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法基本原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經濟法基本原則是我國經濟法總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它對經濟法的理論構建與實踐運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當今流行的經濟法學教科書或經濟法理論各流派[1]對于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論述可謂莫衷一是,這同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部門法的地位不相稱。經濟法作為一個新興部門法在這些基本原理的問題上應盡早形成共識。本文結合《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并簡要論證我國經濟法的三大基本原則。
關鍵詞:經濟法基本原則平衡和諧資源分配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美國法學家弗里德曼在其著作《法律制度》中指出:“原則是超級規則,是制造其他規則的規則,換句話說,是規則模式或模型……‘原則’起標準作用,即是人們用來衡量比它次要的規則的價值或效力的規則。‘原則’還有一個意思是指歸納出的抽象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原則是總結許多更小的具體規則的廣泛的和一般的規則。”[2]。在英語中原則的對應詞是principle,其主要詞義是指根源、起因、假設、原理、定律,根本的,本原的或一般的真理,并為其他真理所憑借等等。“原則”一詞在法律中有其特殊的含義,根據英國《科林法律詞典》,“原則”是指“基本點或一般規則(basicpointorgeneralrule)”[3];美國《布萊克法律詞典》將“原則”解釋為“法律的基本性的公理或原理;為其他(指法律)構成基礎或根源的全面的規則或原理(afundamentaltruthordoctrine,asoflaw;acomprehensiveruleordoctrinewhichfurnishabasisororiginforothers)”[4]從上述考證可以看出,“原則”在法律中是指構成法律基礎和根源的總的或根本性的規則或原理。
不同的法律部門在規范社會關系中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因此存在著各具特色的基本原則。經濟法作為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其基本原則必須反映經濟法的本質屬性,具備明確的準則性和導向性,體現和反映經濟法體系中所有的法律、法規的本質,并對經濟立法、經濟執法、經濟司法、和經濟守法具有指導意義和規范價值。對于經濟法基本原則的認識,經濟法學者們基于不同的理念闡釋構建出各自不同的觀點,主要有:“平衡說”主張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即維護社會總體效益兼顧各方經濟利益;[5]而“協調說”主要認為包括三原則,即平衡協調原則、維護公平競爭原則以及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6]“干預說”認為包括七原則:即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國家適度干預原則、社會本位原則、經濟民主原則、經濟公平原則、經濟效益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7]
這些論述各其合理之處,但有的論述得相對不夠完整,有的表述得過于寬泛,超越了基本原則的應有之意。從經濟法的宗旨與價值的角度考慮,經濟法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是任意性規范與強行性規范的統一體,經濟法的價值核心是自由和秩序、效益和公平之間的一種和諧狀態,其基本理念是站在社會本位的高度追求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的平衡協調。因此,筆者認為,經濟法有三項基本原則: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營造平衡和諧經濟環境原則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
二、經濟法的三大基本原則
(一)營造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原則
我們強調營造平衡和諧的環境,而不是簡單地說平衡協調原則,是有深層次原因的。對經濟關系進行平衡協調是經濟法特有的功能,但如果單純將平衡協調上升到經濟法基本原則的高度就顯得不夠充分,并沒有完全揭示出經濟法的本質內容。首先,“平衡和諧”充分體現了經濟法治條件下經濟環境應有的狀態,強調的是不同主體的配合而不是對抗,又在哲學范疇“度”的問題上強調適當,而不能“過火”或“不及”。有學者認為平衡有均等的意思,因而不主張將其納入經濟法的理念,但我們認為這里的平衡不是均等的意思,而是“不失調”之意,例如人們常說“生態平衡”。其次,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不是一種中庸理念的體現而是建立在對客觀經濟規律認識基礎上的一種應然的狀態。在這樣一種經濟環境下,能夠實現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的平衡和諧,現實利益與未來利益的平衡和諧,國家、社會與個體之間的平衡和諧。最后,經濟法律的完善本身并不代表這種良好經濟環境已經大功告成,由于社會經濟體系是動態向前發展的,這就要求經濟法制不斷地“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規劃性地從立法、司法和執法等方面來建立和維持這種環境。
當前,在國際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背景下,各國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日益突出,大多將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根本目標。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既包括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個問題在上層建筑層次已經被納入到環境保護法之中),也包括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而我國某些地方一級的政府和部門、行業的管理者顯然對營造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某些部門和行業長期壟斷,損害了普通百姓的經濟權益,也阻礙了該行業實現自身更大的發展,更有損于中國在世界的經濟民主形象。平衡和諧的經濟環境是我國加入WTO后與國際接軌的基本要求,是我國要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得到國際社會認同的基本要求,更是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主體內部環境的平衡和諧
經濟法實現社會經濟生活的平衡和諧,并不是單純靠一己之力完成的,而是通過建立和維持一種從總體上公平、高效、有序的環境,從而使民商法這些市場經濟的基礎性法律正常發揮作用實現的。民商法在維護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優勢是將現實的各種經濟關系高度抽象化,形成統一的模式,讓所有的市場主體自由平等地適用,從而產生高效率。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其缺陷也日益顯露出來,就是它“擬人化”的法人制度問題:由于把個人和商業組織假設為實力對等的主體,而沒有考慮到企業濫用優勢地位、公司內部人控制等問題,市場主體由于經濟實力的差距在現實中并非地位平等,結果造成了個別市場主體的畸形發展,反而導致社會整體經濟失衡,阻礙了社會經濟健康高效地發展,比如壟斷的出現、公司大股東利用有限責任侵犯小股東和債權人利益等情形。
經濟法大膽地涉入民法強調“意思自治”一般不調整主體內部關系的“禁區”,通過將公司法、企業法等法律的有關內容滲入國家意志色彩,規制市場主體的內部關系,比如建立現代企業的產權制度、規定特殊行業的市場準入制度、加重企業組織的社會責任等等,先從組織內部營造一種平衡和諧的環境,以達致社會整體經濟的平衡和諧。
2、市場主體之間的平衡和諧
市場主體關系包括市場競爭主體間的關系和市場經營主體與投資主體、消費主體之間的關系。就市場競爭主體而言,有國有、集體和私營企業,或中資、外商獨資、中外合營、中外合作企業之分,經濟法要賦予這些競爭者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與公平的競爭環境,而不論該主體的所有制性質或資金來源情況如何。但不同于民商法的抽象平等性,經濟法通過對不同類型市場主體的具體規定,從社會整體的高度實現實際經濟關系中的平等,這也可以說是公正、平等理念由私法到社會法的一種深化。
平等的自由競爭本身并不必然具備持續性,自由競爭殘酷的優勝劣汰法則會促使經營主體為了生存采取違背商業道德的過度競爭行為,或導致企業通過聯合兼并產生強大的壟斷勢力而反過來限制競爭,這些正是經濟法中的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分別要解決的問題,從而為公平競爭營造一個平衡和諧的經濟環境。
3、政府、市場和第三部門作為社會經濟資源配置主體之間的平衡和諧
在這里我們強調的是政府對經濟進行管理、干預和協調的職能,它實際上就是一種對經濟資源和物質利益的分配職能,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也同樣具有這種分配職能。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兩者的關系,是各國在經濟發展中都無法回避并且在一直努力解決的問題,也是經濟學界百年來爭論不休的重大課題。盡管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方面所采取的方針政策各有不同,但在強調以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依法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這一點上顯然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
而經濟法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使作為社會經濟資源配置主體的政府和市場之間形成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這種平衡和諧一方面要防止某些政府部門或其代表不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假借國家、社會的名義行維護局部私利之實,利用公權力非法干預市場調節機制,從而影響了整體經濟的正常發展;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因市場機制自身缺陷而帶來的私權利濫用(不正當競爭)和擴張(壟斷)、經濟資源分配不均衡、市場調節滯后等一系列問題。政府與市場兩個主體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相互爭權的關系,兩者實際上能夠相互彌補對方力量之不足而形成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合力,這種合力的產生是兩個主體平衡和諧地調整經濟生活的必然結果。近一百年來經濟發展的歷史也告訴我們兩個主體間能找到適應當時情況的平衡點則經濟發展就比較順利,如果兩個主體的平衡和諧被打破經濟發展就會遇到危機。
4、國際市場環境與國內市場環境的平衡和諧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經濟全球化之風已經無法逆轉。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以后,我國經濟的發展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要想在國際市場贏得更多的利益,利用國際市場推動國內經濟的發展,就必須拋棄我國某些部門、行業和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識、壟斷思想和地方保護主義思想,并樹立起國際意識、大局意識、服務意識,而此種向國際觀、大局觀意識的轉變就是管理者要依照經濟法治的思維來分析和解決我們在開放中遇到的問題,務必使調節經濟的手段與方式符合WTO規則要求,務必使中國的經濟法制與國際接軌,務必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形成和諧的統一。總之將國際市場環境與國內市場環境的平衡和諧原則納入中國經濟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是中國走向世界的要求,也是中國經濟法自身發展之必然。
當然,僅僅說讓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接軌就能達到國內外市場環境的平衡和諧是遠遠不夠的,由于政府傳統行政權力在市場領域的涉入將受到國際規則的限制,維護國內市場的穩定與安全之重任,只能托付給完備協調的國內經濟法制進行。在國內市場會出現的壟斷、經濟結構失衡問題,在國際大市場上因為國家經濟實力的差異同樣會出現,而且可能更加嚴重,從而對國內經濟施加不良影響。我國按照國際市場規則的要求打破地區封鎖、行業壟斷、部門壟斷后,這個問題將更加突出,需要經濟法參與協調解決。
(二)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
這里之所以要提“合理”分配,有兩方面的意思:首先是令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正常發揮作用完成自下而上的分配,即符合市場經濟自發規律之理。價值規律由對經濟個體的決策和行為之微觀作用實現對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宏觀調節和配置,順利完成經濟資源的初次分配,市場規制法在其中發揮著保障作用。其次是利用國家超越整個社會的優勢地位進行的自上而下的分配,即符合國家社會自覺調整之理。國家根據市場經濟自發分配資源后產生的不公平傾向,立足于社會整體利益進行再次資源分配和調整,宏觀調控法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合理分配資源”不僅包括國家與市場如何協調資源優化配置問題,[8]還有進一步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
中世紀的阿奎納認為:“正義由兩部分組成:第一種是分配正義(distributivejustice),即‘按照人們的地位而將不同的東西分配給不同的人’……在分配正義中,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愈突出愈顯要,那么他從共同財產中亦將得到愈多的東西。”這種按人們地位來分配經濟資源的思想是封建社會的分配原則,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該原則為按資本分配原則所取代。從“人生而平等”的道德角度看,按資分配較按地位分配無疑是人類社會分配原則的一大進步。但按資分配所帶來的貧富分化日趨嚴重,一方面導致頻繁的經濟危機出現,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對資本主義世界所要樹立的平等觀念的一種諷刺。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大貢獻之一就是不僅在道義上對兩極分化、貧富不均做出了犀利的批判,更從科學的角度論述了兩極分化的社會根源與危害,并在理論上提出了防止兩極分化的意義和途徑。實踐證明資本主義社會歷史上的經濟危機與社會動蕩都直接源于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因為單靠市場這一只無形之手是無法實現將稀缺經濟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的。
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看,經濟資源不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相對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經濟資源永遠是稀缺的。經濟資源既包括生產資料也包括生活資料。生產資料資所有制最終決定了社會資源的分配制度。我國目前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資源的分配制度必然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多種分配制度并存。這樣一種復合的分配制度一方面保證了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貧富兩極嚴重分化。這種分配制度也正是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優先,兼顧社會各方利益公平的體現。
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將成為未來幾年關于如何貫徹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的指導思想。
綜上所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防止貧富兩極嚴重分化是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更側重于稀缺經濟資源中生產資料的分配,側重于經濟的發展,是效益優先的全面體現。防止貧富兩極嚴重分化更側重于稀缺經濟資源中生活資料的分配,側重于社會的穩定,是社會公平的最終體現。
(三)保障社會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中國上升到一種治國方略的高度。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是人類認識論上又一次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突破,這一思想強調的不僅僅是人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更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和諧,也唯有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思想的提出也是社會本位理念的進一步深化:不僅僅以人類社會橫向的當代利益和諧為出發點,更以人類社會縱向的代際利益和諧為出發點。這種發展不強調盲目的快速,而強調連續與穩定下的高速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就是在穩定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穩定的辯證的邏輯統一。
以社會為本位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涵蓋了經濟、人口、環境、科技、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這一思想反映在上層建筑就必然要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而以社會為本位的經濟法所要保障的就是可持續發展中的一部分——社會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經濟法無論是保證市場主體有一個平衡和諧的經濟環境(以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的市場規制法為代表),還是保證經濟資源合理地分配(以有計劃、有組織、有理性的宏觀調控法為核心),最終都是為了從宏觀上實現社會經濟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21世紀伊始,我國政府根據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在國際通行的可持續發展觀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嶄新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從以社會為本位到以人為本位,從可持續發展到科學發展觀是經濟法第三個原則內涵的進一步深化。
以社會為本位相對于以國家為本位、以個人為本位而言;以人為本位相對于以官為本、以民為本位而言。拋除各自的縱向比較,以人為本是以社會為本位的進一步體現。中國社會有著長達數千年“官本位”思想的積累,此種積累已經成為政府乃至和國家有關聯的企事業單位樹立現代化意識、服務意識,融入市場經濟體制的最大障礙。任何一種經濟體制模式下都有自己的文化意識形式,在新中國建國后近四十多年的時間里,在計劃經濟模式下的“官本位”思想意識得到了空前強化,達到了數千年“官本位”思想積累的巔峰:“處級的和尚、部級的方丈”、“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凡此種種現象足可與封建社會下的朝堂衙門比肩,卻又帶著“處級”、“部級”這樣的現代字樣。當前建立這樣文化意識的基礎——計劃經濟模式已經不復存在,雖說積習難改,但我們相信就像計劃經濟為市場經濟所取代一樣,“官本位”的思想意識終將為“以人為本”的思想意識所取代。此外,“官本位”思想曾長期披著“以民為本”的外衣,借國家、集體之名行干涉個人發展之實,使得“以民為本”淪為實現“以權謀私”的工具與手段。也正是基于此種考慮,中共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才提出了“以人為本”,而非傳統的“以民為本”。“以人為本”中的人既是一個整體概念也是一個個體概念。可見“以人為本”在強調人作為一個整體過程中并不否定個體的利益,這恰恰與經濟法的以社會為本位的內涵相一致,而“人”與“社會”相比,又突出了個體的因素,在中國這個長期缺乏“個性化”教育的國家里,這是社會本位價值觀、理念觀的又一次深化。
科學發展觀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單純地強調經濟增長到強調經濟發展,再到可持續發展觀,最后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這一系列遞進式的變革充分反映出人類對自身發展思考的不斷完善與進步。科學發展觀的實質還是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發展觀外延的擴展,是可持續發展觀系統化的進一步體現。綜上所述,保障社會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中的目的性原則,而“以人為本”的“科學的發展觀”的提出無疑又為保障社會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提供了厚重的理論基石。
注釋
[1]楊紫烜主編:《經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P2-3
[2](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46.
[3]PeterCollin.DictionaryofLaw2nd.ed.PublishingLtd1992.428.
[4]HenryCampbellBlack.Black''''sLawDictionary,FifthEdition,M.A1979.462.
[5]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4.
[6]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64.
[7]李昌麒.經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59-66.
[8]請參見本文第二(一)3節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