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全球化下對外貿易政策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進入21世紀后,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貿易保護和貿易自由政策是發展中國家采取的主要貿易政策。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這各種新的問題和挑戰,因此,中國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應當借鑒和完善自身的貿易政策,將貿易自由和貿易保護有效結合起來,形成完善的經濟全球化市場貿易策略。
經濟全球化是指全球化擴張與聯系的經濟活動,它將資本、貿易、信息等有效地優化組合并實現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共享。經濟全球化是伴隨著經濟發展以及信息技術水平提高的一個歷史發展的趨勢。[1]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濟實現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市場在不斷地完善,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并在不斷增強市場依存度。因此,世界經濟的發展以及各國進出口貿易的增長都歸功于經濟全球化與市場一體化,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能夠從中獲得利益。當然,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世界經濟貿易活動中的參與者由于不同的歷史因素和經濟基礎,在市場競爭力、科技水平、政治經濟地位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也導致經濟全球化中各國能夠得到的利益以及當世界經濟發生動蕩時所受損害程度也不盡相同。
一、發展中國家貿易政策
發展中國家由于在技術、經濟實力、信息通信等各領域較之發達國家有許多不足之處,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主要采取貿易保護和貿易自由兩種貿易政策。
(一)貿易保護
發達國家憑借其各方面的優勢一直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而發展中國家則處于相對劣勢一端,在進行經濟貿易時往往無法占據有利的地位,因此,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實行貿易保護政策能夠對本國經濟發展起到保護作用。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經濟,實施了進口替代策略,對本國工業發展和經濟進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后來,韓國、阿根廷等國家就逐漸將經濟戰略由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2]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這些國家采取進口替代策略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以韓國為例,從1949年開始的十年時間里,GDP增長率僅為3.8%,出口增長率僅為2.1%,經濟的增長和出口增長水平明顯不足,同時也由于對本國經濟過度保護,使得國內企業危機感薄弱,無法與國際水平相競爭;其次,進口替代策略是將本國的劣勢產業所需的生產資源通過人為干預進行輸送,導致國內經濟增長速度緩慢,而對于一些勞動力相對豐富的國家,經濟要想得到快速發展就必須依靠外部資源以及出口市場戰略導向;最后,進口替代戰略對本國經濟的保護一方面緩解了外部對本國經濟的沖擊,另一方面也阻擋了市場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利益。
(二)貿易自由
所謂貿易自由,就是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必須實現貿易的高度自由化,國家和政府不能過度干預經濟貿易的實行,避免本國企業過度依賴于政府,不利于企業的進步和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起,許多發展中國家看到之前放棄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的國家的成功經驗,也紛紛開始轉向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戰略,以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獲得相應的利益。以墨西哥為例,其開始實行貿易自由化策略是在80年代后期,通過降低關稅等方式與美國進行經濟貿易往來。到21世紀初時,墨西哥的GDP中,出口額占了將近30%,并且制成品的年均出口增長率超過20%,增長速度遠超亞洲各國。墨西哥的工業制成品已經成為國內出口收入的主要途徑。從數據上來看,貿易自由確實給墨西哥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墨西哥在實行貿易自由化政策時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墨西哥迅速增長的制成品出口是以降低實際工資為代價的,而科技水平和生產力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這就造成其制成品出口不具備競爭優勢,難以長久維持。其次,墨西哥的出口產業不能有效關聯國內其他產業,無法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不能形成完善的制造業供應鏈,國家經濟競爭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中國對外貿易歷程以及面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是完全封閉的,計劃經濟要求國家實現自給自足,對產業發展實行完全國家干預。改革開放以后,對外開放政策打開了國家的大門,中國開始加入世界經濟貿易中,并逐步參與世界分工,也使得國內經濟得到快速增長,產業結構也得調整優化。國家陸續出臺了外貿相關的法律法規、管理制度、進出口關稅制度、進出口檢疫檢驗標準和流程等,給對外貿易提供了良好的環境。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也讓中國更好地在全球經濟中發揮作用。從20世紀開始,科技興貿戰略的實施加快了我國外貿轉型升級的步伐,對外出口也從資源和初加工產品為主轉為制成品或成套設備出口為主,大大提高了產業的國際競爭水平,我國進出口貿易規模也在成倍地增長,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外貿進出口貿易總額是204.4億美元,而2014年統計結果表示,我國我國外貿進出口貿易總額已經達到264300億美元,增長速度驚人。因此,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間,我國對外貿易主要以擴大出口量為主,對外貿易體制也更傾向于這一目標。對外開放政策給中國帶來了新思想和新技術,也讓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豐厚的利益,國民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但是,在光環的背后,一些負面效應也逐漸突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3]貿易環境惡化。在國際貿易市場中,中國商品在價格上占盡優勢,其“物美價廉”的特性在世界貿易中占有一定的份額。但低價在另一方面也使國內企業應得利益受到損害,對貿易環境的構建造成不利影響。現有的對外貿易政策往往注重于出口數額,而對企業出口產品的質量以及可持續經濟發展缺乏重視。并且,我國出口退稅政策雖然對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有提升作用,但也會增加國家財務壓力。企業間的惡意價格戰,使得貿易環境惡化,對外貿易呈現“貧困化增長”。出口成本增加。國內企業出口的產品多以紡織、機電設備等加工產品為主,隨著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升,產品利潤越來越少,同時,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也在慢慢下降。日益復雜的全球經濟。對外貿易中,難免會涉及產品質量、知識產權糾紛以及其他國家保護政策等問題,中國對外貿易過程中受到的限制也在逐年增加。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張,發達國家開始以“最大順差國”的理由迫使人民幣升值,這對我國出口形成非常不利的局面。自主品牌、高競爭力產品匱乏。目前我國企業出口產品多數為初級加工或OEM代工等勞動力附加值產品,對產品定價、核心技術、銷售渠道等不能自主把控,目前只能做到以低價和量多取勝,高附加值產品匱乏,受全球化市場限制較大。
三、調整對外貿易政策,應對全球化沖擊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機遇,也面臨著挑戰,為了在全球貿易環境中站穩一席位置,持續從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中獲得收益,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需要做出一些調整。
(一)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競爭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主要是出口紡織業、產品代工類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這些產品讓中國一直處于世界經濟貿易金字塔的底層,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無法形成世界市場的主導地位。因此,應該積極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使出口產品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產品轉變,并形成一條完善的出口產品供應鏈,在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同時走規模化貿易道路。
(二)貿易保護和貿易自由策略相結合
目前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原材料資源和勞動力加工方面,這些優勢也為我國出口導向工業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我國的經濟必須全面發展,在產品出口增長的同時也要注重產品進口,兩者必須相互促進,相互協同。在我國對外貿易政策實施中,貿易自由能夠推動國內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也是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基本經濟策略。但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產品競爭力還不夠,為了減緩本國經濟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的沖擊和影響,在符合國際貿易條例和規范的前提下實施一定程度的貿易保護是有必要的,通過進出口配額、技術型屏障、政府干預等手段使得國內較為薄弱產業得到保護,避免受到過大的沖擊。因此,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政策必須通過貿易自由以獲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的份額和利益,也需要采取貿易保護來抵御其他國家造成的經濟壓力,兩者相互促進,共同完善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制度。
(三)嚴格把關產品質量,提高產品在國際經濟市場的競爭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型產品具有較高的附加值,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和提高產品的競爭水平。國家可以推行企業現代化建設扶持以及優惠政策,通過企業并購、產業重組等方式運用市場手段加快企業的戰略轉型和結構調整,并積極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使得企業產品能夠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能夠在世界經濟貿易中占據一席之位。除了政策上的鼓勵和扶持,企業自身也需要加強內部管理,高度協調企業產品供應鏈,打造一套完善的從產品生產到產品銷售的全過程渠道,并提倡品牌建設,擺脫過往以制造業加工和原料輸送等出口方式為主的經濟貿易底層局面。企業還應根據自身發展的規模和市場定位,及時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制定出符合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市場戰略,同時加強市場競爭意識,并在競爭中不斷提高和進步,擴大經濟全球化市場的份額。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我國經濟貿易的政策取向應當以貿易自由和貿易保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貿易自由是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能夠實現快速的經濟增長,但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不足,這就客觀上要求了必須實施相應的保護政策來維護經濟的發展,深入了解和分析國際貿易慣例和規則,通過進口配額、政府采購、關稅、貿易法等相關技術手段適度保護本國經濟,維護國家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利益。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對外貿易政策也應隨著經濟增長的方式發生轉變,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即發展貿易出口,又鼓勵進口,達到擴大內需的目的,使國際貿易達到平衡發展,使我國對外貿易既不過度對外依賴又能夠有效參與國際分工,真正地適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焦二卿.完善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思考[J].經濟與管理,2007(5):94-96.
[2]王杰.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取向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53-55.
[3]岳志強.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與我國二元經濟的形成[J].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44-46.
作者:齊峰 張忠慧 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