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低碳經濟發展下政府職能變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前,人們越來越關注氣候與能源的變化趨勢。氣候與能源的稀缺除了自然原因影響外,還受到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變薄等環境問題都迫切的影響著人們的生存環境。伴隨著哥本哈根會議的舉行,人們逐漸意識到解決氣候與能源問題迫在眉睫,而低碳建設是目前能夠找到的最佳辦法。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能源短缺與環境問題是影響人們美好生活的首要因素。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能源缺少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各國的經濟發展動力急需要變革,有傳統高耗能、高污染的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就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而言,我國仍處于高碳消費的狀態,實行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政府作為國家發展的指路明燈,在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政府應發揮對內調控、對外交流的職能,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低碳經濟 經濟轉型 政府職能
根據我國國情顯示,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以高碳經濟為主,由于長期的高碳消耗狀態,引發了環境污染、氣候變暖、資源枯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顯而易見,低碳經濟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出路,也是必經之路。中國實行低碳經濟能夠提升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另外,低碳經濟要求高科技,有利于我國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制造設備的革新;再者,低碳經濟是世界大國追求的目標,實行低碳經濟能夠減少我國面臨的國際政治壓力,維護我國大國的形象;最后,低碳經濟將改變我國傳統經濟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促使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穩定的狀態發展。本文主要介紹了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的政府職能轉變,希望能夠對經濟發展有所幫助。
一、提升外交職能,重塑政府形象
我國的外交職能包括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建設有利于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積極發揮我國在外交事務中的優勢,營造優秀的政府形象。在建設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過程中,我國政府應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首先與世界各國緊密聯系與交流,主動吸收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的經驗。例如,日本持續研發新能源技術,提高生產企業對能源的利用率,大大增強日本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降低企業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歐盟提倡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世界各國參加溫室氣體的減排活動;巴西是第一個研究生物燃料的國家,也是當前世界生物燃料最成功的國家;美國制定稅收減免等聯邦法規促進可持續能源和低碳經濟的發展,吸引風險投資和私人投資鍵入可持續能源的研究中。世界各國對低碳能源的研發成功范例非常多,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比如,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整合不同減排措施的方針;制定短期和長期的減排計劃;將應對氣候變化與發展經濟放在同一地位,兩者同時并行。其次,中國政府作為世界上第一社會主義國家,應當積極發揮其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與世界各國國家共同商議應對氣候惡化問題、發展低碳經濟、環境污染、能源短缺等全球性的問題,只有世界成員同心協力,站在地球長遠發展的角度,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性問題。在哥本哈根會議中,中國政府一方面支持和相應發展中國家的合理主張和提議,積極與島嶼國家和不發達國家溝通,呼吁國際發達國家關注這些國家的權益;另外,中國積極發揮自身在國際中的地位,與發達過節主動交流,引導發達國家關注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狀況,使其理解國際上某些要求并不適合發展中國家,及時完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溝通和要求。
二、加強引導,體現企業、政府的服務性職能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發展主體,所以企業也成為落實和貫徹低碳經濟戰略的主要組織。低碳經濟的建設需要對企業生產進行管理,要求企業的生產建設滿足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政府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對低碳產業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政府在引導企業生產轉型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建立健全清潔生產、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減排等專項資金的管理制度,把控資金的使用方向,力圖將每筆資金使用到實處。其次,積極宣傳“誰節能減排,誰受益”的機制,為企業節能減排項目提供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比如提供低息貸款、直接補貼或者資金擔保。再者,建立廢舊物品分類回收機制。最后,政府關注能源產業和能耗低、效益高的產業的發展,擴大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應用范圍,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重大節能技術示范工程和技能管理的能力建設。另外,政府在政策上的予以幫助,鼓勵創新和改革,鼓勵低碳友好型技術的研發、使用和推廣建設。依據我國目前低碳技術發展的情況來看,近期內,中國應該制定發展節能產業和能效提高技術,比如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技術、煤炭清潔技術、能源高效利用技術等等。而中國能源發展的長遠戰略,就要注重科技創新、能源循環利用和低碳技術的全行業應用,以實現整個國家低碳經濟的目標。我國目前較為成功的低碳技術研究有行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和凈化技術;先進煤電、核電等重大能源裝備技術;生物與工程固碳技術;二氧化碳吸取和封存技術等等。中國低碳經濟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調節,政府只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能力才能促進企業生產模式的轉型。政府對個人的引導作用的發揮,主要在于培養整個社會的低碳消費觀念。根據經濟學理論,市場需求是生產的決定性因素,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能夠拒絕消費高碳產品,選擇低碳產品,高碳產業將不復存在。因此,宏觀上的節能降耗戰略的實施需要公眾的參與,萬眾一心,方能取得社會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成功。社會個體是低碳經濟建設主觀因素,即人的科學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影響社會能源消耗產業的發展。所以,政府對個人的引導需要培養低碳經濟意識,依托社會低碳意識來加強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對環境污染認識,使人們感受到由于溫室氣體效應對人們的生存環境、經濟建設、生態環境的威脅,增強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同時充分發揮媒體的廣而告之的作用,通過電視、報紙、新聞、網絡等傳播媒介,對廣大民眾進行節能、低碳消費等方面的宣傳和教育,營造全民低碳消費的意識,打造低碳消費的綠色觀念。
三、建設低碳經濟試點,塑造高效的行政機關形象
依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局勢,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區域設立試點區。在全國設立一批低碳社會實踐區、低碳經濟區和低碳城市實踐區。各省市可以建立低碳社區、低碳園區和低碳商業等低碳發展綜合實踐區。我國的低碳產業建設可以優先選擇高耗能產業,比如電力、建筑、石油、冶金、化工等等,對這些企業進行優先試行改造,為全國企業的低碳建設做表率,同時顯示國家進行低碳建設決心和信心。低碳建設需要建立高標準的改造規范,在低碳經濟、社區、城市等示范區發展綠色品牌意識,打造高效精品工程。
四、推進法律體系與監管體系建設,塑造法治的政府形象
建立健全低碳經濟建設的法律制度是促進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是促進低碳經濟建設長遠發展的船帆。監管體系的建設則是低碳經濟效果檢驗的保障。監管體制的建設可以建立低碳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完善低碳環境監測的配套機制,制定嚴格而科學的能源效率標準等等,形成完善的低碳經濟檢測、評價和考核機制。
五、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和氣候問題是人類在21世紀面臨的嚴峻威脅,并與全世界每一個人民的切身利益相關,發展低碳經濟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道路,也是每一個人民應付出的行動。政府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主導者和引領者,政府對低碳經濟建設的付出,需要發揮政府職能的優勢,促進國家對外交流和對內調控等方面的建設,只有實質的付出行動,才能完成世界和歷史賦予的使命,營造一個法制的、健康的、和諧的、綠色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蔡林海.低碳經濟綠色革命與全球創新競爭大格局;2012年.
[2]潘家華.低碳發展的社會經濟與技術分析;2013年.
[3]張坤民,潘家華等.低碳經濟論;2014年.
作者:胡圣濤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