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學前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經濟學的前提應該如同數學公理,是經濟學的一切之基礎。那么,經濟學的前提是什么?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起源于過去時代的命題,可能僅僅反映的是那個時代人們的認識和客觀規律。如果不反思它們在現代社會里是否依然正確,無疑于"刻舟求劍"一樣地荒唐。基于以上認識,我提出了政治制度和體制是經濟學的第一前提。利用這個前提是為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我們所研究的所有政治經濟學都是在政治的威權之下的作品。這種作品或出于迎合政治的需要,或出于個人的偏見和局限,必然在對客觀現實的描述中產生扭曲。
同時我提出了"人的需要是有限的"的命題。進而批駁了經濟學里"資源是稀缺的"前提!因為我們對人類心理和行為已經進入分子水平的時代。而經濟學并沒有把這些成果納入自己的理論框架之內,那么,這種理論就談不上具有什么客觀性、正確性、先進性!如果納入這些先進的心理學理論,就突顯出經濟學的荒謬和乖張來。
其次,我們都明白,社會分工是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如果沒有社會分工,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一切!但是社會分工的作用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凱恩斯等依靠邊際分析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里都沒有得到具體反映;我通過對此問題的分析,又結合現代管理學在經濟發展的作用,從而提出了"生產過程中的管理效應",以解釋"資本家""剝削"的合理性!特別地,由此得出了資本家應該"納稅"的"天然"理由!
因為,既然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應該有合理的前提!有了這樣的前提,在我國,"納稅"的"強制"性就變成是令人容易接受的"應該"性,也就容易深入人心!這一點在我國目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
當我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不禁想起某位名人所言:經濟學只不過是政治的附庸工具而已。這句話不無刻畫出經濟學在現實生活里的尷尬之處境。
例如,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歷史--特別是隨著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和馬克思主義者的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的在近代和現代歷史上的尖銳對立,用馬克思的原話可以證明:由于"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經濟學不得不具有鮮明的政治(和階級)性,正因為如此,使得過去的經濟學家們必須匍匐在政治的威權之下,來為政治服務!
所以,國家政府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一定是它的第一前提!
無論怎樣,這是馬克思、等這些偉人們辨證思想教會了我們用階級分析的眼光來看問題。讓我們充分認識到:西方的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本意是為窮人(無產階級)服務的(是否能夠達到目的不在我討論之列);而凱恩斯等同樣是西方的所謂的主流經濟學家不過是為富人(資本家、統治者)服務的(服務的結果是經濟危機依然發生,不過已經教育好了窮人,能夠正確地接受1%的富人擁有世界70%的財富的現實了!);
在這一點上,我想我國沒有任何經濟學家來反對這個觀點--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是經濟學說的第一大前提!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不得不發出疑問:
第一、一個(再偉大的)政治經濟學家,如果僅僅制造一種為部分人(縱然為99%)而不是全體(人民)服務的政治經濟理論,那么他的理論的正確性的概率又有多少呢?
第二、在思想、意識形態之下尖銳對立的政治經濟學說,是否會因為其"對立"而扭曲呢?而扭曲的政治經濟學說是否能夠全面反映現實世界的真實?
第三、是否存在這樣的條件,使他們能夠走向一定的融合?
二
"如果正統經濟學有錯誤的話,其病不會在其上層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夠明白,不夠普遍,--上層建筑在邏輯上總是很少非議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他的顛覆了經濟學界的鴻篇巨制《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序文里就是這樣寫的!如果我能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話,他們的經濟學說在現實面前已經一敗涂地,那么他們的經濟學說之"前提"一定是"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一代巨擘有一代巨擘的風范!我們不難體會到凱恩斯在經濟學上的良苦用心:第一,他對經濟學之前提的強調和關注,認為經濟學的前提不夠明白,不夠普遍,將是怎樣地造成經濟學的偏狹和無能!第二,他很清楚地認識到,經濟學不過是政治的附庸工具。離開了政治范疇,經濟學家將了無用處。所以,他對經濟發展的方向盤--上層建筑不敢加以"非議"--況且他就是上層建筑里其中的一員;
我在這篇文章里,不得不學習發揚其中間半句,而反其道而行之前后半句。我需要對上層建筑要稍加論述!因為,政治始終是經濟理論的第一大前提。不管誰承認不承認!非議不非議!
實際上,經濟學說雖然是政治家的附庸工具,卻是不能缺少的工具。在我國"存天理、滅人欲"的小農時代,是沒有經濟學說的,因為社會貧窮,要教人們學會忍受,所以皇家統治者就推崇儒家思想--讓眾人"存天理,滅人欲",來接受窮奢極欲的皇家集權的統治!
現在,時代真的變了,"人欲"就等于"天理"!如果政治家們離開了西方經濟學說--能夠平息如火如荼的工人運動--這樣的迷惑人民的工具,政治家們可能就真象豬八戒丟掉了鐵耙--只能靠一張嘴了!這會讓政治家們在發展經濟的政策上無所適從,或者會使很多政令朝令夕改!就這樣政治家們也不能滿足"人欲"橫流的嗷嗷待哺的窮人!
但是,有些經濟學說之"工具"常常磨破政治家們的雙手。因為政治家們根據經濟學理論向它的臣民們的許諾,常常成為空談。例如,凱恩斯理論、供給學派的理論……,這些"工具"就會被政治家們丟棄在一旁。不過,這樣的結果也許是好的;如果政治家們因為用了某種經濟學說而戳下窟窿(如一次次的經濟危機),政治家們需要給經濟學家們擦屁股--讓體面的政治家們顏面何存?
其實,世界上如果沒有所謂的經濟學家,政治家們只要在現實面前,慢慢地收起它們的專橫跋扈的面孔,考慮所有(有錢的)人的需求,天下也會太平的!例如羅斯福的"新政"--歷史上并非是先有凱恩斯的《通論》,后有羅斯福"新政"的。因為政治家們最清楚:"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不過在這些時候,如果窮人們大都沉淪為泥沙(因為他們一般既不識大體--漂浮不起來,也有不多的話語權--翻不起什么浪),使得現實如一潭死水似的風平浪靜;但我要提醒政治家們的是:這樣的泥沙多了,國家之"大舟"一樣不易行走或轉舵。這才是政治家們所應該真正擔心的問題!現在的巴西和阿根廷不就是這樣的現實例子嗎!
反過來說,經濟學家們提出自己的經濟學說的難處就在于要看政治風向,往往把自己的學說削足適履,充滿了御用文人的奴性。嗚呼!經濟學說到底該怎樣為政治服務?政治又在什么條件下允許經濟學說的自由探索呢?
如果說經濟學說在現實面前為什么會表現出過分地"無能"的原因,是和富人們的"玩偶"--政治脫不了那千絲萬縷之干系的!
有些時候,我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些老百姓不懂的事情多著呢,政治家們可能最怕我們把每一件事情都搞懂,因為老百姓如果懂了,我們老百姓難耐自己的饑渴該怎么辦?
例如在經濟學里有一個不證自明的"資源是稀缺的"前提!
三
所謂的資源一般應該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科學知識、技術資源、物資財富資源等。如果沒有人反對我這樣對資源的概述,那么資源的稀缺性表現在那里呢?例如在我國,是表現在我國人力資源上,僅僅只有十三億人,不具有無限多呢?或是表現在科學技術資源已經無潛力可挖?也許很多人的常識是自然資源是稀缺的,我只是想問,我國土地上的物產是否已經足夠養活著我們十三億中國人?這在十年前就沒有人敢如是說的話,但是現在,如果說我國物產已經能夠讓我國十三億人都吃飽穿暖,并且已經有一定的剩余。我想,在這一點上是沒有人會反駁的--因為朱總理早在1998年就說過。同時,也宣布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小康社會"的門檻。
如果有人說沒有足夠的金銀資源,讓每個男人也象女人(也不是每個女人)一樣穿金戴銀,我承認金銀是稀缺的;如果說世界上沒有足夠的鈾,讓每個人背一個原子彈來自衛,我同樣承認鈾是稀缺的;如果說讓每個人都擁有一輛林肯轎車是不可能的,我雖然也承認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決不認為:這是因為組成其物質的來源和制造技術是"稀缺的"所造成的"不可能",我僅僅承認讓每個人都擁有一輛林肯轎車是"不可能"的,是因為"人的需要是有限的"!實際上也可以說,即使每個女人都不穿金戴銀,即使每一個人都沒有林肯轎車,這些并不會影響人類的其他方面--特別是主要的生活質量方面的提高!
根據部分資源的稀缺性能夠斷定所有資源都是稀缺的嗎?
有人常常說:我們僅僅有一個地球,所以它的資源是有限的、即是稀缺的。前面的一句話是對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可是這一個地球卻讓西方國家的人民已經過上了比較富足的生活--卻沒有把地球上所有資源用盡的跡象,難道讓我們也過上象他們一樣的富足生活,就會把"稀缺的"資源用光嗎?
我不禁這樣推想,虧得我們僅僅有一個地球,即使人類有十個、八個,如果被少數人把持著,老百姓所擁有的資源一樣是稀缺的。不過,是那樣的話,我們就很容易看清"把持者"的罪惡!而現在,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富人們縱然占有再多,資源的"稀缺性"你能夠否認了嗎?
再往深處想,更有一層道理在里面,政治家們是解決不了社會化生產能夠極大創造(生產的管理效應)財富,但是卻被(資本家)私人極度占有之間的矛盾的。那么,窮人受窮和富人該富就需要一種理論支撐,這種理論就是:資源是稀缺的經濟學理論。因為’在稀缺的資源下,一定有窮人;雖然窮人很多,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無怪乎資產階級衛道士們宣揚了一百多年!成為了經濟學不言自明的前提!
為什么要讓這個前提不言自明呢?因為這個前提不單是政治家們的無能之遁詞和對社會矛盾之遮掩,也經不起現實的檢驗:按資源是稀缺的理論來推算,地球早就應該是不毛之地、哀鴻遍野的,因為她被資本主義那樣地掠奪,同時人口又在其上飛速膨脹。然而地球卻沒有!地球到現在不但不是不毛之地,而且資本主義國家還生產過剩,甚至包括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現在大部分產品也在’生產過剩’著!
四
我認為資源具有不再"具有稀缺(當然不具有普遍豐富)性"是和我的另一個論點:"人的需要是有限的"相輔相成的。它們可以說是理解當今世界經濟動蕩走勢的兩把鑰匙!也就是說,資源的不再稀缺性和人的需要是有限的是二為一、或一為二的命題,此成為我所提出的經濟學說第二大前提!
例如,日本的經濟為什么會"陷入"十年之久的停滯泥潭?美國經濟是否能夠突破衰退的邊沿,還將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嗎?
我們只要從人的需要是有限的觀點來看:日本和美國等國家的人民已經到達人類所能夠承受的一般需要的極限!除非人類又出現新的全民性的需要!
實際上,美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經濟飛速發展,就是賴于人類對電腦的新需要的產生!有興趣的人士可以同時比較一下,西方比較富裕的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人數的比值,是否有趨向于同一個數值的現象?
特別是美國,戰爭機器也在高速運轉著;911事件也算是給美國搗出一個經濟發展的"破窗";又是實行的萬國表率式的"完美"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政策之下,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應該……有個完美的發展嗎?
我們每個人都清楚,人是經濟的主體。如果離開對人性的理解,惶論其他?
因為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方面辛勤勞動,才能一方面作生活的享受。勞動的時間、對象和結果是有限的;勞動的結果又需要時間交換;而交換的時間、交換的地點也是有限的;交換的數量也是有限的;這些一系列"有限的"問題,僅僅被經濟學里的人是"理性人"或是"經濟人"一筆帶過,而沒有考慮對經濟學論理論所能產生的影響!
反過來說,如果從人是"理性人"這一點出發,一個理性人的消費一般是量入而出的;因為一個理性人的消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理和享樂方面的需要;那么收入有限的人恰恰證明著他的需要是有限的!
因為這個世界上不會存在收入是無限的人,所以也不存在他的消費是無限的可能--也說明了他的需要不會是無限的。我這樣的形而上學的推理可能無人贊同。因為很多人會說:縱然給我一千萬(億),也不能滿足我的需要,怎樣說我的需要是有限的呢?
我在此可以回答的是:沒有人能夠給你一千萬--這需要你自己去掙你想要的錢--掙錢的本領是你需要學的;當你學了掙一千萬的本領,你還要有掙一千萬的時間;我想,如果你掙到一千萬,你的一生(除了我國目前"暴富"了的一代)也快過完了,你一定不會有馬上化掉一千萬的需要了。
還有,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里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需要休息;在其他時間里一個人玩的多了很累、吃得多了很撐;更何況需要掙錢?……我不多不說了,我說多了你會很煩;我只是想告訴你,不要把自己的"無限欲望"和自己的"需要有限"混為一談!因為縱然是比爾蓋茨,他的日常所需、所用,有些時候也沒有你在你的欲望里所想、所欲--更美妙、更森人的;我相信,比爾蓋茨是能夠欲所欲為的,但他沒有欲所欲為,因為他的需要是有限的--我想,在一般人的需要上,他滿足了。
從另一個角度講,在現代社會里,一個人雖然勞動的時間、對象和結果是有限的,但是,他所勞動的成果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率的提高,相對于他自己所能夠消費的數量來說,已經出現了極大剩余。用凱恩斯的口吻來說,在科學技術不斷地提高的條件下,個人的需要量和個人的創造量都在增加,但是個人需要量已經不若個人創造量增加更甚!--那么,是否存在這樣的均衡:個人的需要量等于或小于個人所創造的價值;從而得出每個人在他的一生中,即使縱情消費,他的"需要也是有限的"結論?
我不想在此構造數學模型來證明!我只是想說,在我國,一個農民的需要很樸素,也很簡單;一個工人的需要也很樸素,也很簡單;是的,僅僅是生存、生理和安全等方面的需要!我們為什么不敢承認一個人的需要是有限的呢?可能在"一個人的需要是有限的"條件下,"資源是稀缺的"謊言就會不攻自破!這時老百姓就會問:既然"資源不是稀缺的",屬于"我"的資源那里去了?"我"的生活為什么還處在貧困線以下呢?誰偷了應該屬于"我"的奶酪?
五
我雖然否認"資源是稀缺的"經濟學的前提,但是我也不認為資源是極大豐富的--可以供人們任意地破壞、浪費、貪污。我僅僅認為:在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條件下,資源不再是稀缺的!所以我同樣認為:資源的合理使用和優化配置是重要的。由此,我提出經濟學的第三個前提:生產的管理效應!--惟其如此,社會財富才能日見一日地增加!
我所說的生產的管理效應是指:在生產中,通過(某些人)恰當的管理(計劃、指揮、領導、創新等)活動,把一定數量的人、財、物合理配置,能夠創造出并實現大于原來所浪費的人、財、物等資源價值的價值的過程。也就是:
所得-所費>0
在這里,我承認資本家、經理人等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因為事實明擺在那里--如果沒有比爾蓋茨,很顯然就是沒有微軟!而一切其他的假設都應該是侈談。同樣在我國,沒有張瑞敏,就是沒有海爾!這就是管理效應!這就是"資本家"的作用!合理和恰當的對生產過程的管理,能夠在原有的物資基礎上創造或生產出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物質財富--這就是我所說的生產的管理效應!
其實,我所說的生產的管理效應實際上就是亞當斯密說的社會分工和協作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里的另一種表述!
馬克思已經論述過,現代社會生產都是社會化大生產。即現代生產已經不是亞當斯密時代所說的完全競爭下的個體手工業生產了。社會化大生產本身就意味著(要)對生產進行一些計劃、組織、領導等管理工作。所謂的企業管理工作,不就是對企業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并對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進行恰當地分工嗎?反過來說,通過對社會化大生產的過程進行恰當的管理,能夠產生比個體手工業生產(更比個體農業生產)巨大的生產效益!也正是現代管理學所追求的管理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資本家并沒有"剝削"工人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如果把一定的財物和人力結合起來,組成一定的生產力,一定比分散的財物和單個的人力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正如亞當斯密所論述的,一個再熟練的制釘工人一天也制造不出多少釘子,而把幾個熟練的制釘工人組合在一起,就能夠生產出比他們幾個單干多出幾倍的的釘子。那么這些多生產出的釘子是哪一個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呢?
正如楊小凱先生所論述的,以前經濟學家所使用的均衡分析方法漏掉了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這一經典問題!其實,我認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均衡分析和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能夠提高社會生產率的論斷在本質上是互相矛盾的。因為,西方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由于不能"解釋"李嘉圖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里所謂的資本家"剝削"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學說,所以只好利用邊際分析的理論來與之側面對抗。
其實,資本家只是無償地占有了企業(工廠)通過企業內部的社會分工提高的社會生產率、同時又減少部分社會交易成本(例如上下道工序之間的’產品’交換)的所產生的大于所費的社會成本(工人工資和原料價值)的"剩余價值"--利潤。當然,資本家也有無償地占有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嫌疑--但一定不是全部工人所創造的!那么,資本家的"剝削"何罪之有?
但是,由于企業是社會化大生產,財富的一部分是"集體"共同創造的。企業向代表"集體"的國家政府交納一定的稅收就有了充足的"天然"理由,而不再是國家對資本家(或企業)的強制性地剝奪!反而是不納稅的企業和個人就是對"集體"創造的財富的無償占有,這時候資本家就存在著"剝削"!就是天然的犯罪!
過去我們所認為的勞動價值理論和邊際分析理論,在現實面前不過是失之毫厘,謬之千里的"偏離軌道的火箭"!雖然糅合著無窮的美好的愿望在上面,卻眼巴巴地看它墜入謬誤空間!如果我們認真地反思一下過去的政治經濟學說,它們無不都是在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下所形成的畸形產物!
所好的是,鄧小平給我們留下了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事實上,對于一個家庭,如果通過一定的資源管理,在原來的基礎上,一定能夠增大這個家庭的財富;對于一個工廠,通過一定的管理,我們能夠讓一個工廠創造(或節省)更多的財富;那么,通過一定的管理,對于一個國家,同樣能夠達到國與家的共同富裕!也就是說,生產過程的管理效應是切實存在的。并且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能夠把尖銳對立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
可是為什么國家計劃經濟--一種最系統的管理,卻不能使國家富裕呢?其實,這就是"管理成本"問題。當管理信息不暢,再加上"提防"人性貪婪,迫使政府管理機構臃腫,社會大生產的管理效應所創造的價值都內化成為了管理成本,誰能夠體會得到計劃經濟的好處呢?這僅僅是計劃經濟的一個失敗之原因。計劃經濟失敗的另一些原因之一是:計劃經濟永遠不能把"人性"計劃得完美無缺!例如,在我國,用"道德"約束人性,就象用繩子系著牛的牛角,看著似乎抓著了問題的關鍵,卻無關于人(性)的痛癢!有報紙在宣傳我國反貪污、反腐敗的成績時,說我國已經抓了150多萬貪污腐敗分子,我不認為這是政府反腐敗的成績,反認為是政府的失敗--因為把這么多過去曾經是優秀的國家干部置于可以貪污、能夠腐敗的地位的原因是什么呢?這不是一種被浪費并產生極大反作用的社會"管理成本"嗎?
我再次堅決否認"工資等于勞力之邊際產物"的西方經濟學這個前提。因為它同樣不承認生產的管理效應。在這樣的前提下的經濟學說,由于不能解釋經濟危機的產生的原因,又怎樣能夠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呢?
經濟學上的有些道理應該是非常簡單的:有買就有賣;賣者賺錢,買者付錢;買者可能再賣,賺回更多的錢;賣者如生產所有者,買者如消費者;所以能得到同上面一樣的結論:
(賣者)所得>(賣者)所費
而同時作為消費者,或者由于消費傾向、或者個人的生命周期問題:
(買者)所費<(買者)所得
我們不難看到,總需求函數(AggregateDemandFunction)和總供給函數(AggregateSupplyFunction)就是沒有相等的可能!買賣永遠不相等--有效需求當然不足。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實際上應該是政府怎樣通過稅收等手段把賺錢的人手里所賺的錢(哪怕是一部分)怎樣再回流到買者手里、或者怎樣提高個人的消費傾向、或者怎樣周轉人們因為生命周期所存款項--這與政府的財政政策有何干系?可是,有人偏偏把它們聯系在一起。不僅如此,有人還把它與工人的工資剛性聯系在一起,似乎有效需求不足、市場不能出清就是工人的工資是剛性的在作怪哩!
有些時候,只因為是簡單的道理,讓人不敢輕易地相信它是正確的。還有人就是喜歡把問題復雜化--我不知道愷撒大帝所遇到的繩結是誰搞出來的。但我知道經濟學上的繩結是誰搞出來的--那就是"數學"這個老夫子。因為經濟學家們在經濟上越不能自圓其說,越發要依靠高深莫測的數學過日子。
六
也許,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就是因為過分突出了(體力)勞動的價值,不但否定了"資本"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商品生產的初始條件,起著分配和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同樣也否定了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資本家對資源恰當之管理(領導)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我指稱為"管理效應"的必然性。這實在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最大的缺憾!使得他所研究的生產方式里,缺乏了現代意義上的堅固的經濟學基石--缺乏對社會化大生產的過程發生的初始條件和對生產過程的管理效應的研究!
而在西方資本主義主流經濟學里,同樣缺乏對"生產過程的管理效應"的承認和研究。盡管現代管理學已經長大成"人",不需要仰經濟學之"鼻息",成為了一門單獨的學科。反而證明了管理學在今日社會的日益重要性!正是現代管理學在現實里業已成為現代生產廠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制勝法器,而關門造車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卻忽略了對其在企業生產過程里的"管理效應"之研究,使得許多經濟學家在經濟學理論上找不到北!
例如,在經濟學理論上,無論是西方宏觀經濟學或是微觀經濟學,都用所謂的均衡理論來分析一切!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他們的理論的兩大基本前提:
(1)工資等于勞力之邊際產物。
(2)當就業量不變時,工資之效用適等于該就業量之邊際負效用。
這兩個個前提實在是凱恩斯等西方經濟學理論之圭臬,沒有它,一切均衡理論就不會成立!
可是,現實情況是什么樣子呢?(生產者所得到的)工資無論是在過去、或是在今天,永遠也不會等于其勞力之邊際產物!這是資本家(企業)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本性所決定的!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任何一個工廠(資本家)也不會把工廠里所得利潤,都用于向工人發工資,而不對工人進行"剝削",從而進行資本積累和新的投資。
正是西方經濟學家們由于不能解釋馬克思所謂的資本家對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和剝削之論斷,卻出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辯護(能夠用來"推翻李嘉圖-馬克思的理論"--凱恩斯語)之目的,把這樣的明顯謬誤說成是真理--因為勞力的邊際產物都"發"了工資--所以工人們得到了他們所勞動的一切成果--所以資本家沒有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大家不仿從均衡邊際分析理論的產生背景來看均衡分析是否是一腔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衛道士的口吻。
特別是現代社會,畢竟是資本主義制度在第一社會主義國家里取得了勝利!所以,資本主義的一切都比較珍貴起來,不然的話,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所所拋棄的凱恩斯的裹腳布,用之于我國,很受我國經濟學家的擁戴。因為很多人沒有注意西方經濟學說的這兩個前提的是否正確與否。
不過,凱恩斯自己卻承認:"設市場與競爭不完全,則工資不等于勞力之邊際產物,但在此種情形之下,仍有原則可循:當就業量不變時,工資之效用適等于該就業量之邊際負效用。"--既然工資之效用不等于該就業量之邊際正效用--也就是說工資之效用不等于該就業量所創造的一切價值產物,那么,一定有部分價值產物沒有用于社會工資之分配--而成為了資本家所應該得到的利潤!又由于資本家自己不可能把所得利潤完全消費掉(注意凱恩斯自己的消費傾向理論!),那么這些利潤就當然轉化為追逐利率的資本金--投資!很顯然,這些資本金并不是用來做善事活動的投資,而是同樣為了追逐更多更大的利潤而投資;這些投資雖然成為了購買當時的社會商品的貨幣,但卻不是消費行為,而是為了攫取更大的利潤,用來生產更多的(最終)消費品。這樣的生產過程經過一定時間的循環累積--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能夠避免嗎?
現在的問題很明顯,如果說馬克思等的勞動價值理論是片面的;同樣建立在"工資等于勞力之邊際之產物"之上的資本主義的西方經濟學說,其正確性又有多少呢?
正如源于此第一大前提的西方宏觀經濟學集大成的凱恩斯主義理論,實在是象搭建在這流沙似的第一大前提之上的帳篷,不但在現實實踐面前,一敗涂地。而且業已被貨幣主義理論、供給學派、新凱恩斯主義、理性預期學派等嗤之以鼻地拋棄在一旁!然而,包括理性預期學派在內的這些學派之學說,他們在現代知識經濟面前也找不到北!否則,它們之間就不會互相攻奸了--互相攻奸的本身至少說明他們理論的存在根本的缺陷。不然真理早就應該如錐入囊中而突顯其鋒芒了。
也許,他們的經濟學說只不過是把老凱恩斯主義的帳篷拔掉,還要在這不存在的經濟學均衡之前提上,石壘磚砌地建屋罷了;是否和凱恩斯主義一樣地可笑之至?
在此我并不是想否定一切,我承認我沒有這樣的能力;因為每一個或資本主義的、或馬克思主義的辯護士,即使他的理論是片面的(注意任何理論都有時效性!),總有一些"片面"是真的;在真真假假的面前,如同"皇帝的新裝"一樣讓人畏言!何況即使是謊言,謊言也自有謊言的美麗!正如一個人在敘述"海市蜃樓"的美景,如果你跳過對第一句是否有海市蜃樓所產生的懷疑,接下來能夠聽敘述者煞有介事、引人入勝地敘述,我想,沒有幾個人能夠始終懷疑而不會迷戀其中的!
就象我國的歷史演義本來就比正史更令人癡迷,我同樣有理由相信,西方經濟學家的學說受到后人--那些善于捕風捉影的經濟學家們的追捧,是應該的!特別是像我國這些沒有自己獨自創新的理論(惶論又是在馬克思理論大廈不能一統江湖,廣庇天下寒士的時候)的人,寄宿在別人的理論破廟里,也是不錯的歸宿!
因此,我認為,對一種新的經濟理論的建立,也許必須把過去已有的的經濟學說都蹂躪一遍,像對待骯臟的妓女一樣,拭去她那濃厚的脂粉,才能找出那些不易變化的、堅挺的經濟學說之硬核--即經濟學之前提,構成我們所喜歡追逐的--為100%的人來服務的貼近現實的經濟學!不過,在我看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已經是衰老不堪,從它身上再也觸摸不到多少令人興奮的地方了!
不然的話,現代主流經濟學不會讓個人和政府都在經濟學所提供的經濟政策面前,越來越要么"無為"、要么"無奈"了!
七
我在這里總結一下前面我所講的內容,來試圖回答我國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首先,政治是經濟學的第一大前提!回避政治問題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要關心政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度"和"向"兩方面的問題。即
第一、在"多大程度"上,是經濟自由發展的空間?
第二、在"政治方向"上,經濟政策要為哪些人服務?
如果誰清楚這兩個問題,請告訴我!
不過我僅僅想說明西方主流經濟學不過是在富人的俱樂部--所操控的政治之威權下是怎樣的扭曲和發展的。
其次,我的經濟學的第二大前提是"人的需要是有限的";
第三大前提是"生產過程的管理效應"!
在這兩個前提下,除以上所得結論外,我還可以推出如下結論:
(1)、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人口相對過剩規律是錯誤的。前者我已經論述過。而后者的一個很明顯的現實例子是:如果按照人口相對過剩規律,現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失業率應該隨科學技術的極大進步而出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然而綜觀所有西方國家,并沒有一個國家出現這樣的情況。所以,我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那些拿這一規律來搪塞或解釋我國的失業問題的人,可能是最無能和不動思維的人!由此可以說,我國的就業問題一定有辦法來解決的(其實政府也在解決著)。
(2)、我國以全社會人為對象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
因為由生產過程的管理效應可知,社會化大生產能夠創造大量的產品;而人的需要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生產,能夠滿足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使用。所以,一定有人"無事"可做!這些無事可做的人首推老人!這些老人的老年贍養問題如果得到如實地解決,那么個人的未來在社會里是可以預期的!這時,我們無論是利用博弈論,還是利用理性預期理論--甚至不需要任何經濟理論,就能夠斷定:對于"重"生的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人來說,我國的社會一定會有徹底的良性改變!
至于怎樣實行贍養問題,例如,是按一個人對社會貢獻還是按人頭實行老人全社會贍養的問題,僅僅是實行的技術細節問題,而不是是否能夠實行的問題!
按照以上理論,我國應該有這樣的財政能力和"經濟剩余",解決全社會的養老問題。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我國政府的確沒有這樣的財政能力和"經濟剩余"。是什么原因呢?有很大的原因是;我國有些地方政府的管理不但不能創造和增大效益,反而是萎縮了生產力,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吃飯財政"!也就是上面所論述的我國存在著過大的社會"管理成本"問題。所以我國的政治改革就有了目標--在全民社會養老制度下,建立可信的良性的個人社會理性預期,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從而剔除一些毫無生產性的(臃腫的)政府管理機構部門。特別地,如果把這些研究怎樣"治人"優秀的人才直接轉變為提高中華民族的生產力的用途--育人或科研,我國可能就步入了社會良性發展!
(3)、我國以全體青少年為對象的全額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是可行的,同樣也是必須的。(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其他〉已經詳細論述了)
(4)、農村土地私有化是選擇發展農村經濟政策的首選!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更好的道路可走。也許,我們早一天把土地私有化,我們的國家就會早一天富強!而農民也會早一天富裕!實際上道理很簡單,例如,即使現在僅有四個人的土地,如果能夠讓一個有能力的人帶領其他三個人(甚至一個人)來種,一定比四個人把地分了分開種更有效益!這就是生產的管理效應!這也是所謂的規模經濟!至于接下來的問題是怎樣把所產生的效益進行"合理"地分配的問題。所以,絕不能因為缺乏"合理"分配的公正性制度問題而拒絕使用增加社會財富的可能性方式!