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低碳經濟下旅游發展論文(4篇)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低碳經濟下旅游發展論文(4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低碳經濟下旅游發展論文(4篇)

      第一篇:低碳經濟下發展茶文化旅游基本策略

      摘要:低碳的概念是在防范全球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滋生出來的一種新型理念,它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下,成為一種全球通用的創新理念,具有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效應,成為了一種新興的經濟概念。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倡導低碳、綠色、生態的理念,并在茶文化旅游的開發中融合關于低碳經濟旅游的設計內容,為推動茶文化旅游的新型旅游方式提供了發展契機和條件,可以實現低碳、綠色、生態理念下的茶區原生態旅游新體驗。

      關鍵詞:低碳經濟;茶文化旅游;基本策

      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態勢之下,低碳、綠色、生態的經濟理念正在盛行,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向也正在追求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人類生活方式的低碳水平、低碳排放成為了社會經濟領域的新標志,在以低碳產業、低碳技術為依托的低碳生活方式中,以低碳理念結合茶文化旅游的生活方式正在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追求低碳經濟理念下的低碳茶文化旅游體驗,提倡低碳經濟理念下的茶文化旅游消費方式,尋求更為豐富的低碳茶文化旅游內涵。

      1低碳經濟給茶文化旅游帶來的契機分析

      低碳經濟的社會發展理念之下,旅游經濟產業正在遵循低碳、綠色、生態的產業發展方向,進行低碳旅游產業的開發和利用。然而,由于旅游產業鏈的延伸和外張,旅游產業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在這個龐大的旅游產業經濟發展模式下,茶文化旅游產業也正在向綠色、低碳的產業方式邁進。我們看到,在旅游業產業鏈延伸的過程中,出現了輕視生態環境的現象,一些旅游消費者損害了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一些非環保產品也在粗放式經營模式下,對旅游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鑒于這一現狀,茶文化旅游產業要利用其占用社會資源較少的優勢,減少碳排放,在保護茶文化資源環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茶文化內涵,創建全新的茶文化旅游新型碳機制,在旅游環境中創造性地進行良性替代和產業補償,從而達到節能減排、低碳綠色的生態化旅游效果。低碳經濟為茶文化旅游帶來了觀念上的變革,主要是生產觀念的變革和消費觀念的變革,其中:生產觀念的變革是指茶文化旅游產業在開發的過程中,注重能源的節約,在茶文化旅游的線路設計中,以低碳、生態、綠色為著眼點,設計開發環保、低碳的生態旅游線路。消費觀念的變革是指茶文化旅游過程中,消費者選擇低碳方式出行,盡量減少碳排放,避免給茶文化旅游環境留下碳痕跡。

      2茶文化旅游的獨特風格與特征

      2.1群眾的主動參與性特征

      在茶文化日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過程中,茶已經和咖啡、可可并稱為世界的三大飲料,然而,茶卻更具有精神上的內涵和境界,它在不斷延伸和拓展的發展進程中,擁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在茶文化旅游的項目中,大多離不開群眾的主動參與,例如:茶文化旅游中的茶區、茶園游樂、群眾在茶文化旅游中的植茶、采茶、制茶、品名茶葉、茶藝表演等項目,都顯示出茶文化旅游深厚的民族性和群眾性特點。

      2.2個性化和集聚性的特征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由于地域的差異,而衍生出不同的茶文化內涵,這為茶文化旅游者提供了豐富的、深層次的體驗,可以說在不同地域中的茶文化內容各有其風格和特點,同時,這些茶文化旅游項目又顯現出其集聚性的特征,在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推動下,茶文化旅游成為了開拓傳統產業的集聚產業鏈條和增值途徑,增強了茶文化旅游的豐富性。

      2.3多元化與組合性的特征

      在茶文化旅游的低碳環境下,開發出了低碳、綠色、環保的多元化茶文化旅游系列活動,這些活動顯現出組合性、多元化的特征,基于低碳、環保的生態旅游理念,茶文化旅游開設了茶園綠色風光、、茶風茶俗、茶文化醫療保健等內容,增強了茶文化旅游的低碳娛樂體驗。

      2.4文化的高雅性特征

      在低碳經濟的時代下,茶文化也在倡導生態旅游的過程中,顯現出其內在的高雅性特征,為旅游增添了旅游活力,滿足了人們的旅游心理需求,在生態旅游的休閑娛樂享受中樂而忘返。

      3低碳經濟中的茶文化旅游生態發展策略

      具有創新概念的茶文化旅游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在與現代低碳經濟相融合的茶文化旅游生態發展模式,可以極大地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通過低碳、生態的茶文化旅游設計,可以創設出新的茶文化旅游景觀。

      3.1注重茶文化旅游的科學規劃與設計

      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我們要大力宣揚“環境興游、綠色興游、低碳興游”的理念,進行茶文化旅游的科學規劃和合理設計,要根據不同地域的茶文化生態環境以及茶文化資源的特點,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籌謀。首先要進行茶文化旅游景點的環境容量設計,要對規劃之內的旅游景點進行茶文化旅游資源的合理調配,并且采用科學的節能降耗技術,對茶文化旅游景區的污染源進行剔除,從而創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環境,使茶文化旅游景區“可進入”、“可停留”、“可享受”,在全面構建科學化的、低碳茶文化旅游景區的設計之中,要形成低碳旅游的良性循環趨勢,引領旅游消費者的低碳旅游方式,并建立科學的環境監測和預警系統,對茶文化旅游區域進行低碳、環保的環境測試和保護。例如:湖北宜昌霧渡河茶葉科技園、現代示范茶園設計、湖南安化縣以“千兩茶”而設計的低碳生態旅游線路等。還有在貴州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的野生喬木型大茶樹,要進行低碳、生態的保護和發展,可以推廣低碳生態、循環經濟建園的模式,對茶文化旅游環境進行適度的開發,形成有機野生茶、林、花相間的低碳、生態茶園。

      3.2開創低碳的茶文化旅游生態產品

      在低碳經濟理念下,茶文化旅游要進行低碳、綠色的旅游線路設計和開發,要創設具有特色和風格的茶文化旅游產品,與當地的茶文化相融合,設計出具有特色的茶低碳產品、茶保健品,吸引旅游消費者的低碳產品消費和使用需求。同時,還可以推出低碳、生態的茶文化旅游主題,例如:對年輕的旅游者可以推出以山水低碳、生態游為主題的茶鄉文化體驗活動;對于中老年的旅游者可以倡導低碳生活、康體健身為主題的茶文化旅游項目。例如在重慶永川茶山的竹海低碳生態旅游開發中,全面推行了低碳、綠色的茶文化旅游生態產品,有用竹制作成的生活實用品和工藝品,如:竹傘、竹笠、竹椅、竹掃帚等。還有湖南安化的黑茶,由于其顏色幽黑而得名,制作成餅狀、磚狀、圓形的不同低碳茶產品,引起了旅游者濃厚的欣賞興趣,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3.3推動低碳經濟旅游的綠色價值

      在茶文化旅游過程中,要深度挖掘旅游的茶文化內涵,要用深層次、多元化的茶文化價值吸引旅游者,要深入到民間,搜集當地的茶文化典故、傳說以及名人佚事等。如:貴州茶文化低碳、生態旅游要著重開發其民俗茶文化內容,由于貴州是多民族聚居地,沉淀了豐厚的民俗茶文化內涵,有仡佬族的油茶“干勁湯”、貞豐的“狀元筆茶”、普安的“擂茶”、彝族的“罐罐茶”、苗族的“三道茶”、侗族的“米花茶”等,這些不同的民族茶俗文化,為貴州的茶文化旅游帶來了極高的文化價值。還有在傳承和保護茶文化表演的文化價值挖掘,如:閩南的石亭綠茶顯現出茶、亭與人之間的僑鄉風情,具有文化魅力。重慶的茶山竹海生態旅游可以開發其不同的文化內容,豐富其茶文化內涵,如:“茶竹”文化、隱士文化、箕山龍文化等,并緊緊抓住“茶竹共生”這個低碳、生態的綠色景觀,使這些低碳、綠色的茶文化為景區增光添彩。

      3.4倡導茶文化旅游的低碳消費理念

      在茶文化旅游過程中,要向旅游者大力倡導低碳、綠色的消費理念,改變傳統高端消費的誤區,采用各種方式引導旅游者進入清水品茗、居住于農戶、徒步茶園、欣賞茶戲,使旅游者在茶文化旅游過程中真正回歸自然,采用一切自然的方式,實現節能減排的低碳旅游效果。例如:蘇州就以其碧螺春的品牌和太湖山水,推薦旅游者沿太湖品茗碧螺春茶為主題的低碳、休閑茶文化旅游園,提升了茶文化價值,延伸了茶文化旅游的產業鏈。

      3.5推廣茶文化旅游品牌綠色化

      在提倡人們低碳生活的同時,可以打造與人們低碳生活相適應的茶文化品牌,可以重點宣傳茶文化中的提神、健胃、減肥、美容等功效,引導人們在生態旅游的過程中,進行保健茶產品的低碳旅游,并且將茶文化品牌與文化相融合,推動低碳、綠色的品牌消費。如:安徽名茶與徽州茶文化相融合,創造出“茶鄉書鄉”、“茶香書香”的良好品牌效應。福建省茶文化旅游中茶文化與餐飲業相結合的“茶餐”已經成為旅游者保健養生的餐飲品牌。

      4結語

      總之,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要與傳統茶文化相結合,通過各種方式和策略,推廣茶文化旅游中的低碳、綠色、生態理念,使消費者在品茗茶葉、欣賞茶園、觀賞茶藝的過程中,實現低碳消費、綠色出行的目的,通過低碳茶文化旅游線路的統籌規劃、低碳茶產品的推廣、品牌茶文化旅游的創建等,真正使旅游者返樸歸真,融入在自然、綠色、生態的茶文化旅游之中。

      參考文獻

      [1]張耀武,龔永新.低碳經濟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J].旅游研究,2011(2):39-42.

      [2]羅清.低碳旅游背景下的文化旅游發展策略[J].中國市場,2012(1):47-48.

      [3]彭鳳.低碳經濟背景下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策略[J].科技致富向導,2013(6):46.

      [4]于蘭蘭.信陽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5]劉麗莉.低碳經濟背景下區域生態文化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20):279-280.

      [6]費維峰.基于RMP分析的福建茶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華僑大學,2013.

      [7]張玉華.經濟轉型背景下低碳體育旅游發展的策略探驪[J].經濟研究導刊,2013(21):261-262.

      作者:鄭曉曦,吳肇慶 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第二篇:低碳經濟下文化旅游開發以茶為主題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體會到石化能源經濟帶來的苦果。在此情況下,低碳經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和研究。作為第三產業重要組成內容的文化旅游經濟,因為其低碳、環保、人文的多種原因,逐漸被各地開發出來。本文就如何圍繞茶開展文化旅游進行多方面的調查研究,以期為我國的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借鑒和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茶經濟;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

      近兩年我國大范圍遭遇霧霾襲擊,多地PM10、PM2.5爆表,部分地區PM2.5指數甚至達到500以上,當地醫院呼吸系統疾病就診率飆升,因盲目、不計代價的發展能源經濟而導致的環境污染讓國人備受折磨。在這種情況下,低碳經濟、碳排放等新的經濟概念被越來越多的管理者和經濟學者所關注和提及,一批新興的文化旅游概念和實體脫穎而出。其中,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被全國多地采用并不斷擴展著。本文就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開發模式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能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借鑒。

      1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低碳經濟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通過產業轉型與創新、開發新能源等多種手段,減少傳統能源損耗,進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重目的的一種低能源損耗的經濟形式。近年來我國霧霾范圍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增加低碳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對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保障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低碳經濟是我國環境保護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社會經濟不斷取得突破性發展,改革開放30余年創造的經濟價值遠遠超過了我國之前100多年的經濟總和。但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各種經濟問題,其中尤其以能源經濟帶來的環境污染最為顯著。多地出現了水污染、土污染等,部分地區甚至因此導致惡性疾病的高發,尤其是近年來逐步加重的全國性的霧霾的發生,使環境污染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憂慮。以鋼鐵大省河北關停多地低效鋼鐵廠,降低損耗保護環境為代表的以高消耗低產出的能源經濟或者被強令升級,或者逐漸被新能源經濟所取代。

      1.2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多樣性的需要。低碳經濟以新能源、新技術為代表的經濟形式,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性低且表現形式豐富多彩。采用具有清潔和可再生特性的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熱能等多種新能源,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方向。發展低碳經濟,必須減少之前的煤炭為主的傳統能源消費結構,重視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無碳或低碳能源的發展,促進經濟的多領域多方面全面開花。

      1.3低碳經濟是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需要。低碳經濟是“低碳”與“發展”的有機結合,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只有通過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提高單位經濟效益和競爭力,才能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只有大力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才能保護現有和恢復已經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保障人們的日常生活,滿足人們日益多元的物質文化需求;只有大力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才能解決中國資源環境承載力有限的國情和巨大基數人口導致的巨大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才能實現民族的振興與騰飛,才能實現我國經濟和國力的可持續發展。

      2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的特點

      旅游是自古以來就一直進行的一種經濟行為,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之前的那種游山玩水、走馬觀花的簡單欣賞,而是追求在旅游過程中能夠欣賞到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民俗以及歷史風貌。在這種情況下,各種主題的文化旅游,尤其是對當地深層次文化行為進行開發和傳承的文化游逐漸被人們所認可并口口相傳。其中,有著悠久歷史的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是各種主題游中比較活躍的內容形式。

      2.1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地域特色比較明顯。我國是產茶大國,有著世界著名的產茶區和茶葉品種,以云南、福建等產茶大省為代表的普洱茶、茉莉花茶、鐵觀音茶在我國流傳甚廣。云南普洱茶產茶區處于滇西南,當地山肥光足霧大,適宜茶樹生長,幾十萬畝野生的千年古茶樹、古茶園以及幾百萬畝的現代化茶園分布在以昆明為中心由北向南的怒江、瀾滄江、紅河三大水系和怒山、無量山、哀牢山三大山脈之間。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千家寨哀牢山上的野生古茶樹群落,雙江縣勐庫大雪山千年古茶樹群落等都是云南茶文化的物質形態組成部分,這些既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天然的、獨特的旅游景點。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獨特的氣候和充足的日照為茶樹種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礎,至今福建已有一千多年的茶葉種植歷史,是烏龍茶、紅茶、白茶的發源地,幾乎每一種茶類都有著自己的歷史傳說。不同地域的茶代表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這種地域差別是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的重要特征和優勢。

      2.2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與經濟活動契合性相對較高。茶本身就是一種快速消費品,而且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相對較高,消費者對某一品種的茶葉認可之后,將長期對該種茶葉進行購買消費。所以,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可以在旅游者欣賞當地茶園、品嘗當地茶葉、聆聽當地茶故事的同時,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悅,以及對茶鄉的認同,對茶葉的認同,并進而成為茶葉的一個長期消費者。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除了具備普通旅游特點和功能之外,還在旅游過程中,對當地的茶葉產品進行了推廣,而這種推廣是極易或者旅游者認可的一種推廣,推廣成本極低而推廣效果卻極好。可以說,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對茶鄉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茶葉營銷活動,只要茶鄉在消費者旅游過程中,做到細心、真心,拿出真正好的茶葉產品,就很容易達到大城市中茶葉營銷難以達到的目的。這種經濟活動的契合度,是其他產品難以達到的。

      2.3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能夠實現我國多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我國產茶區跨度極大,既有多山多霧的云南產茶大省,也有一山一茶的福建茶園;既有富有神話氣息的古茶傳說,也有講究禪理的禪茶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著不同的茶文化,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能讓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逐漸接觸到這些極具中國特色的人文歷史,并在旅游過程中對這段文化通過朋友圈等多種媒介進行傳播和傳承。不同茶鄉的遺跡文化,一條起步于無量山脈的六大茶山,穿越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茶馬古道,沿途分布著易武,普洱、黑井等上百個古村鎮,還有遺留在古城中的石碑、寺廟等遺跡都是茶文化的實物遺存,可成為開展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不同茶鄉的飲茶文化等,都可以讓消費者在旅游過程中,增加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優越感,并對其進行傳播和傳承。

      3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開發模式分析

      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基本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消費者在茶鄉當地的旅游行為,二是文化認同下茶鄉對茶葉制品的多次營銷。茶鄉只有把這兩個階段都做好做足,才算是完成一個完整的茶葉旅游項目,在讓消費者得到心理滿足和身體愉悅的同時,茶鄉獲得旅游收入和后期穩定的客戶群。

      3.1消費者在茶鄉當地的旅游行為開發。不同茶鄉都具有不同的資源、民族、文化以及地理地貌,旅游組織者可以針對自己茶鄉的特點開發旅游項目,推介旅游產品。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應該主打茶鄉的原生態、鄉村游特色,避免盲目開發。消費者到茶鄉,是要體會當地獨特的民族風情以及了解茶鄉源遠流長的茶葉傳說,進而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所以,茶鄉在針對旅游行為開發時,要注重自己茶鄉的特色與提高當地人文這一軟件的水平。增加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旅游用品在于特色和精致而不是奢華,游客吃住行在于綠色環保而不是窮奢極欲。要大力發展當地交通、水電、通訊、住宿、餐飲等相關配套娛樂設施,滿足游客吃穿住行多方面的需求。尤其要注意價格的合理,避免出現類似“青島大蝦”等景區宰客事件的發生。要多方面多途徑提高茶鄉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定期舉辦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每個人都要對茶鄉歷史和傳說做到了如指掌,要對當地茶藝、茶舞、茶歌都有所了解并能進行演繹;要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必要時要聘請職業的經理人、引進專業的管理團隊;對當地茶農和茶園進行整合,以整體的旅游面貌和詳實規劃對旅游進行細化,提高茶農接待游客的水平,避免茶鄉內部的惡性競爭。

      3.2文化認同下茶鄉對茶葉制品的多次營銷。茶鄉導游要對茶葉種植歷史、發展沿革、人文故事、神話傳說都有比較詳細具體的了解,并具備現代營養學的基本知識,能夠向消費者將茶葉的成分、與其他茶葉的對比進行詳細的解釋,并在旅游者游覽中進行知識的趣味灌輸,使旅游者在游覽中逐漸認同當地的茶鄉文化與茶葉品性,一株古茶樹、一棟古茶屋、一個老故事,都會使旅游者對當地的茶倍感興趣,并形成購買的欲望和沖動。在此過程中,茶鄉導游要及時對旅游者進行茶葉知識的講解和宣傳當地茶葉產品的優勢,對旅游者這種購買欲望和沖動進行強化,從而完成茶旅游的二次營銷。

      茶鄉要利用多種新技術、新媒體,及時建立旅游者的數據庫,對旅游者進行茶旅游的云數據采集,引導旅游者完成旅游者到飲茶者的身份轉變,由旅游者變為茶鄉的長期客戶,進而完成茶鄉對茶葉制品的三次以及多次營銷。低碳經濟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我們應當減少甚至摒棄傳統的高能源高消耗的經濟形式,主動、積極地參與到低碳經濟大勢之中。大力發展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可以達到人類保護環境與和諧共存的雙贏目的,我國茶葉種植范圍廣泛,各地茶鄉應該充分挖掘當地特色,開發各種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造福當地,服務經濟,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偉珍.體驗經濟視角下的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研究———以潮州鳳凰山功夫茶文化公園為例[D].西北師范大學,2014.

      [2]馮衛英,朱世桂,黎星輝.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資源評價———以江蘇宜興陽羨茶文化博覽園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27-134.

      [3]黃木.讓特色茶文化為旅游帶來一抹清香———以湖北恩施自治州為例[J].農業考古,2013(2):251-255.

      [4]郭雅玲,馮會,鄭明芬,黃曉敏.茶文化旅游資源類型與產品發展探討[J].福建茶葉,2011,33(2):43-47.

      [5]馮衛英,王玉花,JohnKipkorirTanui,黎星輝.蘇州洞庭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評估[J].茶葉科學,2012,32(4):353-361.

      作者:李琴 單位:四川省旅游學校

      第三篇:低碳經濟下茶文化旅游發展分析

      摘要:受到自然稟賦條件的影響,在貴州經濟發展體系中旅游經濟占據了重要地位。這就意味著,將茶文化與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相融合,將具有拓展旅游經濟發展寬度的現實意義。那么在低碳經濟視域下,茶文化旅游發展的策略需要從:深挖茶文化旅游項目的內涵、引導各區域形成各自的特色、圈層理論下打造文化旅游業、有序輔助村社家庭產業發展、多元化的旅游信息渠道等五個方面來構建。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貴州省;低碳經濟;策略

      我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我國不同區域又存在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內涵。由此,能否將區域性茶文化融入到地方經濟發展之中,則是筆者感興趣的問題。本文以貴州省為例:受到自然稟賦條件的影響,在貴州經濟發展體系中旅游經濟占據了重要地位。這就意味著,將茶文化與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相融合,將具有拓展旅游經濟發展寬度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茶文化旅游發展也因遵循綠色、環保的理念,從而也具有低碳經濟效應。實踐表明,事物所應具有的內在元素,但在人為條件下并不必然存在其中。可見,針對貴州省茶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與市場化推廣,還需要在低碳經濟視域下來逐步進行。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1茶文化旅游中的“低碳”元素分析

      低碳經濟視域下的茶文化旅游發展問題探討,本質在于尋求茶文化旅游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或者說是探尋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方式。首先,這里需要分析出茶文化旅游項目中的低碳元素:

      1.1綠色環保元素

      以消耗能源為代表的舊式經濟發展模式,使得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面臨著巨大的環保壓力。從經濟哲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國民經濟還是區域經濟的發展,其最終目的都在于滿足國民和當地民眾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并以提升他們各項福祉為最終歸宿點。由此,茶文化旅游本身所具有的生態茶園觀賞項目、農家樂項目等,都以綠色環保為特征賦予了該旅游項目低碳元素。對于貴州省而言,自然資源承載力決定了茶文化旅游發展符合當地的經濟發展要求。

      1.2綠色再生元素

      低碳經濟所追求的便是可持續發展,這種可持續發展主要是從資源的可再生來談的。將目光轉移到茶文化旅游項目中可知,無論是茶文化的外在顯性載體(如茶葉種植、品茗)還是其文化元素(茶道、茶畫),都體現為綠色再生的特點。對于發展貴州省旅游經濟而言,綠色再生不僅能降低旅游經濟發展中的資源投入壓力,也能建立起與域外之間的差異化格局。另外,茶文化所蘊含的綠色再生將能滿足當前旅游產品消費者的偏好。

      1.3綠色經濟元素

      本文的主旨在于探討貴州省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問題,從而最終仍需要回到市場中來考察這種旅游項目的經濟價值。特別對于發展貴州省農村經濟而言,借助天時、地利、人和來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則能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那么如何來理解這里的“綠色”呢。不難看出,以茶葉綠色生態產業為依托、以當地茶文化內涵為負載,其最大化地拋棄了傳統旅游項目中人為開發的印記,這本身就體現為一種綠色經濟元素。

      2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區域植根性問題探討

      隨著問題討論的深入,這里就需要進一步考察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區域植根性問題。從現有文獻資料表述,貴州的十大名茶為:

      (1)都勻的都勻毛尖茶;

      (2)湄潭縣的湄潭翠芽茶;

      (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梵凈山翠峰茶;

      (4)石阡縣的“泉都坪山”牌石阡苔茶;

      (5)鳳岡縣的鳳岡鋅硒茶;

      (6)鳳岡縣“春江花月夜”牌明前毛尖茶;

      (7)鳳岡縣的“綠寶石”茶;

      (8)貴定縣的貴定云霧貢茶;

      (9)金沙縣的“清水塘”牌清池翠片;

      (10)雷山縣的雷公山銀球茶。

      從中不難理解,貴州省不同地區的茶葉資源都可以作為茶文化旅游項目開發的載體,而且貴州作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大省,在茶文化旅游項目開發中需要將少數民族元素也納入其中。為此,以下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區域植根性問題探討:

      2.1遵循區域茶文化旅游差異性原則

      這里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即貴州省盡管具有茶文化旅游項目開發的優勢,但在開發和打造過程中需要防止域內各區域之間的相互模仿,而導致的域內過度競爭狀況。這樣一來,無論對于貴州省旅游經濟發展還是對于當地經濟發展,都將是極大的損失。因此,各區域在發展本地茶文化旅游經濟時,需要切實遵循區域差異性原則。

      2.2增強區域茶文化旅游的比較優勢形成

      區域差異性能提升各區域茶文化旅游項目的市場識別度,而增強區域茶文化旅游的比較優勢,則可以滿足游客多樣性的需求偏好。由于貴州茶葉產地大多位于城市非中心區域,因此,在市場推廣茶文化旅游項目時需要考慮游客的吃、住、行等各個環節。從中可以看出,各區域在增強自身比較優勢的策略選擇上,便可以從游客的吃住行上下工夫。2.3拓展茶文化旅游經濟發展的寬度貴州省在發展茶文化旅游經濟時需要著力拓展該經濟的寬度,所謂“寬度”可以理解為它的產業關聯度。正如房地產業那樣,關聯著家居生活、日用等其它產業,從而也就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從產業鏈條來看,茶文化旅游項目應努力將茶葉種植、茶葉成品制作、茶葉成品消費、茶文化消費等多個環節納入其中,這樣才能形成以茶文化旅游為經濟增強極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3茶文化旅游發展的策略

      根據以上所述,貴州省茶文化旅游發展策略可從以下5個方面來構建:

      3.1深挖茶文化旅游項目的內涵

      作為傳統旅游業大省,貴州具有發展低碳類旅游產業的人力和物力儲備。但此時仍需要在思想觀念進行創新與重構,進而適應低碳經濟對可持續發展、可再生利用的要求。就深挖茶文化旅游項目的內涵而言,首先需要保護本土茶文化的原滋原味,在項目設計中應盡量減少人為的臆造。另外,茶文化旅游不僅含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也需要外在顯性的載體作為支撐。因此,對于前者則需要搶救式的挖掘本土茶文化元素,對于后者則在于保護好現有的茶葉資源庫。

      3.2引導各區域形成各自的特色

      貴州省擁有十大名茶,但除此之外的茶葉品種也十分繁多。為了使茶文化旅游作為各區域的經濟增長極,當地政府則需要引導所在區域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項目。這里筆者建議,可以根據自然和人文稟賦條件的差異性為切入點,在相互融合下進行項目打造。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茶文化旅游項目”為例:可以在人文環境的打造上突出苗寨的飲茶文化,以及手工制茶的獨特工藝。這樣一來,就能與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態形成契合。

      3.3圈層理論下打造文化旅游業

      這里的圈層理論是指,茶文化旅游項目在市場推廣中需要同時展現其的:核心產品、有形產品、附加產品要件,這三個要件前后形成了由內到外的同心圓體系。核心產品體現為茶文化旅游項目的使用價值,即滿足游客參與生態觀光游的需求。有形產品則體現為茶文化旅游項目的區域品牌,區域品牌的建立將提升各區域旅游項目的差異性。附加產品則體現在為游客搭建吃住行一條龍的服務平臺,使之在增強游客滿意度的同時,能帶動周邊關聯產業的發展。

      3.4有序輔助村社家庭產業發展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隨著茶文化旅游項目的打造與推廣,項目所在區域的村社也應圍繞著服務茶文化旅游項目而行動起來,這樣才能構建起該旅游項目的附加產品要件。為此,各縣域政府應在村社服務內容規劃、小額貸款扶持、專門崗位培訓等諸多個方面提供輔助職能。如,在茶文化旅游中引入“觀賞苗寨風情”的系列活動內容,那么關于苗寨的歌舞演繹、售后服務等內容,則需要當地政府進行組織和培訓。

      3.5多元化的旅游信息渠道

      在目前生態旅游項目方興未艾之際,貴州省各區域的茶文化旅游項目也需要在強大的廣告信息下才能獲得商機。為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旅游信息渠道。根據其他省市的經驗,各級政府部門在政務網站上應開辟專門的旅游項目推廣欄目,從而通過圖片、視頻等媒介來當地的茶文化旅游信息。另外,旅游項目經營單位,也應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實施有效的網絡營銷活動。最后,還應重視本土茶會展業、茶館文化的打造。會展業匯聚巨大的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對茶葉發展,產生著難以估量的影響。我國每年在不同的城市舉行茶文化活動和舉辦國際性茶文化節、茶博覽會,弘揚茶文化,推介茶產品。不少國內外客人遠道而來進行茶葉、茶具、茶詩書畫作交易,購買其喜愛的茶商品;而隨著茶保健知識的普及,愛茶者、嗜茶者、買茶者的增加,茶葉消費量的增長,給我國茶行業帶來了無限商機。茶會展不僅促進茶經濟繁榮,也拓展了會展業的發展空間。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歷史十分悠久。有的茶館布置古雅、樸實,環境幽美、清靜,是茶客品茗休閑的場所,也是文人騷客雅集之處,更是商界人士洽談生意的不二之選。有的茶館平易近人,是交流聊天的好去處。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過去的老漢飲茶,發展為男、女、老、少齊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動,使茶館也得到迅速發展,不斷地促進了當地茶業經濟的發展。

      4小結

      本文認為,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茶文化旅游發展也因遵循綠色、環保的理念,從而也具有低碳經濟效應。這就要求,貴州省各個地區應努力將茶文化與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相融合,那么在低碳經濟視域下,茶文化旅游發展的策略則需要從:深挖茶文化旅游項目的內涵、引導各區域形成各自的特色、圈層理論下打造文化旅游業、有序輔助村社家庭產業發展、多元化的旅游信息渠道等五個方面來構建。

      參考文獻

      [1]石堅.深生態視野下的民族生態旅游———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0):109-104.

      [2]劉伊婷.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構想———以貴州省為例[J].神州,2013(30):262-263.

      [3]吳大旬.論烏江流域的生態旅游開發———以貴州遵義縣新民鎮石筍溝為個案[J].中外企業家,2014(12):10-11.

      [4]李如海.西部地區資源型城市生態旅游發展探索———以貴州省六盤水市為例[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5(3):9-13.

      作者:徐竹1,李小兵2 單位:1. 貴州民族大學,2. 貴州省旅游學校

      第四篇:低碳經濟下中國旅游經濟發展研究

      摘要:低碳經濟屬于一種新型的發展模式,在實際的應用中,它的關鍵之處在于充分地利用新型能源與技術,再加上創新性的發展路徑,進而達到減少污染的目的,這對于促進中國旅游經濟的發展帶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基于此,中國的旅游發展需要在旅游資源開發、旅游服務過程以及旅游垃圾的處理中最大限度的減少污染,從而能夠在低碳的經濟模式中實現中國旅游業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低碳經濟視角;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隨著各種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在積極促進旅游發展中也逐步地轉向低碳和環保的方向,自二零零三年以來,在英國關于能源問題的白皮書中出現低碳經濟的概念,直到二零零九年在哥本哈根召開全球環境氣候大會中,人類的發展方向聚焦在氣候與環境問題上,再到二零一五年各國成功的簽署關于氣候問題而構建框架的新協議,這就表明經濟的發展需要逐步地走向低碳的模式,這對于旅游業而言,也需要在滿足游客體驗服務的基礎上,減少旅游中各種污染物的產生,從而實現旅游的良好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和諧發展的目標。因此,在低碳的經濟視角下,對于中國旅游的發展模式要進行科學地規劃,從而找到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旅游發方式。

      一簡述

      低碳經濟的概念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科學化的指導中,實現經濟健康以及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它重點強調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減少碳的排放量。在實際的發展中,需要依靠經濟體質的改變以及產品的創新,然后再進一步的優化產品的發展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運用先進的技術以達到減少碳的排放量,由此實現環境的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雙贏效果[1],進而可以保證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經濟發展一方面是需要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是降低它對環境污染的面積,它的核心思想是充分運用技術創新、低碳發展方式的創新以及創新經濟發展理念,從而達到節能減排、防治結合的低碳發展目標,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促進經濟實現綠色的發展。

      二分析當前旅游業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

      (一)低碳的發展要求和游客的消費需求相矛盾

      在發展旅游經濟的過程中,游客的消費問題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游客的大量消費可以促進我國旅游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游客的消費中會產生許多的污染問題,不利于旅游業實現低碳與綠色的發展要求。首先從游客的出行進行分析,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都喜歡選擇自駕游或者租車游,這就會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時也產生許多的污染問題,例如增加汽車尾氣的排放、游客隨意的扔垃圾等;其次是在游客旅游購物中出現許多盲目性的消費,也造成大量的浪費問題,進而也增加對環境的污染;最后是游客在旅游地的飲食中,也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在超出環境所能夠承受的范圍時,就對環境的帶來極大地破壞性。但是游客希望通過旅游來達到緩解壓力、調節心情以及放松的目的,所以他們在旅游中希望通過大肆購物等消費來滿足的心理需求,由此可看這些矛盾問題已經嚴重地影響旅游業低碳的發展模式的實現。

      (二)旅游經濟的低碳發展需要較高的成本

      在旅游發展中,開展低碳模式需要旅游相關的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一些基礎設施,例如在游客購物中,提倡塑料袋的重復利用,此時需要為游客提供一批可循環使用的購物袋,而這些購物袋的所需要的成本遠遠高于提供塑料袋的成本,同時企業也難以收回這一成本,再者這對于游客來說,會降低他們在旅游中的舒適度,由此企業需要投入的這一資金,不會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2]。例如三亞旅游的發展情況,根據有關數據統計結果表明,三亞的旅游業發展中每年投入大約九千多萬的資金推動低碳發展,而這部分資金中較大一部分是政府的財政補貼,而對于一些綠色景區的設計和經營中沒有為經濟的帶來較大的收益,所以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難以實現較好的效益。

      (三)低碳發展沒有制度的保障

      隨著人們的經濟水平得到極大地改善與提高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們會選擇旅游放松的方式,但是在游覽的過程中,許多的游客缺乏環保意識,而且保護環境的意識不強,這就造成許多的旅游景點出現垃圾隨意扔,大量的使用一次性的餐具等從而給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作用,而我國在這方面的建設中,仍沒有形成有效的制度,在節能減排以及清潔生產中沒有相應制度的保障,從而難以開展旅游經濟的低碳發展。

      三構建低碳視角下中國旅游經濟的發展模式

      (一)大力倡導游客的低碳消費意識

      在住宿、飲食、購物以及游覽景點中,加大宣傳低碳消費的理念,建立科學的低碳消費模式,一方面需要從事旅游相關的企業率先實施這一理念,在為游客制定旅游計劃中,需要將低碳理念體現在其中;另一方面是在開發旅游景點中,需要根據自然的環境以及民俗特點進行設計,做到因地制宜的發展與規劃,同時需要按照低碳化的理念為游客推薦旅游產品[4]。再者,需要對當下的旅游結構進行調整,在深化節能中促進能源的高效運用,從而實現旅游產業低碳發展的目標。

      (二)堅持環境保護的原則,推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在低碳經濟的視角下,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堅持環境保護的原則,在生態良好的轉狀態下實現旅游與經濟、旅游與環境的綠色發展。第一,要在建設旅游設施中做到環境的保護,如在修建旅游路線、游客的休閑場所以及酒店中,充分地體現低碳的理念;第二,需要人們樹立科學的旅游資源利用的觀念,在具體的開展中盡量的節約資源,減少浪費,從而提高旅游價值中的低碳因素,推進旅游產業的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平衡發展。

      (三)借鑒國外低碳旅游經濟的發展經驗

      在亞洲各國發展旅游經濟中,日本與韓國的低碳發展模式是值得我國旅游經濟學習的。這兩個國家在開發旅游景點中,切實地根據城鄉之間的差異性而設計出具有特色的模式,在歷史悠久的文化中,重視展現自然、古樸的人文風景;在鄉村中的旅游景點開發側重于體現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農業文化,再者就是這兩個國家重視對環保意識的宣傳,如日本這方面所采取的宣傳方式是:將傳統的媒體與現代的新興媒體相結合;在選擇宣傳的場地時,將側重點放在人員較多的活動場所;在經營旅游經濟中以各個區域的團體為主。再如韓國,旅游經濟的經營方式主要是采用以農家民宿為基礎的觀光模式,對于環保理念方面的建設工作,出臺相關的政策與法規,如《綠色旅游中長期推進計劃》、《農業,農村基本法》等,在宣傳方面主要是借助于新聞媒體的影響力[5],在具體的宣傳場地中,選擇在居民的社區中進行。

      (四)加強對人們保護環境的教育

      在低碳經濟的視角下,人們需要重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低碳的理念,因此在經濟的發展中,需要大力開展教育活動。一方面是對于旅游景點的居民進行教育,他們是提供旅游消費的直接主體[6],所以在環境保護的教育中,需要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規范,充分地了解與認識低碳、環保以及低碳經濟的知識與要求,通過有關部門制作學習資料,然后發給居民學習,從而能夠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規范;另一方面是對游客的環保意識進行教育,可以在旅游景點中,設計一些關于環境保護的問題供游客回答,對于回答正確的游客派發具有紀念價值的禮品,通過這些比較有趣的方式將環保的知識輸送給游客。再者就是游客自身要加強學習,主動地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同時在自己的行動中踐行保護環境的理念。通過這兩方面開展環境保護的教育工作,能夠提高人們對自己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認識,使得人們在旅游中能夠踐行對環境的保護,這對于促進旅游經濟低碳與綠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積極建立并完善低碳旅游方面的制度

      在當今的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的情況下,對于旅游業的發展需要逐步的轉向低碳與綠色的發展模式中,因此這就需要政府積極地推進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設工作,為旅游業實現低碳的發展模式提供有力的保障。在低碳理念的指導下,將旅游發展與環境的保護、資源的節約以及生態平衡等方面的建設相結合,積極地制定出合適的法律法規,通過這些制度來加強對游客、從事旅游的企業以及旅游景點的居民進行規范他們的行為,從而促進我國旅游業能夠早日實現低碳的發展模式。

      四結語

      隨著旅游業的繁榮發展,在經濟方面取得較好的收益,同時也需要注意旅游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在環境問題如此突出的狀況下,旅游業要在低碳的經濟視角中探索更加環保的發展模式,本文從改變游客的消費意識、堅持環境保護的原則、借鑒國外優秀的發展模式、加強人們環保意識的教育以及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五個方面,論述低碳視角下我國旅游經濟的發展模式所需要加強建設的工作。現在的發展模式仍處于不斷地過渡階段,在許多方面都沒有得到較好的改善,這需要更多的人們積極投身于低碳旅游發展模式的研究中,從而為我國的旅游經濟獲得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議。

      參考文獻

      [1]張芳.北部灣經濟區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路徑:循環經濟[J].經貿實踐,2015,16:48-49+51.

      [2]薛佳.新常態下成都文化創意產業與多業態旅游融合發展研究[J].經貿實踐,2015,13:328-329+331.

      [3]李敏琦,張玉鈞,吳必虎.市民農園體驗型旅游產品開發的“資源-市場-體驗”模式研究——以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5,12:141-146.

      [4]劉傳喜,唐代劍.鄉村旅游新業態的族裔經濟現象及其形成機理——以浙江德清地區為例[J].經濟地理,2015,11:190-197.

      [5]張澤承,韓政.體驗經濟視域下海洋體育旅游發展策略——以海南省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5,11:87-91.

      [6]吳小東,瞿暢.港口、產業及城市聯動發展研究——基于系統要素、結構、環境的視角[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5,06:7-12.

      作者:武錄齊 單位: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 亚洲三级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在线|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mv国产精品mv日本mv| 亚洲偷偷自拍高清| 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亚洲暴爽av人人爽日日碰|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最新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不卡在线 | 最新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公司|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AV性色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www.亚洲色图.com|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