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企業資本維護型財務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對我國現行的財務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財務管理模式應該怎樣改革才能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已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現代企業制度資本維護財務管理模式
0引言
財務會計基本的作用在于為包括企業所有者、債權人、企業管理當局等個人或團體提供用于決策的財務和經濟信息。那么,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我們應創建一個什么樣的中國企業財務核算與財務管理模式?在筆者看來,創建資本維護型的新型財務會計模式當是我們的目標。
所謂資本維護型的企業財務核算與財務管理模式,是指企業財務提供的信息和生成信息的過程必須建立在資本維護的基礎之上。其精神實質在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獲得凈收益前,其資產或所有者權益必須得到充分的維護和保持。確立以資本維護作為財務會計的運行基礎和指導,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同時也是與企業有利害關系各方共同利益的需求。
1確立以資本維護作為財務會計的運行基礎和指導,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
1.1企業自身發展和企業管理當局的利益要求資本維護。首先,企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其生存與發展取決于自身再生產能力的維持。再生產能力的維持與資本維護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其次,企業管理當局同樣會關注資本維護問題。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管理當局(經營者)的管理能力、榮譽與應得報酬將維系于企業生存與發展,這就促使他們重視資本維護問題,以便確保自身的長遠利益。
1.2企業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資本維護。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的所有者之所以投資辦企業,根本目的在于擴大其所擁有的財富,而其中最為起碼的要求則是保證投資的安全與完整。因此,所有者會要求企業必須全面堅持和貫徹資本維護的精神,并且要了解和考察企業堅持和貫徹資本維護的效果。
1.3債權人的利益要求資本維護。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債權人向企業提供信用,勢必要求企業擁有足夠的償債能力。企業足夠的償債能力源自于企業擁有足夠的融資能力與資本規模。其對企業償債能力的分析與考察也要求企業以采用資本維護型的財務會計政策為前提,否則,將難以得到公正和準確的結論。
1.4國家(政府)的利益要求資本維護。企業全面堅持和貫徹資本維護的精神,既保證了其自身的長期生存與發展能力,又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與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國家中長期發展培植了資源;有助于幫助政府解決未來的就業問題;對保障國家資財的安全與完整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2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資本維護型的財務核算與財務管理模式特征
既然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資本維護型的財務核算與財務管理模式,那么,這種模式的內涵是什么?擇其要者,可以歸納出以下特征:
2.1確立了科學的收益概念。資本維護理論創立伊始便與收益密切相關。按照資本維護理論的要求,收益應該被定義為企業凈資產的增值。它真正揭示了企業收益的本質,同時也為財務會計上確認和計量收入、費用支出、資產、負債指明了方向。資本維護型的財務會計必須恪守這一收益概念來核算和反映收益,否則,所謂資本維護或凈資產的保值是談不上的。
2.2財務會計目標上的適度偏重。財務會計的目標是向與企業有關的各方提供財務信息,其要點體現在:第一,向誰提供信息;第二,提供什么樣的信息;第三,如何提供信息。資本維護型的財務會計應該體現出會計目標向關心資本維護的使用者適度偏重,也就是向投資者和債權人特別是前者傾斜。具體說來.首先,財務會計信息的對象群體中應優先考慮和照顧投資者和債權人;其次,財務會計提供信息的內容應該優先保證信息使用者考察和了解資本維護與資本保值的需要;最后,反映財務信息的會計報表的種類和格式應該體現前兩者的要求。會計目標的這種人為傾斜勢必導致財務會計的實務操作和會計理論體系中資本維護的精神能得以真正全面貫徹和堅持。
2.3謹慎原則得到充分的應用。謹慎原則又稱穩健主義原則,是指企業為了克制市場經濟固有的不確定性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的種種風險,當某一經濟事項在會計上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可供選擇的處理方法,并且每一種方法都具有相同的理論上和邏輯上的正確性時,通常選擇避免高估資產和收益與低估負債的會計方法。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列示了用于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原則——歷史成本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謹慎性原則。當謹慎原則與其他各項原則不協調或不一致時,財會處理上應該選擇謹慎性原則而放棄其他原則。
謹慎性原則與資本維護原則是一脈相承的,應用謹慎原則的最終效果必然導致最大程度上的資本維護。充分應用謹慎原則,至少下列幾點應充分考慮:①應收賬款采用凈值列報,定期接應收賬款余額或賒銷額計提壞賬準備金,并定期將壞賬確認核銷;②存貨消耗成本計算應盡可能采用后進先出;③短期投資和存貨的置存價值應定期按照市價與成本兩者孰低規則重新確定,及時將收入與跌價損失相抵補;④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的各種方法,并盡可能縮短折舊年限;⑤遞延資產與無形資產的攤銷應盡可能縮短攤銷年限;⑥及時預計費用和損失,建立負債會計;⑦合理劃分期間費用與制造成本,盡可能將不易區分的費用支出列作期間費用由當期收入補償;⑧收入的確認嚴格核查其應具備的各項條件或標準。
2.4審慎地確定支出補償內容與額度。在恪守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的基礎上,審慎地運用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原則。首先,盡可能減少資本性支出,將與時間、收入等因素相關聯的存在不確定性的支出列作收益性支出。其次,在收益的補償性支出項目中,合理地劃分期間費用和產品
制造成本,凡在認定上含有模糊性的項目均應作為期間費用由當期收入及時補償。
2.5建立科學的應付通貨膨脹的財務核算工作體系。按照資本維護的要求,新型的財務核算與管理模式必須有能力解決通貨膨脹造成的補償不足問題。因此,必須建立起科學的應付通貨膨脹的財務核算體系。具體說來,在低度通貨膨脹時期,財務核算的原則和方法的選擇有所偏重,以便能夠基本解決成本的補償問題;當通貨膨脹達到一定幅度之后,應該采用系統的通貨膨脹會計體系來替代歷史成本體系,以便追求全面的資本維護。
2.6會計利潤與納稅利潤之間存有差異。按照資本維護的要求,利用新型財務核算模式所計算出的利潤勢必較之以往偏低。而稅法中對確定企業納稅利潤的規定可能并不完全考慮企業的利益,導致納稅利潤與會計利潤不一致。相應地,關于調整會計利潤來確定納稅利潤,計繳所得稅等方面的工作便較之以往要復雜和重要得多。因此所得稅(稅務)會計應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
2.7與國際慣例接軌。綜觀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國家的財務核算方式,不難發現,全面貫徹和應用資本維護的宗旨確保資產耗費與損失的足額補償從而充分維護和保證企業和企業所有者的利益,實乃各國會計與我國現行會計的一大重要差別。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構建新的資本維護型的財務核算模式,應該充分借鑒國外在這方面的先進經驗,并自覺地實現與國際慣例的協調。
總之,現代企業制度的實施為財務核算和財務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契機,盡快建立起真正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資本維護的財務核算與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