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深化基本經濟制度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存在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要求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也是我國現階段所有制結構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所以長期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主要有以下原因: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我國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方面已經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社會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上都占了主導地位,在所有制結構上必然要求公有制為主體。另一方面,生產力從總體上說來還是比較低,生產社會化程度不高,而且發展很不平衡。還必須讓非公有制經濟在主體經濟的引導下得到發展。這樣一種所有制結構,有利于各種所有制經濟互相取長補短,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繁榮社會主義經濟。
這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我們知道,市場經濟的基本功能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調節作用。它是不同所有者之間進行商品交換和競爭的經濟。多元化所有制結構,不僅有利于發揮各種所有制形式的長處,避免單一所有制容易造成的壟斷局面,通過各種所有制問的互相配合,平等競爭,形成百舸爭流,生機勃勃的市場經濟。而且,也有利于克服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各自弱點,提高企業和社會的經濟效益。
這是實行對外開放的必然選擇。為了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就必須利用國際資本,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學習先進國家有益的經營管理經驗。這樣,就有必要在國家統一規劃下,吸引外商到我國來創辦“三資”企業。
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羨”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創立、發展和完善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繼承、捍衛和發展。允許“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發展則是鄧小平理論依據中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創造性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在“5.31”重要講話中提出“要根據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進一步深化對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基本經濟制度含義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這一制度。”進一步深化認識和不斷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則是“三個代表”的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勝利之后,必須“使生產資料受聯合的工人階級支配”,即以社會主義公有制來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在相當一個時期,都普遍實行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制。那時,人們總是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容不得半點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傳統觀念。
這種沿襲多年的傳統觀念,不僅經不起實踐的檢驗,而且在理論上也站不住。從實踐上說,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由于“左”的思想影響,曾形成了以“一大二公”作為判斷所有制形式先進與否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不僅認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范圍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公越好,盲目追求從小集體到大集體、大集體到全民的“窮過渡”,而且還要割資本主義尾巴,搞“純而又純”的清一色公有制。其結果,造成了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發展。
從理論上說,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是某種所有制結構得以確立或重新調整的理論依據。在中國,離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狀況,盲目推崇純之又純的公有制一統天下,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認為公有制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是完全對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以后又提出是有益的補充,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沒有到位。黨的十三大徹底摒棄“一大二公三純”的傳統所有制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戰略方針,是所有制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黨的十五大進一步確認: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這就告訴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經濟并非是純粹的公有制經濟,除了作為主體的公有制經濟以外,還包知處于非主體地位的非公有制經濟。這里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亦就構成了我國現階段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
三、廣東改革開放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在鄧小平理論指導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按照“三個有利于”標準,對傳統的所有制結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探索,一方面在大力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基礎上,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另一方面,在國有經濟內部,實現了所有權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如推行承包制、租賃制、股份制、公司制、股份合作制、職工持股制、注資經營制等。所有這些都體現了所有制及其實現形式應適應生產力多層次、多類型發展的客觀要求,對于推動國有企業發展,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來,廣東各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意識到傳統的國有制作為公有經濟的財產組織制度形式,存在著非人格化、運作行政化現象,導致效率低下、效益差等問題。各地積極運用現代市場經濟的財產組織形式,發展股份經濟。通過大膽實踐,證明了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是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途徑,是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在實踐中,廣東各地在鞏固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不排斥其他經濟成分的發展;在不同地區和不同部門之間,這些認識上的轉變促進了經濟政策的轉變,為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的大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使廣東成為全國非公有制經濟規模最大的省份之一。
進入新世紀,全省改革的先行地區如廣州、深圳等地區,在實踐的基礎上認識到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關鍵是要看數量與質量的結合,重點看公有制經濟的質量和控制力,基于以上認識,兩地都較早對公有經濟的布局進行了調整。它們的改革實踐,大大豐富了對公有制內涵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