能夠駕輕就熟,事半功倍。首先,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例如,筆者以一次小實驗為題材,側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些孩子在表達時就不能按照順序把實驗步驟寫全面,有些孩子抓不到重點,敘述也是凌亂的。然后教師再給學生進行樣文的講解與剖析。讓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等等。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好的話,寫作能力也會相應的提高。
每次上課之前,我都組織學生進行一個口頭表達能力的小訓練,叫“課前一分鐘”,讓孩子在這一分鐘之內對某一個話題進行口頭表達,一般選擇兩個學生,兩個孩子說完之后,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點評。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第三,培養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在培養學生這方面能力時,力求學生運用詞匯要準確,句子要完整,并且表意明確,而且同一個詞在遣詞造句時要發散思維,力求從不同的角度去造句子,不讓一個詞僅僅局限在單一的角度中。例如,本人讓學生利用“撫摸”一詞進行造句,有的學生造出“深秋的早晨,薄薄的霧氣正慢慢散去,朝陽柔和地撫摸著一望無際的土地。”這樣的句子,這句話生動、形象,而且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不失一個不錯的句子,如果教師注重對學生這方面的訓練,無疑對學生今后的寫作有一個很大的幫助。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更多地是在作文課堂教學之外,教師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應該把角度放得寬一些,這樣才能多管齊下地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也應該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這樣才能提高效率,實現目標。
參考文獻:
[1]格桑朗杰.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J].西藏科技,2011,(01).
[2]凌青.寫身邊事,道尋常理———喚醒語文作文的有效教學[J].群文天地,2011,(14).
[3]杜康林.中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研究[J].劍南文學,2011,(07).
作者:劉夫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